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翁同龢:成大事者,必有靜氣

翁同龢:成大事者,必有靜氣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出自清代帝師翁同龢的一副對聯。可以解釋為,古今聖賢都有大氣度,無論是遇到驚天動地的大事,還是面臨巨大的誘惑與危險,都能做到心靜如止水,處變不驚,泰然處之。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故事老幼皆知。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街亭,他的老對手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奔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而城中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他的軍隊只剩兩千五百名士兵在城裡。諸葛亮「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登上城樓,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藉以退敵。諸葛亮面對危機,卻焚香操琴,沒有慌張。他安然自若而平靜,迅速判斷出對方主帥司馬懿對自己的高估與不敢輕視,上演了一出化險為夷的好戲。《大學》里有這樣一句話:「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我們沒有諸葛亮的智慧,但卻要有面對麻煩的靜心。「致虛極,守靜篤」,「守靜」是為了恢復心靈的清明,安靜下來,梳理出最重要,也就是最根本的問題,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如果不靜心,只會讓自己一直處在忙亂當中。

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蘇軾一生飽受挫折,但其豪放的性格和胸襟,每每都讓他把挫折征服,讓自己的詩詞不斷地達到高峰,用闊達淡然的心態面對人生的悲歡離合,在被貶之地創作出一篇篇經典的佳作,還有流傳至今的美食。范進中舉的故事眾所周知,所謂「暴怒傷陰,暴喜傷陽」,人在大喜大悲面前如果被得失迷失,一時間丟了神魂,容易陰陽失衡而傷及身心。心中有靜氣,得意而不忘形,失意不失態。既是自我人格的修養,也是處世能力的必需。

養靜氣需要多讀書。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驚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為心裡沒底,也就是沒有駕馭大事的能力和本領。如何擁有這種能力和本領呢?其中的一個途徑就是多讀書。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荀子在《勸學篇》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讀書是一個長期的逐步積累的過程,需要鍥而不捨、持之以恆。堅持做到讀書學習,天長日久,自然而然身上的寧靜之氣就會越來越多,浮躁之氣就會越來越少,就能練成排除干擾、鬧中取靜的功夫,增強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的定力,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這樣在大事、急事、難事及各種突發事件來臨之時,才能夠做到氣定神閑,沉著冷靜,從容不迫,有效應對。

養靜氣還需善養正氣。身有正氣,方能淡泊名利,才能不為進退滋擾,做到寵辱不驚。其實靜氣和正氣是相互滋養的,正如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紛繁複雜的社會裡,任何人都會生活在一定的麻煩之中,常常會帶給我們緊張和壓力,情況越危急,事情越是麻煩,就越需要「每臨大事有靜氣」的心態,只有這樣,才能靜心凝神,做到處變不驚。養靜氣,給自己一片晴空,萬物靜觀皆自得,人生寧靜方致遠。

作者:曉風

圖片:來源網路

4.23 世界讀書日關注公共號,和小編一起讀書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匯 的精彩文章:

走在宋詞里的女人!美的心醉
成功的人這樣做人做事!

TAG:清風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