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下南洋:史上南方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下南洋:史上南方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下南洋:史上南方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作者:姚網百科 選自:姚氏宗親網

下南洋在福建、廣東、台灣一帶也稱「過番」,屬於閩粵方言,指的是到南洋一帶謀生。

1.在明末到清末這段歷史時期,國內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福建、廣東一帶在當時慌亂窮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極度難以維持,為了謀生計,維持家庭生活,改變個人或家族的命運,躲避戰亂,閩粵地區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謀生。據1935年中國太平洋學會對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調查顯示,因「經濟壓迫」而出洋者占 69.95%。那個時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人,也有在家鄉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2.一般來說,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隨著農民起義、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戰亂的普通百姓和權力失落的前朝貴族紛紛移居海外。由於地緣上的毗鄰關係,東南亞成為中國移民的遷徙地和避難所。

3.英國、荷蘭殖民統治下的南洋,正處於加速開發過程中,對勞動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諸國為吸引華工,先後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如馬來西亞聯邦最大的一個州——沙撈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國王 )二世執政時期,就頒布過一個特別通告:給移民足夠的免費土地種植,政府提供臨時住屋安置移民;免費供給大米和食鹽一年;提供交通運輸工具,建立警察局保護華人安全,華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撈越等。這樣的政策對於中國國內流離失所、喪失土地的無業流民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這個時候,或攜妻帶子,或孤身一人,漂洋過海來到南洋。

4.從文化的角度看,中華民族是一個農耕民族。農耕民族的最大特點,就是喜歡固守一畝三分田,願意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平靜生活。要做一個離家的遊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與開拓,確實需要極大的勇氣。

歷史現狀

如今,中國人的腳步已經遍及全世界。而海外華人中最大的一個群體,就是東南亞華人。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就是幾百年前那些在南洋披荊斬棘的開拓者的後代。據不完全統計,印尼兩億人口中,約一千萬是華人。馬來西亞兩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六百萬。泰國六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二千萬,佔了將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五百萬人,華人約佔75%,是海外華人占所在國人口總數比例最高的一個國家。

南洋的地理位置

南洋是明、清時期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概念。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其地理概念指包括當今東盟十國在內的廣大區域。而廣義的南洋還包含當今的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諸島。

在下南洋的流民浪潮中,來自全國大部省份,但福建、廣東人占巨大多數(95%以上),這與其地理、人文因素及有關係。閩、粵兩省海岸曲折,老百姓與海相習,這是內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兩省距離南洋較近,往返方便,路近費省,較去拉美等地更具「可選擇性」。

中國與東南亞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漢代。據《史記》、《漢書·地理志》等文獻記載,公元1世紀左右,中國就與緬甸、越南等國互有來往。唐代時,移民人數開始增多,他們被當地人稱為「唐人」。不過,中國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寬。大規模遷徙:

1.西漢末年,一批漢儒學者、軍政官員數千人逃往越南;

2.南北朝時,五胡亂華,中原人士紛紛移居印度支那;

3.唐朝後期,黃巢襲擊廣州時,廣東人爭相逃往東南亞;

4.元滅南宋時,大批遺臣遺民也落難到此。

5.明末清初,大量的難民、被清兵打散的農民軍、抗清失敗的明軍余部以及不願侍奉清廷的明朝遺民,掀起了移民東南亞的高潮。

明亡後,高、雷、廉三州總兵陳上川、副將陳安平等率領兵將家眷3000餘人、戰船50餘艘到達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這塊地方因此被稱作「明鄉」。1659年,跟隨永曆帝流亡緬甸的官兵眷屬,有的逃亡暹羅 (今泰國 ),有的被安置在緬甸邊遠地方,今天緬甸北部的桂家與敏家都是這些官兵的後裔。

歷史影響

大量的華人湧入東南亞後,對當地的生產、生活以及經濟建設,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許多華人在僑居國從事商業活動,負責管理海外貿易,收購當地土特產,銷售該國貨物,從而形成一個溝通中國與海外貿易的商業網路。這些人也多為當地政府所倚重,暹羅王室就曾表示,「如果沒有華僑,宮廷什麼買賣也做不成」。另一方面,還有相當一部分華人從事手工業,烤麵包師、裁縫、鞋匠、金匠、銀匠、雕刻師、鎖匠、畫家、泥水匠、織工,幾乎無所不包。從事農業、園藝和漁業的華僑人數也很多,他們同樣在當地社會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東南亞經濟發展過程中,工礦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印尼加里曼丹,華人是當地金礦的唯一經營者。礦工人數最多時曾超過9萬,每年生產的金礦砂一般都在百萬盎司(1盎司等於 28.35克)以上。

