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當「死亡」走進大學課堂

當「死亡」走進大學課堂

發端於美國的死亡教育已經有數十年的發展,歐美很多大學都從不同的專業角度為學生提供死亡教育課程,培養學生健康、科學的生死觀念。有些學校還設立相關專業,培養專門人才。

死亡教育的崛起

早在2009年,耶魯大學的「死亡」公開課登錄互聯網,吸引了眾多關注。該課教師雪萊?卡根(Shelly Kagan)是哲學教授,課堂上,他以哲學的觀點與學生們探討死亡的本質。

該課程的播出在國內引發了廣泛的探討,人們驚訝於課堂上竟能恣意談論「死亡」這一沉重的話題。死亡教育其實在國內也有些年月了,國內的死亡教育研究肇始於上世紀80年代,1991年武漢大學率先開設「死亡哲學」選修課,是高校以課程形式開展死亡教育的首次嘗試。不過,至今死亡教育在國內還屬於教育的邊緣地帶。而在其發源地美國,死亡教育已經走過了60餘年的路程,眾多歐美高校也都開設了與死亡教育相關的課程。

上世紀60年代,死亡相關話題在美國仍屬禁忌,社會普遍認為學界不值得費力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探討。其時,赫爾曼?法伊費爾、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西塞莉?桑德斯等人掀起了「死亡覺醒運動」,號召行為學家、臨床醫生、人類學家關注與死亡相關的課題。

這一運動迅速推廣開來,直接促成了死亡教育的誕生。死亡教育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通過系列的教學活動幫助人們正確認識死亡,理解生死是自然規律,樹立科學、健康的死亡觀;另一方面則是妥善處理死亡牽涉的相關事務,包括醫療、臨終關懷、喪葬、喪親撫慰等。因此,死亡教育牽扯到多種學科。人們期望通過死亡教育打破社會對談「死」的忌諱,最終提升所有人的生活質量。

近距離接觸「死亡」

諾爾瑪?鮑是美國肯恩大學教授,也曾是一名護士,經歷過太多死亡事件,包括事故致死、兇殺、自殺。鮑的經歷讓她對死亡有了更深的理解,她希望自己的學生也能見識她所經歷的。從1998年起,她開設了「審視死亡」課程,幫助學生理解死亡不過是生命理所應當的一部分。

「審視死亡」這門課已成為肯恩大學的熱門課程之一,學生選擇該課程的理由不盡相同,有的是出於好奇,有的是正在遭受苦痛尋求治癒,還有不少學生在課堂上講述著各自看到的或經歷的,自殺、兇殺、精神疾病、癌症、車禍、服藥過量,林林總總,難以盡述。

學習這門課的學生沒有被局限在教室里閱讀枯燥乏味的理論書本,鮑教授總是帶領學生進行實地體驗學習。學生會去墓地參觀,聆聽葬禮演講,甚至親自鑽進棺材裡體驗「死亡」。學生會到監獄和殺人犯聊天,到醫院看望病人,了解這些與死亡如此之近的人們的感受和想法。學生還會全程旁觀屍體解剖,「我們觀看解剖的屍體是比我大一歲的女性,整個過程對我太震撼了。」歷史教育學專業的學生辛西婭說道。鮑教授希望學生通過接觸死亡的方方面面減輕死亡引發的恐懼與焦慮,改變以往對待死亡的觀點,從而更深切地理解生命的本質,珍視生活的一點一滴,欣賞世上的一草一木,活出生命的精彩。

辛西婭還談到在學期開課之初,鮑教授會讓每位學生都寫一封告別信,懷念他們失去的人或物品。「我發現,通過閱讀告別信,我可以馬上了解到什麼是學生最難割捨的東西,學生為何悲傷,並思考如何在課程的學習中幫助他們。」鮑說道。此外,如果有學生在近期經歷了喪親之痛或是有家人正面臨死亡的考驗,鮑教授會組織大家對該學生進行悲傷輔導。曾經有位女生的父親重症住院、奄奄一息,全班師生前往醫院探望並給予女生支持。

鏈接:

《洛杉磯時報》記者埃麗卡?早崎在2014年首次踏入鮑的課堂是因為工作特性和個人經歷——兇殺案、自殺事件、大規模槍擊,諸如此類與死亡相關的題材是早崎的報道範圍,加上少年時喪失摯友的悲慟縈繞於心,難以釋懷。最初,早崎只是作為旁觀者觀看課堂的進程並為此撰寫報道,後來,深深受到鮑的教學方式的吸引,早崎也加入到課程當中,親身經歷這堂課獨特的實地體驗教學方式。三年後,早崎根據課堂內容撰寫的《死亡課堂:生命的真實故事》成為暢銷書籍。

