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圓地方的規矩變化規律

天圓地方的規矩變化規律

統論道之正者,何而為據

寔務?用而緖統之學

明李贄曰:人能自治,不待禁而止之也

律法禁而止之:待禁:循規:萬變應以不變。

道德發而止之:自禁:蹈矩:不變以應萬變。

詳略猶國土位屬,詳若版圖定向,不易。略如堪輿定軸,周易

南劍州鯉山者,處於國之東南焉。行省西南焉。郡縣向北焉。木蓮坐北焉。使縣有版則省外也。使省有版則列國者也。

何為自治?自行束約,合乎法令節制,不逾矩陣。放任而公允,自頓悟法,循序天然,從心所欲,勿拘節令。

德者明令禁止,使道內法,德道者也。

道者明令可止,使德因法,道德者也。

法者明細禁止,使道外法,律法者也。

令者明細可止,使德追法,法律者也。

【策論】忠孝仁慈,帝王侯伯

衛鞅不仕魏,入秦封商

衛公孫鞅之父公叔座病篤,薦其為相。魏惠王不允,座請殺之。鞅歸,告其亡走。鞅言:「勿用無憂。」座薦鞅是有國也,請殺是為民,也。請走是為父,也。可任是為師也,也。鞅曰:王聽,用予不必殺。不聽,無懼他國用,何必殺?座亡。鞅之秦見孝公,言帝道,弗聽;言王道,弗聽;言伯道,甚合意也。魏惠王言座之薦鞅,悖逆矣。

父者育子課教,守業積材,拜相封侯,也。臣者忠君效力,拓拔不群,盈充國建,也。王之見用則魏治,而有其功。王不見用則刑戮,而受其過,忠君之事而忘其家。節變之制而當其父,叔座有是行也。

鞅無殃。

權謀勢立權術,作繭自縛

鞅之秦說孝公,變法奉行,亟成伯業,治世封商。強夷服威,行時一用,不依古訓。廢井田、開阡陌,封疆沃野。強秦立世,猶競物天擇也。苛法治,推行連坐,國之益強,身未自保,故有車裂刑加也。己受乎?鞅能治他,不勉於身,嚴周祥及天之允祥也。寄命夙願哉。王權之治難,均天下所用而受一人之思歟。生殺無常。贄請自治,身陷囹圄。苟安一隅,雖受理學而結緣道宗,王法之苛難哉。列國有治,非楊即墨,殊途同歸,求同存異,不一划分。

悲夫,王命不序,天安運勢於藝業為通哉?保民立境,以應世乎。

哲喻鵝湖會詩訴,支離非禪學之辯證

【乾】南能北秀,宗派分支,因果之據論

(甲)神秀自幼皈依沙彌,潛質伽藍,稍弛漸張,領受佛印,晨鐘暮鼓。甘承困頓,沐浴浸淫,自成涅槃。非一語偈言,可判定也。

(乙)豈能征伐南北,戰功顯著,一時落荒,陷劫不復,封刀掛角,遁入空門,心洗血債,衣缽禪宗。

(丙)慧能法神秀,修行終老圓寂,未可入定。朝聞夕死之道,輒應頓悟之比匹也。

(丁)神秀步慧能處世,未展弓弩,沉寂沙場,陷陣衝鋒之險,豈可漸循求進之遲也。

【坎】性理心學支脈緣續考

(戊)程氏同源,師周、兄張、友邵。周畫太極,而邵演易數。故衍宗派之元始,歸二程之力,其遺書有詩曰:「須信畫前原有易,自從刪後更無詩。」此程氏釋天地有道、無道之無極也。人道循其理,而詮於識哉。

(己)程氏理氣者,天地萬物存焉。定於存亡,不因名而易道。卦象之生,旦以人為格物致用哉。心思動靜,非人力而回天權運樞。

【艮】周行天下公誼私心相鬥爭

(庚)朱尊程頤師事,在理學之道問學,靜生於心,動感於物,博取典論,務於實處,謀問事業

(辛)陸奉程顥法則,追及文中子王通,之可為明心正道,終達穎悟,有補天色石之功也。

【震】呂祖謙請期調停

(壬)朱陸典論,豈有私己自利之心,公業於國,不勉於事。因國之趨也。有斯懷也。何必支離,何曾破碎?呂氏調停無功,非人之錯,乃天道有別。殊途同歸,允執厥中,惟精惟一,朱陸知中庸之道也。

