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醫學對傳統中醫學有怎樣的促進作用?

道教醫學對傳統中醫學有怎樣的促進作用?

文/李信軍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重生、樂生、養生」,是道教的基本教義。為此,道教認為只有能夠做到祛病強身才可能延年益壽,從而達到「長生久視」。

因此,祛除疾病才是「益壽」和「延年」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因此重視養生、重生的道教就必然要同醫藥學發生密切的關係。

如出自黃老道家之手的《黃帝內經》、醫家之手張仲景的《傷寒論》。東晉著名高道葛洪的《抱朴子·仙藥》、《金匱藥方》、《肘後備急方》等書最早發現並記載了「屍瘵」(肺結核),有病變36種至99種,並認定為傳染性疾病。

古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資料圖)

南北朝時期陶弘景撰著《本草經注》、《名醫別錄》、《效驗施用藥方》等,首創按藥物性質分類法,改《神農本草》的上、中、下三品分類為玉石、草木等七部分類,並對藥物名稱、來源、產地、形狀、藥性、鑒別、功用、炮製、保管等進行了詳細記述,為我國藥物學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唐朝著名道教學者、醫學家孫思邈則廣泛搜集民間驗方、秘方和偏方,並精心研究藥物及治療,寫下了不朽名著《千金方》,對祖國醫藥學的發展及臨床治療貢獻卓越,以致被後世尊為「藥王」。

唐朝著名道教學者、醫學家孫思邈(資料圖)

道教醫學除在醫理、脈象、針灸、草藥(包括植物類、動物類、礦物類)等之外,還對其它方面作出特殊貢獻。如:

1

解剖學。《黃帝內經》說:「夫八尺之士,死可解剖而視之」。關於此,早在魏晉時期道教就有解剖觀察的記述及經典傳世;而宋朝吳筠的《歐希范五臟圖》和楊介的《存真環中圖》,則被公認為是最早且詳盡的「人體解剖圖」。

人在氣中,如魚在水中(資料圖)

2

生理學。道教認為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的物質是「氣」,故有「人在氣中,如魚在水中;得之則生,失之則死」的論斷。

並以此提出養生所貴必「寶精」、「愛氣」,道教的這一種「元氣論」,不但有助於養生、重生,而且還對我國傳統醫學的「病者觀氣,以知虛實」的理論,奠定了基礎。

3

經絡學。在道教文化寶庫《道藏》中,保留著許多有關經絡學方面的著作,如《黃帝內經靈樞集注》、《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淵源道妙洞真繼篇》,都是關於論述針灸及經絡的理論與闡釋。

通過以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道教醫學從一開始就在「仙道貴生」的教義下,積極探索、研究並在各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而像《黃帝內經》、《抱朴子》、《本草經注》、《千金方》等名著,至今仍被國內外醫學界、學術界研究、學習並廣泛應用。

著名學者卿希泰先生(資料圖)

但值得深思的是,長期以來,道教文化由於受到西化的影響,一直處於鮮為人知或遭排貶的境地。

正如著名學者卿希泰先生所說:「道教醫學對中國傳統醫學的發展曾做出過巨大貢獻。然而過去學術界受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影響和束縛,在論及中國醫藥學的史實時,往往有意無意地迴避、掩蓋道教對中醫發展的影響和積極作用,更有甚者乾脆一筆抹煞道教醫學的存在。這種狀況不能不說是中國醫學文化史研究中的一大缺憾。」

(編輯:景卿)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左宮仙翁,靈寶宗師——恭祝葛玄天師千秋聖誕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