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白雲法系」 之中國佛教特有的文化現象

「白雲法系」 之中國佛教特有的文化現象

"白雲法系"之一

中國佛教特有的文化現象

馬秀華 撰寫/攝影

(本系列將用攝影藝術和講故事的形式,對白雲法系作全面描述)

桐柏山雲台禪寺

白雲法系歷史淵源

產生於南陽桐柏山的白雲法系,承載著南陽佛教兩百多年來,在揚棄傳承、與時俱進,堅持佛教中國化道路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已經影響到我國大多省份、港澳,以及東南亞有關國家。

學過佛的人都知道,佛教傳入中國,根據中國的國情,很快演化出八大宗系,也叫法脈、法系。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凈、律、密八大宗派。

單說禪宗,都知道達摩是祖師,到惠能是六祖,世代單傳。六祖時代的790年到958年這170年間,禪宗分支分派,形成了:曹洞、雲門、法眼、偽仰、臨濟五個宗派,到1039年左右,臨濟宗再分為楊岐派和黃龍派,佛學界稱此為「一花五葉七派」。

八大宗也好,五葉七派也好,都只是修學內容、方法,即內容與形式上根據學佛人不同的根基、條件等,有所區別而已。

端德禪師法相,現存雲台禪寺祖師殿

時間回到234年前,時為大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隆冬臘月,寒風凜冽,鵝毛大雪飄向了桐柏山脈。

此時,南陽桐柏山桃花洞出現了一位僧人,踏著積雪一步一步走近了桃花洞一所宮觀。他還不清楚,這所古殿與當時桐柏山的幾乎全部的觀堂,都是道教的道場。天色已晚,山高路遠,積雪封路,他只有求道長借宿一晚。

道長開山門見是一位和尚,當時道佛兩家有成見啊,話都沒說,就把和尚拒之門外了。

和尚無奈,在雪地上展開蒲團,合目打坐。

凌晨,道長思忖,別讓和尚凍死在山門口,開門查看。

不開則罷,這扇門一開啊,誰都料不到拉開了南陽佛教一個嶄新的歷史序幕——

現今的桃花洞普化禪寺

這位和尚便是南陽白雲法系的創始人,開始鼻祖——端德華光禪師。

道人拉開山門,一夜風雪,把山門擋住了半截,他踮腳隔雪朝門外一望,十分驚駭,但見和尚滿面紅光,四周冒著熱氣,3尺之內並無積雪,道人憑藉多年的經驗,立馬意識到眼前這位就是神話傳說中的高僧啊,二話不說,把和尚攙扶入觀,喊過來道長師兄們,四人趴下便拜,給和尚頂禮。

閑話少說。端德禪師給四位道人隨機說法、剃度、賜予法名,一座千年道觀自此成為佛門道場。

端德禪師的晏坐石

臨濟宗與白雲法系

端德禪師給這四位道人賜了個什麼名字呢?

這就涉及到「字派」的問題了。

端德禪師從四川省寧遠府西昌縣紫微山宗林寺朝禮五台山返歸路過此地,見桐柏山峰巒疊嶂,雲霧繚繞,就決意在這裡實現他的夢想——創立一個新的修行法脈。在他心裡,已經演化了32字宗脈的字派。那就是演續至今的:

字派:端圓常寄,了極融通,直傳海印,妙演心空。性觀普照,道顯祖風,真智本覺,達法明宗。

號派:華慧海雲,德法普浩,真如性體,清靜妙道。心含寶月,朗然潔皎,靈山一脈,古今光耀。

始祖一人,字端德,號華光。每位僧人都有字和號兩個名字。

這四位道人落髮為僧之後,法名便是: 圓照(慧照)、圓真(慧凈)、圓智(慧通)、圓法(慧空)。括弧內為號,括弧前邊是字。

端德禪師傳承的是臨濟宗法脈,他在這裡雖然另立門戶,但又不離臨濟宗,似乎是從臨濟宗中又「叉」出來一個支系。所以長期以來把桐柏山脈這一支系稱為「臨濟叉宗」。1986年10月,桐柏縣水簾寺印恭大和尚《白雲山志》書成,「臨濟叉宗」方才有了自己的雅號——臨濟宗「白雲法系」或稱「白雲山系」或「白雲系」。

祖庭懷古

白雲法系的發展

端德禪師給剃度的四位道人經過一段傳法、教化之後,就安排圓照(慧照)到太白頂建立雲台禪寺;圓真(慧凈)駐守桃花洞普化禪寺,繼續傳承臨濟宗法脈。圓智(慧通)、圓法(慧空)隨端德大和尚參學他方。到了「了、極、融、通」四輩,道風日盛,後學劇增,僧才輩出,法派綿綿。桐柏山先後建起30多座寺院,而且波及唐河等地。一些曹洞宗法脈的寺院如黑明寺,以及一些道教宮觀,也先後改為佛教臨濟宗白雲山系的道場。鼎盛時期有僧尼多達600餘人,其中造詣深厚者賡續不斷。

太白頂雲海

白雲系發展到當今,在南陽本土最高的字派10世的「如」尚在,例如普化講寺如真法師、龍泉寺如弘法師、還有如空法師等。「如」字輩下邊是「海」字輩,號「性」,例如如真法師的徒弟,有叫海藏法師,也有叫性了法師的。當前已經演化到第16世,「妙演心空」的「空」字。

太陽城尋佛

白雲法系湧現了一批又一批高僧大德。自開山始祖端德禪師之後,相繼有圓明、圓真、圓智、圓法、慧照、慧凈、海學、海雷、海清、雲光、馬喝奈、通性、了明、寂寶、了桂、了塵、月霞、了清、了來、極妙、傳虛、印恭、真廓、海勃、印海、如修、妙俠、印樂、清遠等老和尚、大和尚不斷出現。

1992年水簾寺方丈——臨濟宗第四十五代衣缽傳人印恭大和尚升座時,日本、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香港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高僧大德雲集於此,前來贈經致賀。

太白頂雲台禪寺自該寺住持馬哈奈親受同治皇帝千佛袈裟和金鉤玉環後,一時名噪天下,僧眾達600多人,與普陀山齊名,有「南普陀、北雲台」之稱。

1954年,該寺住持通性又作為全國佛協代表訪問印度,受到了當時印度總理尼赫魯的親切接見和饋贈。

清末以來,京、渝、滬、穗諸大都市,白馬、少林、九華、普陀等古剎乃至印、緬、新、泰、日、美、馬來西亞、印尼及港澳等國家或地區許多名寺院,均不乏白雲山系法脈與其再傳弟子。

桃花洞尋佛

白雲法系的特點

白雲法系產生於桐柏深山,發展在桐柏深山,在230多年的發展中,歷經磨難,他們結合深山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創立了

結茅墾荒,岩穴棲居,

自耕自食,寂默實修,

禪凈並舉,弘化各方

的特點,成為豫西南桐柏山一帶特有的佛教現象。

桃花洞靜雲庵收藏的經卷

桃花洞靜雲庵遺棄的茅棚灶台

桃花洞古修行洞穴

在中國內地近30年佛教停滯發展的年代,桐柏山白雲法系的一些僧眾堅守在深山老林修行,把白雲山系的優良傳統,乃至佛教儀軌、梵唄唱誦等一些佛事活動給傳承了下來,當宗教政策落實之後,他們隨緣走出山林,一方面走向全國去弘法,一方面在本土繼續傳承,同時也走進了東南亞各國和港澳台等地。

桃花洞古道場石佛寺

(本文已選入馬秀華著《南陽佛教文化》一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馬虎影像 的精彩文章:

TAG:馬虎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