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賣葯的道士見劉子夏與眾不同,又極有修道之心,就送了他九粒丹藥

賣葯的道士見劉子夏與眾不同,又極有修道之心,就送了他九粒丹藥

劉商,字子夏,徐州彭城縣人,在長安居住。

劉子夏自幼聰明伶俐,在大曆年間考中進士,善於書畫以及詩賦。他作的《胡笳十八拍》盛行一時,婦孺皆知。劉子夏考中進士後,初被封為郎官,唐德宗貞元年間,出任汴州觀察判官。

他的性情恬淡,喜好道術,專研的很深,每次遇見有名聲的道士,就拜人家為師,並給予大量資助。他努力收集、學習煉丹的道術和服氣的方法,每學會一種方法,就堅持不懈地修鍊下去,但始終也沒有什麼成效。

他常常感嘆人生短促,容顏易老。因為官職在身的緣故,從早忙到晚,猶如奔跑的馬車,一刻也不能停下,勞累辛苦至極。人世間的權位、榮耀,對本人自身毫無益處。

劉子夏很羨慕古代的賢人,為了求道而拋棄官職,他們中,大多都已經獲得了成功。等到劉子夏已經給兒女的婚事操辦完畢,他再也不想被世俗所累,決定到各地遊歷一番。於是借口有病,請求辭官。

他換上了道服,往東一路閒遊,進入了廣陵境內。

一天,劉子夏在廣陵城的街市上遇到一個道士在賣葯,因為人們都說道士的葯很有療效,所以聚集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在排隊買葯。

道士在人群中,一眼就看見劉子夏,覺得他和常人不同,就收拾攤子,不再賣葯,而是與劉子夏搭話,並熱情地拉著他的手,找了一家酒館,登上二樓,與劉子夏對飲起來。

交談中,道士所說的內容,都是上至秦漢,下至當時,歷朝歷代的故事,講的頭頭是道,有如親眼所見。劉子夏感到很驚異,於是又起了拜師的念頭,對道士非常恭敬,並說了自己追尋神仙道術的艱辛。

等到晚上,劉子夏想要回客店休息,就與那個道士告別。他們一道走下酒樓,道士下了樓,一閃就不見了,劉商更加吃驚,決定明天一定要拜道士為師。

第二天,劉子夏早早地來到街市上尋訪,看見道士仍然在賣葯,他看見劉子夏非常高興,又領著他上了酒樓,高談闊論,不停地勸酒。劉子夏提出拜道士為師,道士微笑著拒絕了。

等到天要黑了,他拿出一個小葯囊送給劉子夏說:

「無事到揚州,相攜上酒樓。

葯囊為贈別,千載更何求。」

從那以後,劉子夏又多次尋找道士,可是再也沒有找到。

劉子夏很無奈和惋惜,突然想起那個小葯囊。他連忙打開來看,只見葯囊裡面用很多層寫著字的紙包了一個小葫蘆,打開葫蘆蓋子,倒出了九粒丹藥,每顆藥丸有芝麻那麼大。劉子夏按照道士留在紙上的方法服下了葯,立刻覺得精神清爽,身體輕健,心情豁達,而且再也不感到飢餓。

後來,劉子夏遊經宜興張公洞,由於喜愛那裡的景色,就在胡父渚用茅草蓋了一間屋子,在那裡隱居起來。過了幾十年,附近的樵夫還時不時地能看見他,但卻不知道,他究竟居住哪裡,估計他已經成為地仙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蟲吐絲 的精彩文章:

司馬承禎不應武則天之召,卻順從天意,盡心教導唐睿宗和唐玄宗
落第秀才也有尊嚴,即便是仙人,要他作為僕役,他也堅決不幹

TAG:書蟲吐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