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鄭博士:啥情況下需要改名?

鄭博士:啥情況下需要改名?

原標題:鄭博士:啥情況下需要改名?


鄭博士公眾號開通音頻:每天聽見鄭博士,重點說說朋友們關心的風水問題,並說出實用的旺運技巧和方法。可在鄭博士公眾微信下方菜單中點擊 「聽鄭博士」收聽。


文/鄭博士


公眾號:鄭博士說風水


鄭博士曾經在博文《女人嫁得好不如離得好》中說,如果這個叫鄧文革的姑娘,沒有改名字叫鄧文迪,她不會為成功鋪平道路;說明名字的確很重要。改名不僅僅對於平常人是這樣,對於許多名人來說,改名也是經常的事情,比如娛樂界大名鼎鼎的成龍原名就叫陳港生,劉德華原名劉福榮,關芝琳原名關家慧,梁詠琪原名梁碧芝,伊能靜原名吳靜怡,舒淇原名林立慧。有人連名帶姓都改了,也有的人改名後反而不好。可見改名不僅僅很廣泛而且改名學問很深、玄機多多。今天鄭博士特別透露(據《黨史博採》資料),在新中國1955年授銜產生的十位元帥中,都有著改名經歷,看完這些資料,鄭博士想問你:改名離你很遠嗎?


一、 朱德: 紅色的品德


朱德,1886年12月1日(農曆十一月六日),出生於四川省儀隴縣馬鞍場琳琅西麓李家灣一個佃農家庭。在他戎馬生涯的一生中,曾用過好幾個別名。


朱德誕生時,母親為圖個好撫養,像他前面兩個哥哥「阿牛」 、「阿馬」一樣給他取乳名叫「狗兒」。偶爾,朱家也按川北習俗,分別稱呼兄弟三人為「牛娃子」、「馬娃子」和「狗娃子」。到了4歲,父親按照朱家的祖傳字輩,給他取名「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先生朱老師給朱代珍改名為「朱玉階」,希望他往後用功讀書,要像玉石那樣潔白做人,立志沿著玉石砌成的階梯,步步高登。


1909年初春,朱玉階投考雲南陸軍講武堂,因講武堂是滇人所辦,因此只收雲南省人,不招外省人。朱玉階來到報名處,查閱了登記簿,發現蒙自縣還沒人報考,他求學心切,於是假稱是雲南臨安府蒙自縣人,並改名為「朱德」。朱德考入講武堂不久,冒籍報考的事終於被教官們察覺,有幾個雲南籍的教官立刻把這件事向講武堂總辦李根源報告,並聲言要把朱德除名。李根源召見朱德後,見他是可塑之材,立刻打消了開除他的念頭,並鼓勵朱德努力學習。



1916年,朱德隨援川軍總司令蔡鍔入川,帶兵之餘,獨自悉心研究《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以及二十四史等文獻古籍。凡在他所讀過的書頁上,都蓋有「德字玉階」、「儀隴朱氏」的印記。吟詩作賦是朱德一生最大的愛好,他還有個「玉垓」的筆名。當年,怡園詩社輯印的《江陽唱和集》刊載了他的19首詩,詩尾署名均為「玉垓」二字。


「八一」南昌起義失敗後,為了迅速壯大革命隊伍,1928年1月,朱德化名「王楷」,率領起義軍打著國民革命軍一四○團范石生部王團長的旗號,發動了著名的年關暴動,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談到朱德時寫道:「這個名字很貼切,因為這個名字由於在文字上的奇異巧合,在中文中的兩個字正好是『紅色的品德』的意思。」的確,在漢語中「朱」又當紅色解釋,「德」為品德。朱德處處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一生艱苦奮鬥,功勛卓著,忠於人民,待人誠懇,德高望重,堪稱「紅色的品德」。


二、彭德懷:君子懷德


彭德懷,1898年10月24日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烏石寨一戶貧苦農民家裡。他乳名叫「真伢子」,原名叫彭得華。得華兄弟三人,他是長子,二弟叫彭金華,三弟叫彭榮華。他幼年時,鄉親們都叫他的乳名「真伢子」。彭得華從小認準一個「真」字,追求真理,講話必真,做事認真。家鄉父老說:「扁豆無虛花,真伢子冒(沒)假話。」