建立「死亡」專業,培養專業人才

肯恩大學的死亡教育課程廣受學生歡迎,不過該課程僅僅作為選修課為學生的成長添磚加瓦。有些大學則更進一步,建立了死亡學專業以蘊育專門人才,推動死亡教育在全社會的發展。

(註:死亡學研究與死亡相關的行為、思想、情感,探討與死亡相關的現象及行為。研究內容包括:死亡原因、生命及死亡的意義、臨終者的內在經驗、喪親者的悲傷歷程、生命權倫理難題的抉擇、死亡教育及緩和醫療與安寧療護等。)

位於加拿大的國王大學學院從1976年起開設死亡教育項目,有超過4000名學生參與了死亡教育的學習。到上世紀90年代,學校的死亡教育項目逐步擴大,開始為學生提供學位與學習認證。目前,該學院是北美洲唯一一所提供死亡學本科學位的大學。該專業的課程範圍寬廣,涵蓋死亡學調查、臨終關懷原則、自殺的理論與干預、風俗與死亡、與逝者和家屬溝通、哀慟舒緩與支持等,教學形式包括課堂講授、混合教學和實地學習。學生既可以選擇死亡學為主專業進行學習,也可以作為輔修專業搭配諸如社會正義與和平研究、心理學等主專業。畢業後,學生就職的領域包括社會工作、護理、心理諮詢、臨終關懷機構等。

2015年,學校成立了「死亡學部落」學術俱樂部,旨在為該專業的學生營造有助於學習的校園氛圍,並且鼓勵成員探討與死亡相關的各種話題,包括社會觀點、心理學、社會事務、哲學等,該組織每月組織1至3次活動。從2016年起,「死亡學部落」定期在校內外開展「死亡咖啡」活動,學生在咖啡桌上可以任意談論自己對死亡的看法,交流學習經驗等。

美國瑪麗安大學開設了死亡學研究生專業,並且提供理學碩士學位。這一專業涵蓋死亡學基礎、哀慟理論與實際、死亡學的神學觀點、死亡學研究方法、應用倫理學與死亡、死亡學頂點項目等6門核心課程,以及青少年死亡、創傷性死亡引起的哀慟、臨終關懷、了解自殺、死亡與文學意象等若干選修課程。學生經過學習能夠掌握與死亡相關的大量知識,畢業之後能勝任臨終醫療和家屬哀慟撫慰等事務,或是在社會機構作為自殺干預與預防方面的專家任職。

從課程的名稱不難看出,任何一門課討論的話題都比較沉重,很容易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對此,學校死亡學系主任簡妮?S.麥考得建議學生最好一次學習一門課程,以免由於沉重的學習內容徹底喪失學習的動力與興趣。「(學習)時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給自己時間上的限制,如果覺得需要時間從悲傷的學習中解脫出來,你可以休學一年甚至兩年,調整心情再繼續。」她這樣說道。

值得注意的是,瑪麗安大學的這一研究生專業的學習完全通過網路進行,學生不受所在地域的束縛,「我剛開始進行死亡學研究生課程學習的時候,還在尼加拉瓜的馬塔加爾帕山區裡邊,兩年的求學時光我搬了三次家,我覺得非常幸運能有機會學習自己熱愛的東西。」安娜?本丹娜說道。她現在是美國護士協會諮詢組專門負責有關臨終關懷的護理事務小組成員。

結語

目前國內不少高校也陸續開設與死亡教育相關的課程。廣東藥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鄒宇華在2008年開設了以「死亡教育」為主題的公共選修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命與死亡。山東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王雲嶺在2006年開設了「死亡文化與生死教育」選修課,這門課開設的直接推動力來自於高校學生自殺現象,以及在教學中對於死亡醫學倫理的思考。香港中文大學哲學教授陶國璋的「死亡與不朽」課程已經開課20多年,同為哲學教授的復旦大學教師胡志輝在2005年開設了「生命教育研究」課程,開課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能以健康的心態看待死亡。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大學若能加強死亡教育,樹立學生健康的生死觀,並培養專門人才服務社會的死亡教育需求,或也是大事一樁。

主要參考文獻:

[1]Knesse,Sean. Dr. Norma in Perspective. Medium. Apr 16,2014. Web.

[2]Hayasaki,Erika. The meaning of life—in a class on death. Los Angeles Times.Jan 12,2014. Web.

[3]楊娜,胡文靜,吳蕾.積極老齡化背景下的死亡教育[J].科教文匯,2009(9).

聲明: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麥可思研究編輯部(微信搜索1860282488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