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將越來越具有全球性意義

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將越來越具有全球性意義

【文/觀察者網風聞】

【2017年底,國務院批複《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並正式對外公布,據此規劃,上海將在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藉此,2018年4月1日,「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全球城市理論前沿與上海實踐」研討會在上海中心舉行。

會議邀請到了「全球城市」概念的提出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終身教授薩斯基婭·薩森女士,以及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全球城市:演化原理與上海2050》一書的作者、上海市經濟學會會長周振華教授等出席並演講。

本篇為周振華教授在現場的演講。我們將陸續選刊會議內容,敬請關注。】

周振華:

關於今天的會議,基本的觀點都在書里了,所以我想簡單談兩個問題。

第一,今天我們為什麼要關注和研究全球城市,甚至把它作為上海城市發展的戰略定位。

這個問題可以從幾個層面來講。從世界層面來講,主要是三股力量的影響,塑造了「全球城市」這一個新的範式。

第一股力量是城市化。21世紀是城市世紀,已經有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創造了全球近80%的總產值。到本世紀中葉,城市的人口預計可以達到66%,所以城市日益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體。城市之間的高速流動,引發了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城市中的中產階層的發展和壯大,引發了大量的消費需求。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如中國和印度,現在在全球中產階層消費中只佔5%,但是預計到2050年,將有一半中產階層的消費來自於這兩個國家。

另外一股力量是全球化。國家之間的商品、服務包括投資的流動量,從1990年的5萬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30萬億美元,占同期GDP的比重從24%增長到39%。而且目前出現的新流動是跨境數據和信息的流動,增長非常迅速,所以城市在全球化背景下同樣受到空間壓縮的影響,日益成為全球流動量的主要節點。

第三股力量是技術變革,特別是信息化。這導致了原來我們傳統的地點空間和新型的流動空間的互構,不僅加速了資源的全球流動,而且日益凸顯了城市作為流動節點的重要性。

所以在這三股力量的交互作用下,城市日益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力合作,並形成了一個世界城市網路,在這個網路中,城市依據全球的網路連通性程度構成了不同的網路節點,全球城市就是全球城市網路中的主要、基本的節點,在全球資源流動和配置當中起著重要的戰略性作用。所以這個和過去基於中心、外圍模型的國際大都市,有著不同的性質和內涵。這是從世界層面來講。

如果從國家層面來講,隨著世界經濟重心的東移和中國崛起,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必然要呼喚新的卓越全球城市崛起。全球城市作為全球化的產物,作為全球化的空間表達,必定出現在全球化主要流經的地方。所以全球城市是隨著全球化的主要流經路線的改變而動態變化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依據。

另外就是世界格局的大變革,世界經濟重心繼續東移,將使得亞太地區湧現出一批全球城市的集群。中國是亞太經濟中的一個經濟集成國,並且隨著我國在全球範圍的崛起,人民幣日益國際化,同時,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這樣一個戰略目標。所以這勢必要求有卓越的全球城市在本土崛起,在全球資源流動和配置當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是一個國家戰略。

從地方層面來看,上海有條件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首先,上海曾經是上世紀30年代遠東的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具有深厚的開放、創新、融合的城市基因。其次,上海在改革開放40年中已經有全球主義取向,發展綜合性的全球城市的基礎已經逐步形成。所以很多國外學者在研究上海對外連接的時候,就發現上海和歐美髮達國家城市的連接甚至要超過香港、新加坡,更具有全球的傾向,同時也具有綜合性的功能。

最後上海面向未來30年,也具備了進一步促進高能級總部集聚、戰略性全球平台和大規模流量的基本條件。比如我們現在對標最高標準,國家對上海建設「五大中心」、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大力支持,和要求上海成為「一帶一路」的橋頭堡,以及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等,這些都是促使上海在未來30年能夠邁向卓越全球城市的一些基本條件。

第二,我們如何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

首先,我們需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深刻認識全球城市的內涵,準確把握城市發展的方向。

因為這個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替換,用「全球城市」替換原來講的「國際化大都市」,更不是玩概念遊戲。現在通過面向未來30年上海的發展戰略,學界也基本上對全球城市的概念、內涵比較清晰了。但是在社會上還是有一些比較模糊的認識,這個會導致我們行動的偏差。

