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漢時期官私印式與鈕制

秦漢時期官私印式與鈕制

鈕,古文寫作「?」,是指印章頂部用作鈐壓時捏手的位置。古印璽造型扁矮,為了方便隨身攜帶,人們便在印體上端中心凸起部位鑽一圓孔,再穿上稱為「印綬」的絲帶系在腰間,因其形狀如「鼻子」故又有「印鼻」之名。

漢 印

漢·許慎《說文解字》說:「鈕,印鼻也。從金。醜聲。?,古文鈕從玉。」《段注》:「古文印鈕字從玉,蓋初作印時,惟以玉為之也。」可見「鈕」字從金抑或從玉,皆因印章材質而起。後世有些文著將鈕寫作「紐」,按《說文》:「紐,系也。一曰結而可解。」今版《辭海》釋「紐」謂:「裝在器物上以備提攜懸系的襻兒,如秤紐、印紐。」又釋「鈕」謂:「印章上端的雕飾。如瓦鈕、環鈕…」筆者以為印鈕初始雖與系帶有關,而作為印章的鈕制雕飾,還是用「鈕」字更妥切。

古印鈕始於實用,後漸注重裝飾,其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成為獨具特色的鈕雕藝術。中國璽印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歷史時期它的功能、用途乃至形制、鈕式也有不同的特色。茲作簡要介紹。

漢 印

1、先秦時期

(春秋時寸期:公元前770——前476;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翌年其子平王遷都洛邑,稱東周。此後的五百多年,中國歷史進入奴隸制社會崩潰,封建社會開始的春秋戰國諸侯峰起、七雄爭霸的時期,呈現政治、經濟和文化多元發展,思想、藝術百家爭鳴的時寸代。

春秋時期隨著新生產技術的推廣,手工業和商業也發生劇烈的變化。私營商業活動十分興盛。到了戰國時期,已經出現比較發達的官府手工業和私營手工業,無論門類、規模和技術都有較大發展,超過前代水平。各地農業、手工業產品和土特產通過商業貿易交換頻繁,多種多樣貨幣在市場使用,如刀幣、布幣和鑿上印記的爰金等等。與此同時,各諸候國的割據和混戰也連連不斷,用作憑證信物的官印、私印應時而興,在官府、軍隊乃至民間廣泛使用。

秦 印

戰國是我國璽印藝術的百花齊放時期,各地域的諸侯國官、私印章各具特色,鈕式豐富多彩,不拘一格。從出土的春秋末至戰國間的印璽實物材質來看,採用銅與錫、鉛合金所鑄的銅印占絕大多數,究其原因,應與早在商代青銅器冶鑄工藝水平就已經達到相當高度有著直接的關係。此外,尚有少量金、銀、玉、骨和瑪璃、琉璃等材質的印璽。

這一時期的印璽式樣也沒嚴格的規定,一般而言官印略大,多為三、四厘米,大者可達六、七厘米見方。私印稍小,約在一至二厘米。印式以正方形為主,另有長方形、圓形、橢圓形、矩形、心形以及帶鉤形,子母套印等。衛宏《漢官舊儀》說:「秦以前,民皆佩綬。以金、銀、銅、犀、象為方寸璽,各服所好。

靈螭穿環 葉承基

先秦印鈕以鼻鈕最為普遍,其他尚有瓦鈕、橋鈕、壇鈕、亭鈕、柱鈕、環鈕、覆斗紐以及鳥獸人物等鈕式,內容取材廣泛、姿態生動、造型簡練、風格各異。許多印鈕都有橫式左右向穿孔,以作繫結綬帶使用。

鼻鈕—是先秦璽印最原始也是最主要的鈕式,因形如鼻而得名,堪稱印鈕始祖。鼻鈕形制質樸,簡單實用,僅在印頂正中凸起部位穿一圓孔,方便穿系綬帶佩於腰間或臂腕。後來逐漸演變成壇鈕、瓦鈕、橋鈕等各種鈕式。羅福頤《故宮博物院藏占璽印選·序》中說「古印鼻鈕,實為權輿。而後瓦鈕、橋鈕,乃其演變,形態稍殊,異名突起」。

