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和美之間就差這檔滿分節目

你和美之間就差這檔滿分節目

沒推薦它,是Sir的錯。

趁第二季開播,羞愧地把它送給你——

《局部》

出品人和製作人是梁文道,主角是陳丹青。

海報上的介紹如此這般:

不是藝術史,亦非繪畫入門,只有一盞檯燈,重新點亮了視覺,跟隨陳丹青的眼睛,娓娓解讀畫家眼中的繪畫傳奇。

Sir還有一句俗的,更可以簡單解釋它的重量:

高曉松有《曉說》,梁文道有《一千零一夜》,陳丹青有《局部》。

這檔節目的形式是,陳丹青淡然地坐於椅中,用緩慢、軟噥的聲音,給我們講點關於美的事情。

豆瓣給它劃分的類型是脫口秀……

Sir覺得這樣很不妥,因為《局部》才沒那麼娛樂。

但它確實又製造了另一種更帶「境界」的娛樂。

像是古人的一次聚會,又像志怪小說里的一次訪仙奇遇。

不到1分鐘的片頭,會給你一種特有味道的儀式感:

陳丹青坐在桌旁,慢慢翻看書籍。

考究的構圖,精心設計的打光,營造出沉靜的氛圍,油畫般的畫面質感。

隨後,伴隨著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一首,背景光盞盞亮起,照亮了各個角落裡,那些神秘而偉大的畫作和雕塑。

等到燈光全部亮起,陳丹青手裡的煙也燃盡。

正片開始。

GIF

怎麼說呢……感覺就像你無意間步入了畫中,而畫卷靈魂的「主人」就在彼端,等待著兌現給你一個陳丹青般的夜晚。

這特么才是裝逼的極致——毫不裝逼。

裝逼這件事,年輕人都喜歡,但沒幾個做得好。

因為裝逼其實沒有捷徑……恰恰是術業有專攻。

我們平時討厭的那些裝逼犯,關鍵還是肚子里的貨太少。但真正功力深厚的大家,人家只是自然而然地舉手投足,談詩論藝,就足以讓世人熱淚盈眶。

所以《局部》Sir遲遲不說,也有著自己的理由。

Sir不夠他裝逼……

想獲得《局部》最好的觀看體驗,第一步,恰恰就是了解這個人。

陳丹青。

畫家,作家,文藝評論家。

這些是職業,是身份。

或許還有一些詞,是性格。

比如憤青、嘴炮。

當年某媒體點名批評他,說他「抹黑中國」。

他確實抨擊過教育制度:

文憑是為了混飯,跟藝術沒什麼關係。單位用人要文憑,因為單位的第一要義是平庸。文憑是平庸的保證,他們決不會要梵高。

抨擊過北京城建:

城市景觀,全毀了。有哪個古老國家這樣義無反顧地糟蹋自己的帝都,抹殺自己的歷史?開羅?馬德里?伊斯坦布爾?羅馬?巴黎?京都?奈良?彼得堡?沒有。沒有一個古老的都城像咱們的北京這樣持續毀容,面目全非,恨不得把北京的模樣全給改了。

但如果這些「過激言論」是在抹黑中國……

那麼,陳丹青也挺愛黑美國的:

我剛到美國,正趕上流行」雅痞「生活方式,高級中產階級,玩健身,在一條滾動的皮帶上邁開大步昂然走,各種器械練身段,跟他媽刑具似的,弄一身一身的臭汗,對自己很滿意,然後沖洗沖洗,上某層吃牛排,一個人吃,很滿意。(陳丹青談現代人的怪癖)

黑,是抹黑的意思。

可看到缺點就指出,如果這都算黑,那國人的自尊心也太不值錢。

這不叫黑,這叫「不裝」。

都知道,身為大家,總得端著點。尤其在中國,這可是傳統。

你端著,就有了資歷,有了神秘,有了職稱、名聲、待遇……

陳丹青是個反例,他不端著,反而經常「有辱斯文」,爆粗對他而言,更是家常便飯。

說到中國人的信仰,他說:

誰說中國人沒信仰?中國人的信仰就是:

去他媽的,活下去最要緊。

《局部》里,當他談到自己喜歡的畫,也會突然爆一句:

「次奧,畫得真好啊……」

而談到大家都敬仰的大師,比如印象派的幾個畫家,他還是這樣:

「尤其是後印象派的幾個……幾個……幾個……額……

……幾個傻逼。」

如果有人此刻想說,陳丹青這麼粗鄙,這麼狂,哪有大師的樣子。

那麼Sir想提醒一句——小心哦,就是這種人,最容易被所謂的大師、大家忽悠。

(說到大師,請允許只懂電影的Sir,舉幾個你們都知道的例子,比如同樣爽快直接的黑澤明,同樣苛刻計較的宮崎駿。)

真的大師,長的樣子都差不多。

粗口,確實未必。

但一定會有其他各種方式表現出的真實、率性。

這種性格與態度不僅是對別人,也對自己——

《局部》第一季首映後,陳丹青被請上台講話,他的講話內容非常乾癟:

「我都不忍看,自己就是個傻逼,沒什麼好講的。」

然後就下台了……

再問一個問題:

陳丹青,憤青嗎?

