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攝影師該如何理解與表達愛這個主題?

攝影師該如何理解與表達愛這個主題?

編者按:鄭曉眉的網名叫眉子,是上海嘉定的一名教師,也是一名女攝影師,同時她還是我們的一名學員。最近,她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眉子攝影里推出了最新的一篇文章,來表達自己對藝術的思考。

歡迎大家關注她的微信公眾號:眉子攝影(meizi-photo),歡迎關注!

攝影大師安塞爾 亞當斯說過:「我們不只是用相機拍照,我們帶到攝影中去的是所有我們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愛過的人。」

繪畫界有一句「畫如其人」亦即此意。

藝術是自然和人生的返照,拍或者畫,都不是目的,而是一種表達方式。

突然想到《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副作品和同名的電影。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17世紀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創作的一幅油畫。大學裡第一次在畫冊上看到這副作品就被驚艷到了,畫中少女的驚鴻一瞥彷彿攝取了我的靈魂,霎那間就融化在這脈脈的凝望中,物我兩忘。如此超凡出塵的少女,是什麼樣的關係讓她如此凝視著畫家,也凝視著我們?黑色的背景烘托出少女純潔的魔力,使她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光彩奪目。她側著身,轉頭向我們凝望,雙唇微微開啟,欲言又止。若是男人,真想走進畫里,去憐惜澄澈的雙眼和微啟的嘴唇。

後來看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電影,便百看不厭。整部電影猶如一幅幅荷蘭風情畫,每一個畫面都可以定格,每一個畫面都美得讓人窒息。厚重油潤的畫面襯上細膩內斂的故事,電影情感全在劇情留白里,讓人沉醉讓人心碎。兩個有心無力的人,因為階級身份,命中注定的交匯只能如此匆忙,而後各自走回原本的人生軌跡。欲愛不能的深情凝望,惺惺相惜的欲言又止,化作筆觸在畫布上緩緩傾訴,每一筆每一划都傾注了維米爾所有的愛,通過筆觸的流動,他彷彿擁有了葛里葉的所有。而葛里葉,在完成畫作的第一時間跑到屠夫的兒子那裡,完成了從一個少女到一個女人的轉變,她需要宣洩那份欲罷不能的激情!

兩個相愛的靈魂,通過各自不同的方式完成相愛的儀式,從此以後,咫尺天涯,再無交集。

生活中無法擁有的,就讓其在藝術中肆意表達吧,換一種方式去擁有,正如蘇珊 桑塔格所說:「拍攝就是佔有被拍攝的東西。」

同樣因為愛情,被稱為「現代攝影之父」的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為他的畫家妻子喬治亞·歐姬芙拍過大量的肖像。

斯蒂格里茨與歐姬芙的愛情故事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段佳話。兩人相差23歲,年齡卻沒有成為他們愛情的絆腳石。因為對藝術上互為理解的獨立個性,使他們雙雙墜入愛河。而作為一個富於創造才能的攝影家,斯蒂格里茨也以別具一格的攝影方式來表示他的愛情,並開拓了攝影表現的新領域。

斯蒂格里茨以他的照相機作為一種表達他熾熱愛情的工具,以攝影的方式與歐姬芙進行了一場熱烈而開放的感情交流,並得到照片這麼一種新型的愛的結晶形式。

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各不相同,在一個共同創造的過程中,冰冷的鏡頭也會演化出燃燒的激情。

愛因斯坦說,這個世界只有一種精神,那就是「愛」,愛是一切的力量源泉。柏拉圖說:「愛,本身是一位如此具有神性的詩人,他能在別人的心靈中點燃詩的火焰。無論之前是用多麼乾巴巴的泥土造就了我們,任何人,只要充滿愛就能成為詩人。」

最高的真實在心靈,最大的自由在藝術。

而愛是藝術永恆的話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一起學攝影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要一起去看國外的美術館?
一塊菜地能變成什麼?它是在怎樣影響中國?

TAG:我們一起學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