在這個過程中,第一個就是理論範式的變革。全球城市是一個理論範式的變革,過去我們的城市理論基本模型就是中心外圍的模型,現在是被替換成網路節點模型。原來講的中心的地點空間,現在成為節點,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因為中心與外圍的關係是等級的競爭關係、層級關係,而網路節點之間更多的是合作的關係。所以這個其實是一種理論範式的變革。

其次要求我們指導思想的變革,上海過去一直講是長江流域的龍頭,也就是帶領長三角和長江流域,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現在我們定位於卓越的全球城市,指導思想上面我認為就應該有所轉變了,是深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服務國家戰略,面向全球資源戰略性配置。指導思想上也有很大的變化。

第三就是行動策略上也要有所改變。原來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以內部資源的集聚為主導,現在要轉向以外部網路的連接為主導,所以不再是單純的一種財富資本的積累,追求所謂GDP的規模,而是注重城市的服務功能、平台功能、連接功能;也不再局限於上海市域內的功能配套,而要融入區域一體化發展,尋求區域內的功能互補和配套。也就是要在全球城市區域,或者是巨型城市區域當中來確定上海發展的核心功能,同時動態地疏解城市的非核心功能。所以在這當中,我們的行動策略會有很大的改變

第二,夯實基礎,抓住重點,發揮戰略優勢,打響戰略品牌。

我們現在離「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標願景還有很長的距離,如果仔細分析一下,我們現在對外的網路聯通度雖然也比較高,但更多的是外部引入的連接,而我們自己促動的連接其實較少,就顯得層次不是很高。我們很多平台,包括大的市場,能級也是比較低。

但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而且儘管全球城市演化有它自身的規律,也有相當部分是外在因素在起作用,並不是完全取決於自身努力,不是說我們主觀上想建成全球城市就能夠建成的,而是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崛起等等重要的外部環境。

但是不管怎麼樣,夯實基礎始終是必要條件。我認為核心的基礎就是營商環境。如果沒有一個全球成交互標準的營商環境,即使區位條件、硬體設施等其他條件再好,機會來臨之際,也無法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因為各種全球性的功能機構和公司不會到這裡來集聚,而全球城市的能級,恰恰是靠這些機構和公司集聚的程度來實現的,而不是靠城市地方政府建立友好城市的數量和規模。所以這很重要,因為世界城市網路不同於一般社會網路,它是有一個三層結構的網路,其中全球功能性的機構和公司是最主要的,因此吸引這些機構和公司就成了最要害的問題。

其次,由於現在人才日益成為最稀缺的資源,全球競爭日益轉向人才競爭,而且現在的人才是越來越綁架機構和公司,逐步改變了過去人才隨著機構公司走的局面。因此在營商環境當中,吸引人才的環境條件顯得日益重要,而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是要讓他在這裡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和實現自身價值的機會,倒不在於你給他提供多少生活的便利。

發揮戰略優勢主要就是要拉長板,改變我們過去傳統的補短板的管理學思維。把核心功能做大做強,把城市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出去,要在長三角的城市群當中借用規模,實現功能互補和綜合配套。所以上海現在提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其實是上海打造全球城市非常重要的一個戰略布置。

也就是說,我們沒辦法在僅僅上海的市域範圍內打造出一個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定要在全球城市區域當中才可以。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必須具備強大的吸引力、創造力和影響力,所以要打響上海城市品牌。

當然在不同階段,其重點和內容可能有所不同,但不管怎麼樣,我們現在提出的服務品牌也好,製造品牌也好,購物品牌也好,文化品牌也好,都要放到全球城市功能的層面來打造,增強全球城市的功能,而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概念。所以這點上要提高到這個層次。

最後就是要順應全球城市發展新趨勢,要緊扣中國崛起的步伐,謀劃和實幹上海全球城市的建設。全球城市本身也是一個動態演化過程,特別是在全球化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所以上海,包括紐約、倫敦都進一步提出科創中心、文化大都市,這個就是突破了原來比較單純的經濟功能,走向更綜合的(功能)。與此同時,中國現在已經前所未有地接近了世界中心舞台,崛起的速度很快,所以上海要適應這種快速變化,配合國家戰略的需要,進行大膽創新突破,創新發展。

我就講這些,謝謝大家。

(文章根據演講速記稿整理,未經演講者本人審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女子1周忘洗電飯煲 鍋里長「棉花糖」
華為核心供應商,多少來自美國?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