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白居易的「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究竟要表達什麼?

白居易的「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究竟要表達什麼?

《花非花》這首小詩,被白居易自己編在《白氏長慶集》第十二卷里,歸納進「感傷類」,同卷的不乏《真娘墓》、《長恨歌》、《琵琶行》、《簡簡吟》等諸多名作。所以,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首詩表達的是一種傷感的情緒,這一點不需懷疑。

有所爭議的就是這「悲傷」究竟為誰。是為了「官妓」?還是為了其他?我個人的觀點偏向於這悲傷是為了「湘靈」姑娘——白居易早年的一個紅顏知己。理由如下:

1、寫作背景:

這首詩大概寫作於長慶年間,最大可能是在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回京述職的途中。當時的京城在河南的洛陽,從杭州去洛陽的話,取道常州,途經宿州,而宿州正好是白居易與湘靈相識相愛的舊地。

2、作品參照

聯繫白居易早年的一首《潛別離》:「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河水雖濁有清日,烏頭雖黑有白時。唯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期矣!

可以見到《潛別離》與《花非花》兩者,無論寫作方法還是表達的情感,都有著千絲萬縷的相似。而此時的白居易,已是人過中年,五十餘歲、多情種子的他,故地重遊,很自然地回憶起年少時的愛情。而他與湘靈的愛情,正是以悲劇收場的。

3、結合賞析

於是,我們可以認為,《花非花》中的「花」與「霧」,其實只是詩人的一種借喻,把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那種似乎不存在、無法把握的情感,比喻成可見的「花和霧」,而花期的短暫、霧的縹緲,反過來佐證那份感情的虛幻;所以後面才會有「來如春夢,去似朝雲」的哀嘆。至於作者哀嘆的到底是花的容易凋零、霧的易被風散,還是故人入夢的無跡可尋,就不得而知了,也許兩者都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居易 的精彩文章:

她才貌雙全,為愛苦苦守節,不想因白居易的一首詩,絕食身亡
《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第一場,蒙曼老師精彩點評如下

TAG: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