瑞獸 姚仲春

瓦鈕—是由鼻鈕演進而出的一種鈕式,兩者形態大體相同,只不過隆起部分擴大至與印體同寬,呈圓弧形狀,像一塊瓦片覆蓋在印頂故名瓦紐。

橋鈕—也是與鼻鈕類似的鈕式,因狀如一座拱橋立於印首,曲線優美,因而得名。

獨佔鰲頭 陳智楠

壇鈕—又稱「台鈕」。是印體上端製成呈弧面斜坡梯層台狀,其形狀貌似古代封禪的壇台,按印體的形狀有方壇、圓壇之分,象徵封壇祭祀之意。間有二級或三級台形,或在壇台的四面飾以陰刻圖案花紋,或鏤刻、鑲嵌裝飾。也有在壇頂添加一鼻鈕形體,以供穿系。

亭鈕—將印鈕製成一個類似亭台的形狀,有單層和雙層之分。也有多層如塔狀者,別稱「塔鈕」。亭鈕的頂端多有一圓孔,方便系帶佩掛。

柱鈕—印頂立起一柱形把柄,或方或圓,多下寬上窄,有時在上端亦有一穿孔。

覆斗鈕—形狀與壇鈕相近,猶如一個量米用的「米斗」上窄下寬,覆蓋在印章的頂部。有些還在覆斗鈕的四面鏤刻圖案裝飾。是戰國時期的玉璽多用鈕飾。

除了上述幾種常見印鈕外,古璽尚有以人形、鳥獸為題材的鈕式,形象逼真、姿態生動,如舞蹈人像、辟邪、老虎以及梟鳥等,大都富有辟邪祈福的寓意。

甪端 歐俊傑

在先秦時期,今四川省的巴蜀地區民族創造的有別於中原的精緻青銅器及璽印,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其印鈕明顯大於印體,獸形寫實生動,體現出高超的鑄造技術。

2、秦漢時期

(秦:公元前221-前206;漢:公元前206-220)

公元前240年,秦國太子嬴政繼承王位,初時日因年少未掌大權,至公元前238年秦王贏政成年親理朝政後,接連發動滅六國的統一戰爭,取得勝利,建立起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改「王」為「帝」,將上古「三皇五帝」的尊號合起來自稱「始皇帝」。

秦始皇為了鞏固國家統一,加強封建統治,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措施,例如: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等。印章也被法定為象徵當權者權益的法物,並在統治機構中設置「符節令丞」,專司掌管皇璽官印。

鳳銜靈芝 歐登強

按照秦代印璽規定:只有天子用的印章才能稱為「璽」其材為玉,各級官吏和普通平民則稱「印」。從而開創了後世封建王朝的監印官制度。據傳秦始皇御璽有六枚,玉質,螭虎鈕,印文分別為「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稱之謂「乘輿六璽」。此外又取藍田玉命李斯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刻一璽,被後世稱作「傳國璽」,成了真命天子的象徵,確立了皇帝至尊無上的地位。衛宏雲:「秦始皇時,天子獨以玉,號稱『璽」,臣下莫敢用之。」

秦代各級官吏及民間私印多為銅質,鈕式以鼻鈕為主,其他尚有壇鈕、台鈕以及由鼻鈕演變、擴大寬度和弧度而成的「瓦鈕」等。承戰國鈕樣但鑄制單調。印式多為方形或長方「日」字形,規格約2-3厘米見方。

秦王朝的統治僅維持短促的十幾年時間,即激起農民起義風暴,終被劉邦建立的西漢王朝取代,故傳世、出土印章實物難於覓見。但秦始皇所創立的封建帝王奎印鈕式制度,卻為以後長達兩千年的各朝代官印製度奠定了基礎。