(癸)南宋淳熙二年,呂邀朱陸於信州鵝湖寺,調停紛爭,當世二大儒,當朝一品,乃至爭而甌斗。朱以道問學,而即物而窮理,須博識與攬物,察啟歸心。陸以尊德性,而先發明本心,言心即理也。勿須讀書,窮理也。朱譏陸為禪學,陸斥朱以支離,詩詠相諷。

【巽】陽明立德、立言、立功之知行合一

(子)王守仁初習朱學,緣洪武藉此而鞏固江山。終難得道化,棄朱從陸,破繭突兀,使文法開枝。新辟奚徑,端派有分也。陽明師事文公之道,迂迴轉折,未通用法,徹地難平也。是以文公復生,而能使離悖逆也有是心智,開明信義,有是性道,法宗倫常也。

(丑)王守仁嘗筑陽明洞,斥宦劉瑾。貶貴州龍場驛丞,後平宸濠之亂,封建新伯。官南京兵部尚書,故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定向致良知,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於根焉,而已以知行合一。仝知行並進,非否?程之,知先行後哉。

(寅)卓吾曰:「天下萬物皆生於兩、不生於一。」亦循陽明立言。或左或右,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

【離】可為之法無多,可行之事莫少焉

(卯)金人瑞評《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批《水滸》、《西廂》,曰:六才子書。增減《水滸》,以變文思,其時致國人有二心哉。豈因書而害名,不仕於朝,遭文字獄之殤。

(辰)不羈放蕩,源自魏晉,隨佛入中土。故有玄學者甚矣。三百年間,征伐混戰,國散而民危,求同存異。

(巳)沛公入咸陽,蕭何以三法定天下。人心歸附,是法之簡而力之達也。孝武重董仲舒,黜百家尊儒術,列時政,開科舉,是行事之蕃也。

【坤】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午)文於行者,字為之傳載也。故有書法之道。位極首相而擅書者,有蔡京、秦檜、嚴嵩。蔡書之功,蘇黃比追顏氏。秦推徽宗瘦金體,創方平中規字法,尚於版印,易於辨識。害檜劣名之故,而命曰:宋體也。嚴嵩楷法之正,孰難有兀,皆受德累而不納於應世也。

(未)范仲淹胸羅百萬雄師,武威天下。蓋源於詞牌之制,而致文名可冠矣。文勝質之也。

(申)宋之問名齊沈佺期,詩開唐例也。何致因詩而殺甥劉希夷。相侵至此,質勝文之一也。

【兌】象山陽儒陰釋之早同晚異之實

(酉)陸九韶梭山居士為學以切於日用,詩於復齋云:

孩提知愛長知欽,古聖相傳只此心。

大抵有基方築室,未聞無址忽成岑。

留情傳注翻榛塞,著意精微轉陸沉。

珍重友朋勤琢切,須知至樂在於今。

弟陸九齡復齋先生,旨於盡廢講學,而專務踐履,於踐履中,要人提撕省察,悟得本心。

(戌)陸九淵象山先生和復齋詩曰:

墟墓興衰宗廟欽,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

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處,真偽先須辨自今。

外心其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是以陽明尊陸九淵,而上師事之。象山向之以從心而論書,甚合五柳先生讀書不求甚解之謂也。蓋於入門有是法成而言宇宙,發於本心,猶其身犯而能自不於意,得痊癒乎。豈不謬哉。

(亥)唐開貞觀二十三年間,使後人景仰,頌為尚之也。二者成事之由,皆武功兵行,建立道以謀勝不力為競。故而文王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王天下者,亦非一人之力也。同異之處甚也。

道統緒論

予幼時而習文,尊於古訓之道,聞有吉也,同人之聲。至於損益之處,難為相較;得失之費,誠堪力法。不勉人脈互責,鼎沸人間。次者安於人言相侵,必致於韻律之即成歟。

於此之法,非運可行,乃時之持久也。生活豈非周全之道哉,三生有幸。問四海昇平,江湖泛波,涸澈向上,客明子羽。雖得佳淆,舔啖狐尻,終不續狗尾之貂。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商業用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朱子學國學 的精彩文章:

TAG:朱子學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