彭得華曾給自己起了個號叫「石穿」。那是得華15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到湘陰縣當堤工,受盡工頭的欺壓。一天,堤工局長來到工地,堤工們將局長團團圍住,要求補發工資,遭到拒絕。富有反抗精神的彭得華和一些堤工們氣極了,要把局長投進池塘里。官府知道後要抓得華,他被迫外逃。途中遇暴雨,他躲進一個山洞,聽見洞里有滴滴答答的響聲,仔細一看,從洞頂上落下的水滴,已把地面的堅石滴成了深窩,這真是「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啊!他想,受苦人若都能像這水滴一樣堅持不懈地鬥爭,這吃人的舊社會不也能被砸碎嗎?於是他取「石穿」為號以自勉,含持之以恆、水滴石穿之意。



1922年,彭得華同鄰村少女「細妹子」結婚。婚後不久的一個晚上,得華問妻子叫什麼名字,妻子奇怪地說:「我不是叫『細妹子』嗎?」他笑著說:「細妹子是你的小名,你還應該有一個大名。好比人家叫我『真伢子』,這是我的小名,我還有一個大名叫彭得華呀!」細妹子說:「我就有這麼一個名字,沒什麼大名。」 「那好,我給你起個大名。」他想了想說,「男者為乾,女者為坤。你應該做女中的模範,就叫坤模吧!」妻子一聽,感到很新鮮,就點頭同意了。婚後,彭得華教妻子識字寫字,還送她去湘潭女子職業學校學習文化。


婚後沒幾個月,彭得華應好友黃公略之邀到長沙投考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考取後他回家告訴大家,已改名叫彭德懷了。晚上,他對妻子說:「你知道我為什麼要改名叫彭德懷嗎?『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我不想升官發財,置田買地,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多為人民辦好事的人,所以我改名為彭德懷。以後你就叫我『德懷』好了。」至此,彭得華改名為彭德懷。



1959年廬山會議召開。會上,彭德懷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大躍進」中的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等「左」傾錯誤上書進行批評,竟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反黨集團」主要成員。就在這年8月召開的八屆八中全會上,「理論權威」康生在批判彭德懷時竟別出心裁地在他的名字上大做文章:「你彭德懷,早年起名叫『彭得華』,野心好大啊,要得中華!還起個號叫『石穿』,水滴石穿,搞陰謀嘛!」


「文革」初期的1966年12月27日,彭德懷被從成都揪回北京。儘管他身陷囹圄,但憂國憂民之心依然如故。1967年4月18日《人民日報》刊登國際市場銷售鎂的情況。彭總讀後,於20日夜給周總理寫信(署名「石穿」 )建議利用好大渡河南岸礦渣中的鈣鎂資源。


三、林彪:由女名到男名


林彪,1907年出生於湖北黃岡的林家大灣,原名林育蓉。他與兩位在中國革命史上大名鼎鼎的堂兄林育南和林育英並稱為「林氏三傑」。


1925年,林育蓉在共進中學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這年年底,武漢地區的中共組織接到了陳獨秀、毛澤東聯署的中國共產黨第62號通告(這個通告以「鍾英白」的名義發出)。林育南親自為林育蓉作口頭傳達,大意為:廣州黃埔軍校正擬招收三千名入伍生,望各地迅速多選工作不甚重的同學、少校同學及民校左派同學,自備川資和路費,前往廣州投考,以免該校為反動派所據。


林育蓉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決定服從黨的決定,報考黃埔軍校。林育南親自為他整理行李,並給在廣州的中共領導人及他的熟人、朋友寫信,拜託他們照顧林育蓉。到廣州後,林育蓉沒有先去報考,而是走向了楊家祠堂中共廣東區委機關,想先和黨組織取得聯繫。路上他一直想著改名字的事情。他很清楚,進入了黃埔軍校,就是他新的人生的開始。在新的人生中,在崇尚奮勇、崇尚拼搏、崇尚頑強、崇尚獻身的軍校中,他的名字「林育蓉」(有時也寫作毓蓉、育容)太不適合,太女性化。沒見過他的人,看到名字還以為他是一個女孩子呢。



林育蓉從林家大灣走出,進入武漢共進中學時就已考慮改名,他為自己選擇的新名是虎虎生威的―個「彪」字。他曾徵求過父親的意見,但被父親一口否決。父親說:「『彪』的字義還可以,但這個字含有刑戮、凶疾、失敗之意,絕對不能改用此名。」


林育蓉一直在改與不改之間猶豫不決,良久,他結束了徘徊,大步跨進了楊家祠堂大門,在門房遞上的會客單上,用飽蘸濃墨的筆力透紙背寫道:「林彪,18歲,湖北黃岡人,求見惲代英、肖楚女。」「林彪」這個名字的第一次正式出現,就是在這張會客單上。林彪受到了惲代英、肖楚女的熱情接待和親切勉勵。二人親自派人把林彪送上了黃埔島。他如願以償,成功地考入了黃埔軍校,成為黃埔軍校第四期步兵科中的一員。