甪端鈕 姚如旺

漢朝成立初期,統治者推行一系列恢復封建社會秩序的政策,重建國家機器,沿襲秦制設置「三公九卿」和地方郡縣制度。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藝術也日益昌盛。璽制仍按秦例。《漢書·霍光傳》注云:「漢初有三璽,天子之璽自佩,天子行璽、天子信璽,在符節台。」

漢代官印的形制、印文和鈕式,在漢武帝時開始形成統一完備的規範。元狩四年,對印製進行改革,進一步規範官印的等級制度,兩次頒令,對鈕式、印綬、稱謂以及印文字數等,都作出詳細的規定,等級觀念更加嚴格。王莽篡漢後,修改印章制度,乃至東漢恢復漢制。據衛宏《漢舊儀》記載:「皇帝六璽,皆白玉,螭虎鈕」「皇后玉璽,文與帝同」。同時又雲:「諸侯王,黃金橐駝鈕,文曰『璽』」。由此可知,漢時日除皇璽與秦制相同之外,皇后、諸侯之印也可以稱「璽」。至於帝後璽印鈕式何以用螭虎,應劭在《漢官儀》中解釋說:「印者,因也,所以虎鈕,陽類。虎,獸之長,取其威猛以執伏群下也」。

漢 印

1986年陝西省咸陽韓家灣狼家溝村出土一枚和闐羊脂玉質璽印,螭虎鈕,方形印座四側刻陰線雲紋圖案,印面陰刻篆文「皇后之璽」四字。因出土地點距漢高祖和呂后合葬的長陵約一公里,據專家推測,疑似呂后之物。這件迄今唯一漢皇后璽印,印證了《漢舊儀》的相關記載。該璽現藏陝西歷史博物院。

漢代官吏的印信,按職位高低分為璽、章、印三類,並採用金、銀、銅不同材質和印鈕式樣來區別官職爵位。漢·應劭《漢官儀》雲:諸侯王,黃金璽,橐駝鈕丑。皇太子、列侯黃金印,龜鈕。丞相、太尉、三公、前後左右將軍,黃金印,龜鈕。御史大夫及秩比三千石以上,銀印,龜鈕。秩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銅印,鼻鈕。二百石以下官印作長方形,即為方印一半,稱「半通印」。印綬分紫、青、黑、黃數色。印式一般為正方形,規格在一漢寸(漢代一寸為2.35厘米)左右,唯印體較秦官印略厚。

母子獸 姚如旺

河北省博物館收藏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兩枚玉印,為方形,螭虎鈕,高2.3厘米,寬2.8厘米,印座四側陰刻雲紋圖案,印面無印文。另一枚

圓形,蟠龍鈕,高1.5厘米,徑0.9厘米,印面陰刻「私信」二字。

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原之外地區的控制,對賜予少數民族首領的官印鈕制也作出規定,例如:西北狄夷為「橐駝鈕」與諸侯王相同;西南夷為「虺蛇鈕」;南海諸夷為「螺鈕」。皆以當地特色動物形象造型。後世在雲南省晉寧縣石筆山出土一枚虺蛇鈕「滇王之印」,正合漢官印鈕制。但也有不合鈕制的現象,如漢時曾在稱作「百越」的浙江、福建和兩廣設置郡縣,按規定首領的官印應作「螺鈕」,可在1983年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枚漢代「文帝行璽」卻是金質龍鈕,顯然與漢王朝對蠻夷鈕制規定不符。另從傳世漢官印來看,非帝後之印而用玉質者亦不在少數。可見當時的印章制度在具體執行中仍出現漏洞。

西漢時中國與海外諸國也已開始頻繁聯繫。史載公元57年,日本「倭奴國」特派使臣帶禮品到洛陽,東漢光武帝劉秀回贈倭奴國王一顆金質蛇鈕印璽,印文為「漢倭奴國王」。此珍貴文物於1784年在日本九州博多志賀島出土,成了中日友好的歷史見證。

