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產前診斷的現狀與未來

產前診斷的現狀與未來

波蘭斯基的《唐人街》是我最喜歡的電影,每過一段時間都會翻出來再看一遍,而且每次都不會快進。

其中有句台詞印象十分深刻,「既是女兒,也是姐妹」,其複雜的倫理每每令我錯愕。

推薦這部電影的是位美國教授,他研究面孔識別,而且十分英俊,一路跟我抱怨女生的無聊。

他們一般35歲結婚、接近40要小孩,並輕鬆看待過早穩定的亞裔家庭。

隨後,我們談及遺傳技術,得知其女兒患有罕見病,輕鬆的談話戛然嚴肅。

對於高齡產婦,胎兒異常的幾率要高很多,如何優生優育顯得尤為重要。

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薈 》里說,龍生九子,各有所好。同樣在自然界里,即使相同親本,後代也有不同表型。

談及生殖方式,《金剛經 》里有卵?、 胎?、濕?與化生。隨著科學的發展,分類有了進一步的完善。

傳說中的造人方式充滿奇幻,女媧通過泥巴,上帝通過肋骨,而哪吒孕胎三年然後卵生。

現實中的造人規模需要控制,適當人多力量大,過量人口要計劃,只生一個難養老,開放二胎政策好。

隨著生育的放開,產前診斷開始全面推廣,它包括血液檢測、B型超聲、羊膜穿刺、絨毛檢查與無創檢測。

由於凋亡的滋養細胞會釋放胎兒遊離的核酸,通過高通量測序的方式,無創檢測能夠更加準確、安全與方便地了解胎兒健康。

早在1948年,人們便發現血液中存在遊離的核酸,40年後大家看到腫瘤的遊離核酸也會進入循環。到了1997年,發現孕婦外周血液中胎兒的核酸。

隨後的數年裡,人們通過定量擴增測量了孕婦血液中母子核酸比例、發現了遊離的胎兒RNA、檢測了遊離DNA的甲基化水平,並研發出血型、性別、RHD分型、染色體異常、單基因病等檢測手段。

科學界在提出各種新興手段的同時,相關標準也在逐步統一。

關於高危人群的定義,公認35歲為界限,其他標準中,NIFTY包括胎兒聲像異常、胎兒染色體異常史、孕婦血清檢測胎兒染色體異常以及醫師觀點;

而ACOG、ISPD與NSGC包括,超聲檢測染色體異常的風險、胎兒染色三體史、第一孕期等染色體異常、親代平衡羅伯遜易位。

除了高通量測序,檢測細胞遺傳異常的方式,還有固相染色、染色體分帶、原位雜交、基因晶元與核酸質譜。

現有常規高通量測序流程,包括讀長比對、深度矯正與倍數計算,這些數據來源於不同測序儀,包括GAIIx、NextSeq 500、Hiseq2000、SHiSeq 1500、SOLiD3、Ion Torrent PGM與Ion Torrent Proton等。

隨著無創檢測的普及,也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了競爭的行列,包括貝瑞、華大、iGenomics、Illumina、LifeCodexx、Natera、Premaitha、Roche與Sequenom等,而且加入的公司穩步增多。

除了孕婦的產前診斷,遊離核酸的技術還可以用於腫瘤檢測與移植排斥。配合試管嬰兒,相關技術還能借鑒植前診斷。

隨著2015年《Protein Cell》雜誌上發表的人類細胞的基因編輯,未來造人技術會更加的精準,而倫理界限會更加的模糊。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機遇與危險並存。一個好的未來,需要全人類共同的努力。

歡迎關注軸突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軸突紀 的精彩文章:

記憶的分子基礎

TAG:軸突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