Sir生活里沒遇到過,但從節目上看,陳丹青怎麼都不像一個激烈的人。

反而平和、親切。

他經常會在說完自己的觀點後,補上一句:

這是我胡說的啊。

國學家見笑了啊。

還有很多(人)研究得比我更深的啊。

等等。

你看他把自己擺得很低,但有些人玩起這套,顯得虛偽,顯得裝。

但人稱「通才」的陳丹青這麼說,你會感覺這是真的謙遜。

懂得越多,越知道自己滄海一粟。

滄海Sir不知道有多大,但他這一粟,分量早已非同一般。

在很多同學度娘他的空隙,來,我們欣賞一下人家27歲時就畫出的《西藏組畫》……

陳丹青作品《進城》,2013年12月被拍出550多萬的成交價

好,說了好多話,但關於陳丹青,Sir卻感覺自己啥也沒說。

不如結束尬聊,由此進入《局部》吧——

這檔節目,主要是談論一些經典畫作,譬如《南巡圖》《流民圖》《死亡的勝利》……

聽陳丹青說,一是聽他的學識豐富,二是聽他的見解獨到,三,是聽他這個人,生動而不做作。

談畫作,《局部》不是教你學畫,或者給你高屋建瓴談藝術史。

恰恰相反,它的著眼點,是局部。

陳丹青每一集,都會從一個微小的、藝術家不常聊的點出發,給你提供一種新的角度。

譬如第一集。

他挑了《千里江山圖》來講,是想破除大家的一個印象。

大畫家都是長鬍子的白髮老頭嗎?都得歷練到一定程度才能畫出名作嗎?

no。

《千里江山圖》是我國古代十大傳世名畫,和《清明上河圖》一個level。

但它的作者王希孟,畫這幅畫時年僅18歲。

20米的長卷上,是大宋的錦繡山河,是年輕人海納天下的雄心。

如果把這幅畫切割成一個個局部,每個局部都是一幅畫。

《千里江山圖》局部

陳丹青說,繪畫靠手藝和眼光,眼光又分為觀察之眼和經驗之眼。

經驗可以隨年歲而獲得,但觀察之眼卻沒法教,是天賦。

同樣一副景象,不同人看到的不一樣。而年輕的藝術家感知功能是全息的,很敏銳。

等到年長,雖然會獲得一些,也必然會失去一些。

過了18歲,王希孟都畫不出同樣的畫了。

畢加索也是。

他的玫瑰色時期是在20歲左右,德拉克羅瓦畫《但丁小舟》才23歲,米開朗基羅雕刻大衛像時才26歲……

多少天才的傑作,都出自少年。

藝術有時缺的不是經驗,而是混沌初開時閃現的靈光。

身為觀者,當你真的領會到這靈光,你也就交會了時間、空間無比遙遠的某位古人:

我分明看見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歲。他好像知道,過了幾年他就死了(陳丹青語)。

在Sir的耳中,這就是對「局部」二字最好的解釋。

很多高深藝術書籍里的藝術品,不太談及這種「局部」。

我們課本上學到的繪畫雕塑,也很少談到這種「局部」。

它們在談共通的大時代、大歷史、大人類……

而局部,是畫上一個最微小的細節,也是人心靈某處最微小的體驗,它是很難寫進書本的。

恰恰也是這種「局部」,才能從冷冰冰的畫作抵達鮮活跳動的人心。

所以從局部看懂的,不一定是畫,反而可能是你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與體驗。

我們很缺這種節目,因為時下很多節目,也不能幫助提升真正的審美。

有人要問了:

提。升。審。美。。。這麼虛的東西,我們很缺嗎?

對不起,很缺。

只說大家最熟悉的穿著吧——知乎有人問中國人審美大概在什麼水平,回答大多是吐槽,認為審美相當堪憂。

源自@肥肥貓

上圖還是2015年……但到了2018呢?

最潮男子裝扮,是快手帶火的豆豆鞋緊身褲。

Sir不這麼穿,也沒覺得特不對。但Sir認為,如果全都愛穿一樣,其實就是某種不對。

還有小學生教材。

你覺得害行?

那你記得80年代的小學生教材長啥樣嗎?

封面倒不是大事。更關鍵的是,我們只看重語文數學英語……

而審美能力其實和讀書識字一樣,是需要引導和教育的。

某教授曾心痛地表示,藝術素養教育真的好重要,基本知識考核外,審美品質的考核也不可缺少。

缺少審美品質,那麼神州大地,結果就是這樣的……

曾經,大小城市都有一座「白宮」。

曾經,大小農村都夢想著在村邊蓋一座天安門城樓。

中國人是最健忘的,因為我們的歷史太久。

久到我們忘記了漢朝,忘記了唐朝,忘記了宋朝。

忘記了,中國曾是一個在幾千年間,在地球上審美獨樹一幟的國家。

《局部》就是來提醒你的健忘的。

看完《局部》的人,都會意識到這種健忘。

比如周一圍,就提醒過好幾次。

比如今天,Sir也來提醒了。

也許你還不知道自己的審美在哪一個檔次。

也許你確實意識到一點——太多輕鬆的無門檻娛樂,總在每天重複著,為你製造著無意義的「狂歡」(或者為它換兩個稱呼——「空虛、焦慮」?)。

那你就真的需要《局部》。

但這,其實還不足以令人安心。

陳丹青並不是看《局部》長大的……他看的太多。

你還需要知道的一件事是:

即使美如《局部》,也只是審美的局部。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想看的,優酷有

編輯助理:想找個人養的柳飄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O電影 的精彩文章:

下一個爆款應該是它
想想好佩服,愛「走光」的他從沒拍過爛片

TAG:DO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