19世紀以前,馬來西亞的錫礦也幾乎全部是由華僑開發。現在當地許多被稱作「錫湖」的大型錫礦區,都是華僑一鋤頭一鋤頭挖出來的。正是由於華僑的辛勤開採,馬來西亞的錫產量在很長一段時間佔據世界錫總產量的一大半。 「下南洋」的中國人,就這樣成了當地經濟開發的主力軍。他們的勤奮與努力,改變了所在國經濟落後的狀況。就連英國的海峽殖民地總督瑞天咸也承認,馬來半島的繁榮昌盛,「皆華僑所造成」。「馬來諸邦之維持,專賴錫礦之稅入……錫礦之工作者,首推華僑。彼等努力之結果,世界用錫之半額,皆由半島供給。彼等之才能與勞力,造就今日之馬來半島。」「馬來政府及其人民,對於如此勤奮耐勞守法之華僑之謝意,非言語所可表達。」 華人在改變所在國的經濟狀況的同時,很多人也徹底改變了自己與家族的命運。東南亞華人,先後出現了數以百計的百萬富豪、千萬富豪。與此同時,東南亞華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高。菲律賓總統阿羅約的丈夫是華裔,泰國前總理他信是華人。在泰國議會,三分之二的議員也是華裔。在馬來西亞,華人從政並取得成功,也已經不是什麼新聞。

「下南洋」成為堪與「闖關東」、「走西口」相媲美的重大歷史事件,同樣有「推-拉」合力的驅動。推力方面,「經濟壓迫」是最具有能量的「激素」。1935年中國太平洋學會對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調查顯示,因「經濟壓迫」而出洋者佔69.95%。

拉力方面,英國、荷蘭殖民統治下的南洋,正處於加速開發中,勞動力的需求量旺,供不應求,就業機會正多。而且,南洋諸國為吸引華工,甚至採取了「最吸引人的條件」,如馬來西亞聯邦最大的一個州沙撈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國王)二世執政時期,就頒布了一個特別通告:給移植者足夠的免費土地種植;政府提供臨時住屋安置移植者;免費供給大米和食鹽一年;提供交通運輸工具;建立警察局保護華人安全;華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撈越。這對無業失業的流民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麼不少流民「甚或自鬻以求至其地」了。對流入地來說,華工一直是南洋開發的生力軍,他們是廉價的用之不竭的勞動力資源。海峽殖民地總督瑞天咸說,馬來半島的繁榮昌盛,「皆華僑所造成」,「馬來諸邦之維持,專賴錫礦之稅入。

……作錫礦之工作者,首推華僑。彼等繼續努力之結果,世界用錫之半額,皆由半島供給。彼等之才能與勞力,造成今日之馬來半島馬來政府及其人民,對於此勤奮耐勞守法之華僑之謝意,非言語所可表達。」(李長傅:《中國殖民史》) 「下南洋」的流民運動,對流出地同樣發生深刻影響,它對緩解「經濟壓迫」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葛劍雄等先生所著《簡明中國移民史》中,有一個簡單的計算:從1840年到1930年的九十年中,由閩、粵兩省輸出的流民每年平均十萬以上,足以抵消每年的自然增長,緩解當地的人口壓力,至少可以減弱由此而引發的社會振蕩。華工通過艱苦創業,積累了大量資本。他們把資金投向近代工商業,又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轉型。

如中國第一家機器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就是僑商陳啟沅創辦的。中國第一家民族火柴廠——巧明火柴廠,由僑商衛省軒創設。據統計,從1862到1949年,華僑僅在廣東、福建、上海三省市的投資企業數即達25510家。新世紀機遇歷史進入21世紀,中國人下南洋的腳步並沒有停止。但原因和動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檳城街頭,有一位小夥子,今年只有20歲,來馬來西亞已經一年多。「是伯父讓我來的」,小夥子對我們說,他來馬來西亞的原因很簡單,國內高考競爭太激烈,他的成績不能保證上好一點的學校,於是追隨上個世紀90年代來到馬來西亞的伯父的腳步,到馬來西亞「闖世界」。

不過,馬來西亞的路也不是很好走。小夥子先後到過新加坡、泰國,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學校。現在只好一邊學習語言,一邊幫伯父看看鋪子。今後的事,只好「看看再說」了。近年「下南洋」並取得成功的,在吉隆坡也大有人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原中顧委委員楊獻珍晚年的自責與反思
豐子愷:如何不寵無驚過一生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