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受到驚嚇時大腦會一片空白?真的不是因為腦子短路了?
相信大部分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被嚇了一跳的時候,突然會怔住,並且大腦一片空白,全身也動不了了……
被嚇到時為什麼會出現「大腦一片空白身體也動不了」這些情況呢?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會產生什麼危害嗎?一起去尋找答案。
人被嚇到時為什麼出現這些情況?
人在處於驚嚇狀態時,機體的反應分為2個階段:
心因性休克
出現驚呆了的狀況,這是因為機體處於第1階段,和心因性休克有關。
受到巨大驚嚇時,短時間內心理上產生極大震撼,腎上腺激素尚來不及分泌,此時可出現短暫的心因性休克,發生時間在應激反應之前。
休克會導致血壓下降,繼而大腦供血不足,影響思維能力,即常說的腦海中一片茫然,判斷力、決策力、行動力暫時性下降,不知所措。肌肉供血不足,運動能力受限,出現獃滯不動。
應激反應
我們熟悉的階段是第2階段,稱為「應急狀態」,醫學上叫做「應激反應」。
身體會調動各方面的生理、心理資源應對危機,腎上腺激素的分泌迅速增加,心跳、呼吸加快,血壓上升,大腦得到更多的血氧供應,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敏捷、行動迅速,思維能力提高,反應速度加快,達到急中生智的效果。
肌肉供血增加,爆發力增強。胃腸道供血減少,可導致應激性胃潰瘍。皮膚供血減少,皮膚溫度下降。
所以,恐懼時常有發冷的感覺,繼而肌肉震顫供熱,導致不由自主的發抖。
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加
人被嚇到時,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免疫反應受到抑制,機體暫時不會出現炎症反應,不會出現紅腫熱痛等不適感,不會出現發燒等常見的癥狀。但是壓力解除後,機體有透支的感覺,很可能會生病。
運動中樞興奮
運動中樞興奮,抑制感覺中樞,從而對疼痛的耐受力提高,渾然不覺,同時神經系統的興奮會讓機體對疲勞的耐受程度提高,不眠不休暫時也不會覺得累,但是事後會加倍感到疲勞,出現倒頭呼呼大睡。
會產生哪些危害?
社會醫學中將受到驚嚇歸類為「生活事件」,不同生活事件會對應不同的分值,一年內積累的生活事件達到200分,第二年生病的概率大幅度增加,如果生活事件達到300分,則第二年生病的概率非常大。
出現應激反應,事後容易生病、容易加倍疲勞、容易發生應激性胃潰瘍等。
由此可見,應激狀態時機體調動所有資源度過難關,但這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例如會引起免疫力的下降,導致疾病。
如何應對這些情況?
長期的訓練,會豐富應激經驗,縮短無反應期的時間,讓機體在面對緊急狀況時可以迅速進入應激狀態,做好及時的應對。
要重點預防心因性休克的發生,這都需要長期的個人修養與積累,有了這份淡定從容,我們受到驚嚇時不再嚇傻嚇呆,而是冷靜理智的沉著因對,化解危機。
做好周全的應激預案和人生規劃,那麼就能大大降低應激事件出現的概率和頻次,擁有歲月靜好、遊刃有餘的人生。


※幾枚導彈都難以擊沉驅逐艦,但一發魚雷卻可以,為何魚雷威力這麼大?
※瓜子吃多了會變傻?買瓜子時小心買到這樣的
TAG:科普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