立體博古 林大雍

漢代社會使用印章的範圍迅速擴大,民間普遍以印章作為憑信從事各項活動,促使璽印數量驟增,形式多樣,製作精良,規格較官印略小。私印不受官印鈕式制約,根據使用者的喜好,發揮手工雕刻和失蠟鑄造的技術,競奇鬥巧,各呈風采,創造出造型獨特,工藝精湛的漢印藝術。

傳世漢印材質以銅質居多,次則金、銀、玉或銅鎏金,此外還有少數琉璃、水晶、瑪瑙、琥珀乃至骨、木、牙、石等。印面形式也多有變化,出現自然形、柿帶形和母子套印等。印鈕款式非常豐富,除傳承戰國及秦璽印,鼻鈕、壇鈕H、瓦鈕、橋鈕、覆斗鈕等鈕式外,還有獅、虎、熊、龜、蛇、魚及禽鳥等動物鈕和辟邪之類的瑞獸鈕。此外尚有楔鈕以及柱形、帶鉤穿帶等各式,千姿百態,琳琅滿目。

司晨之君 麻軍偉

1974年在湖南省長沙咸嘉湖陡壁山一號墓出土的西漢玉器中,有瑪瑙印三枚,方形。壇鈕頂部橫穿圓孔,印面兩枚刻「曹」兩字,一枚刻「妾」。因此被命名為「曹」墓。

綜觀在大量出土傳世的漢印中,最為普遍的鈕式是覆斗鈕,最富特色者當屬龜鈕,龜為四靈之一,象徵長壽吉祥,其造型也隨著時代發展而有變化,大致是早期形體扁長,作平伏狀,體長首短,背甲略呈弧形,飾菱形紋,爪趾不清晰。至西漢中期,龜體增大,背甲微拱,爪趾清晰。西漢末,背甲突起,頭部略向前伸出,爪趾微張作爬行狀。到了東漢,龜體漸高,龜首伸長作昂視狀。

此外,東漢時還有出現種柱形鈕六面印,印體高、寬、厚長度均等,呈正方形體。除印面鑄刻印文外,還在四圍印體及方柱形鈕頂部都刻有印文,具一印多用之功能。

母子獸鈕套印流行於東漢,其特色是將烏龜或其他動物的背甲、身首分別鑄成兩枚或三枚印章,外套印鈕形為龜背或母獸,內小印為龜首及身。或外套印鈕為母獸,內小印為子獸。更有在小印內再套細印成三套印。這種母子獸鈕套印,分開時各自成鈕,合則渾然一體,製作精湛,甚為別緻。

母子獸 陳智健

在出土漢墓的兩漢官、私印中,還可以見到一種用於殉葬的「密印」,其質多為滑石之類硬度較為鬆軟的石材,規格約在2厘米上下,鈕以鼻鈕壇鈕、覆斗鈕最為普遍,雕制粗略簡單,刀痕顯露。有些無印文或只有書寫文字未經雕刻。據專家考證這類石印乃為體現墓主身份而製作的冥器,而非真正生前所用印章,亦不排除有部分屬於實用之物。

早在西漢我國已經開始利用麻絲纖維造紙,唯未普及。到了公元105年,東漢宦官蔡倫改進位紙技術大量生產紙張,印章的使用範圍也隨之擴大,不再單純用以「封泥」也有用紅色顏料黏印後鈐蓋在絹、紙之上。東漢時期的瓦鈕較西漢具有鈕壁加厚、鈕孔縮小和印體增高的特點。

漢代歷西漢、新莽和東漢三個朝代四百多年間,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之一。不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封建等級觀念的官印製度,其璽印鈕制集古璽之大成,堪稱中國印史上的巔峰造極階段。

恬靜小獸 姚仲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問石精舍 的精彩文章:

印章史源和印鈕裝飾

TAG:問石精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