四、劉伯承:昭昭之明


1892年l 2月4日,劉伯承誕生於四川省開縣趙家場。對於他的出世,同許多晚清風雲的偉大人物一樣,眾多熱心的「演義家」曾經杜撰了好些神話般的傳說:在一個桃花盛開的春天,他母親到屋後的深井裡去汲水,突然看到水中有一條活蹦亂跳的「金龍」,回家後即有身孕。劉伯承雖說是巧遇龍年出生,但他卻生不逢時――因為在這一年的秋末冬初,劉氏家業的開拓者,劉伯承的祖父劉正富和祖母楊氏在7天內先後離開人世,劉氏家庭的成員一個個披麻戴孝,撫棺痛悼,沉浸在辛酸的淚水之中。劉伯承正是在舉家服喪的淚水中呱呱墜地的。家裡給他取乳名為「孝生」,意指他一出生就服喪帶孝,長大後更要盡孝於長輩。

不管劉伯承怎樣生不逢時,卻是他父親劉文炳盼望已久的第一個兒子。劉文炳是個受過十年寒窗苦,又棄文務農的失意秀才,滿腹學問,但做不了官,成為浦里河畔有名的「泥腳文人」。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的舊習俗中,這終究算是一種安慰。看到兒子著實惹人喜愛,劉文炳自慰和自豪的情感油然而生,不禁想起《荀子·勸學》篇中的章句:「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他自言自語地說道:「好一個『昭昭之明』,這娃兒就叫劉明昭。」劉氏家族的譜序是「國正文明泰,天朝永治安……。」「明昭」正符合「明」字輩的起名要求,這是劉伯承最早的名字,父親後來又為他取字「伯承」,伯,即長子之意;「伯承」,有子承父業之意。



五、賀龍:雲中之長者


賀龍,1896年3月22日出生在湖南桑植縣洪家關一戶貧農家庭,小名叫「長長」。他小時候有次玩「打仗」遊戲,為爭當「指揮官」躍身下河,結果因雨後水急,被沖走幾里遠,後被人救起,救他的人說這孩子命真長。賀龍的父母便叫他「長長」,根據同音又叫「常常」、「常伢」。賀龍5歲入學時又取名「平軒」。11歲時,因家境貧窮,父母為他取名「振家」,希望他能振興家業。


18歲時,賀龍參加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後,又取名雲卿。這個名字來源於《尚書大傳》中的《卿雲歌》。相傳,上古舜帝傳位給治水的禹時和臣民一起唱歌,歌詞為:「卿雲爛兮。 明明天上。爛然星陳。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按賀氏族譜,賀龍為「文」字輩,本名為「賀文常」。後來,他的父輩們認為「文常」、「雲卿」這兩個名字,表達不了他們所寄託的期望,議論重新起個響亮而有深意的名字,他叔父賀士奎是個教書先生,說:「雲卿、文常(長),取其中雲長二字演義下去,雲中之長者,當然是龍。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者飛躍宇宙之間,降者潛伏波濤之內。龍能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我看就以『龍』字為主,再加一個字,理想名字成矣。」但加什麼字呢?他們始終沒議出個結果來。在一旁的賀文常說:「我看就用一個『龍』字吧,又好說,又好記,就叫『賀龍』吧!」從此他就改名為賀龍。


賀龍在青年時期即蓄了鬍鬚,在大革命時期,湘西桑植家鄉的人民給他起了個綽號,尊稱他為「鬍子」或「賀鬍子」。有一首民歌就這樣唱道:「大地烏雲掩太陽,一朝消散又重光。忽聞各處人喧鬧,鬍子果然轉故鄉。」



六、陳毅:士不可不弘毅


陳毅,190l年8月26日生於四川省樂至縣薛苞鎮張安井村。陳家是按照「堯舜禹湯、文武榮昌、世德延遠、福壽綿長」的譜系,循序排輩的。陳毅的祖父叫陳榮盛。父親叫陳昌禮,學識淵博,喜愛琴棋書畫,又能作詩填詞;母親黃培善性格剛毅,為人賢惠。陳毅自幼跟父親認字,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


陳毅5歲那年開蒙入學,父親陳昌禮給他取學名叫世俊,號仲弘,希望他能成為一個才智出眾的俊傑人物。陳毅從小勤奮好學,記憶力強,書讀幾遍就能背誦。他受父親影響,喜愛詩詞與下棋。在成都德勝鄉讀高小時十分敬佩蘇洵,曾說他「最喜愛讀蘇老泉的文章」。北宋文學家蘇洵,字明允,為此陳毅曾將「明允」倒過來,一度取名「陳允明」。

古代思想家曾子有一句名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意思是說,一個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肩負重任,路途遙遠。千百年來,這句名言激勵著多少仁人志士。陳毅15歲考入成都甲種工業職業學校,18歲赴法勤工儉學。一天,他讀到曾子「士不可不弘毅」這句話,感觸很深。他想,要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同惡勢力斗,任重而道遠,光有弘(剛強)不夠,還須有毅(毅力),堅持始終,於是他改名陳毅,將號「仲弘」與名「毅」有機結合在一起。他考取留法勤工儉學的紅榜上即署名「陳毅」。從此,陳毅常用「弘毅」來警策自己。他22歲加入中國共產黨,血氣方剛,英勇無畏,人如其名,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百折不撓,鞠躬盡瘁。再後來,陳毅還起了一個筆名叫「曲秋」。



七、羅榮桓:桓桓於徵


羅榮桓,1902年11月26日出生於湖南省衡山縣湘江以東(今屬衡東縣)的魚形鎮寒水鄉南灣村。羅榮桓的家庭屬於衡山大族――黑田羅氏,他的祖父羅匯吾,雖然自幼讀書卻始終沒有考上秀才,一生以教書為業,去世時只給後代留下了―斗谷的田。羅榮桓出生後,父親羅國理按照族譜的行輩,給他取名慎鎮,字雅懷,號宗人。按當時習慣,發矇之後,稱號不稱名、字,大家都稱他「羅宗人」。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龍旗變成了五色旗。這場革命很不深入,到了偏僻的南灣村,除了男人陸續剪掉髮辮外,生活一切照舊:農民們仍然在忍飢受寒,種田交租;當地的土豪劣紳肖羅仙、羅鳳梧等仍然在耀武揚威。



不過,社會畢竟是要前進的,到1914年,南灣村出現了一件新鮮事,羅榮桓家斜對過的―個祠堂里,辦了一所小學,叫羅氏岳英小學。學校―開學,羅國理便把羅宗人從私塾轉學入高小一年級讀書。岳英小學第―任校長羅炳文,曾經到縣城進過洋學堂,是一個思想比較開明的新派人物。他在學校里開的課,除國文之外,還有算術、博物、歷史、地理以及圖畫、音樂、體操等。羅國理領著兒子去見校長羅炳文。羅炳文嫌羅宗人的名字不好聽,羅國理便請這位兼教國文的校長另給他起個名字。羅炳文略作沉吟,順手取一張紙,寫了「榮桓」二字,並解釋說:「《詩》云:『桓桓於徵』。『桓桓』者,威武也;『征』者,征伐也。我看令郎年紀雖小,但長得十分魁梧,現在國家正是多事之秋。令郎將來講習武事,建功軍旅也未可知。」羅榮桓對於校長和父親這番對話,當時不甚了解,他還不懂得選擇自己的志願。不過,這所學校確實為他打開了新的知識之窗。他貪婪地、興趣盎然地吸收著算術和聲、光、電等自然科學知識,為以後建功立業打下了基礎。



八、徐向前:繼續向前


徐向前,1901年10月8日(農曆九月二十八日)出生於山西省五台縣東冶鎮永安村,在家中排名老六。父親徐懋淮,晚清秀才,以教書為業;母親趙金鑾,是一位家庭主婦。徐向前出生後,祖母看到是男孩,很是高興。因為前面兩個哥哥的名字是「銀倉」、「銀福」,祖母便給他取了個乳名為「銀存」,意思很明白:希望他前程似錦,發財享福,並且把銀錢多多積存起來,澤被子孫。

徐向前的父親是村上學問最大的秀才。他認為作為讀書人,名字很重要――應該叫起來好聽、順口、文雅,有深刻的含意。他給這第六個出生的孩子起了學名、字和號。於是,小「銀存」有了上家譜的正名大號――徐象謙(「謙」為《易經》中六四卦之一,是六十四卦中惟一的六爻皆吉的卦),字子敬。


大革命失敗後,革命隊伍里出現三種人:有些人變節投降了,把同志的頭顱獻給敵人作見面禮;有些人動搖退卻,脫離革命隊伍開小差跑掉了;有些人擦乾自己身上的血跡,掩埋好戰友的屍體,迎著風浪,繼續向前進。徐向前把這三種人作了認真比較,覺得第一種人可恥,第二種人可悲,第三種人可敬。因此,他下定決心,排除萬難,不怕犧牲,立志要做一個繼續前進的人,於是便將「象謙」改為「向前」。



九、聶榮臻:百福駢臻得雙全


1899年12月29日,聶榮臻出生在四川江津吳攤場附近的石院子,一家人為給他取名費了番周折。聶榮臻的外祖父對其父聶仕先說:「憑空想,一時想不出,你們都是識字的,翻書吧,從書上選一個有福氣的名字。」聶仕先夫妻倆都讀過幾年私塾,當晚,聶仕先把家裡的那本《雜誌三字經》拿出來,靠在妻子唐氏身邊,尋找起兒子的「名字」來。左斟酌,右推敲,夫婦倆把書都翻完了,也沒有找出個理想的名字來。


「明天你到我父親家去借書,順便徵求他老人家的意見。」唐氏對丈夫說。第二天,聶仕先來到岳父家裡,把來意告訴了岳父後,便在書案的抽屜里翻書。一會兒,他取出一本《隨身寶》坐在椅子上翻閱起來,翻到最後一頁,聶仕先臉上露出了笑容,起身走到岳父身邊,指著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意思向岳父講明,岳父沉吟了一會兒微笑著點頭表示贊同。


聶仕先匆匆回到家裡,徑直走到唐氏房裡,指著書的最後一句說:「『百福駢臻得雙全』,這句話吉利。按家譜排列我兒是『榮』字輩,就給他取名『榮臻』,字『福駢』,你看要得不?」唐氏高興地點頭同意,想了一下,接著說:「我看娃兒的小名也照這書上取吧,就叫他『雙全』。」聶仕先也點頭答應,夫婦倆都高興地笑了。區別於其他九帥,聶帥用「榮臻」這個名字用了一生,沒有改過。



十、葉劍英:民之利劍


葉劍英,1897年4月28日生於廣東梅縣雁洋堡一個貧困的小商人家庭,客家人。葉劍英之父葉鑽祥生有8個子女,葉劍英排行第二。父親很喜歡這個兒子,按照葉氏族譜,給他取了個名字叫葉宜偉。

葉劍英前面有個姐姐叫稚英,活到十幾歲就早夭了,活下來的還有兩個妹妹:才英和順英。當地窮人家有「賣女養男」,賣女兒給人家當童養媳的習慣,這兩個妹妹都送人當過童養媳,大妹妹才英後來被送回家來,唯獨小妹妹順英最可憐,兩歲就給人家當童養媳,以後又被轉賣,受盡折磨,直到解放後才打聽到下落,兄妹重逢。活下來的惟一的弟弟叫宜導(道英),也是在艱難困苦的環境里長大的。


1917年夏,葉劍英等幾個同學冒著盛夏酷暑,長途跋涉乘火車來到中國西南邊陲名城昆明,準備投考坐落在翠湖西岸的承華圃的雲南講武堂。葉劍英進入雲南講武堂後,給梅縣家鄉的弟弟宜導的信中寫下了自己的抱負。他躊躇滿志,決心在學校習文練武,作革命的「前驅」,為了表示投筆從戎的決心,他特意把自己的名字「宜偉」改為「劍英」,立志做「民之利劍」,為國為民,英勇奮戰。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劍英」這個名字和「稚英」、「順英」也是排在一起的,符合中國人的傳統觀念。



鄭偉建博士特別提醒:


1、當你胸懷大志準備干一番事業,卻總是處處碰壁機遇欠佳;年青女子各方面條件都不錯,卻總是難得良緣獨守空房;有些孩子頭腦聰明就是不努力學習...你有否想過,沒準是名字惹的禍?2、新生嬰兒取名策劃美好人生,成年人改名開運助你人生成功,公司企業命名生意興隆紅火百年,姓名鑒定為你解析人生。3、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改名吧,改名有時候是你成功的必經之路。改名也是一種人生風水,記住鄭博士的話:調理是硬道理。風水就在我們身邊。


推薦閱讀:


每周運勢提前報(4月30日—5月6日)


鄭博士:5月總體運勢提前報


5月是十二屬相總體運勢深度解析


鄭博士:5月十二屬相犯小人預警!

聽見鄭博士:5月十二生肖出行運深度解析


鄭博士:5月財運提前報!


聽見鄭博士:5月十二生肖財運深度解讀


鄭博士:12屬相5月出行預報


聽見鄭博士:5月十二生肖桃花運深度解讀

鄭博士:5月男女桃花預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鄭博士 的精彩文章:

鄭博士:如果運勢不好,如何讓你風水輪流轉?
鄭博士:搬家先搬什麼,很多人做錯啦!

TAG:鄭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