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駱藝 | 崎峻文化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本文約6500字,配圖35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1945年4月15日,英軍第11裝甲師解放了位於德國西北部的貝爾根-貝爾森(Bergen-Belsen)集中營。當英軍步入集中營大門,無不被裡面慘狀所震撼。該師皇家騎炮兵第11團榮譽炮兵連的炮兵前出觀察員帕特里克·德拉福斯(Patrick Delaforce)這樣描述他第一眼看到的場景:

「四下瀰漫著刺鼻的煙霧,甚至遮蔽了頭頂的太陽;周圍的松樹遮蓋住視線,陰森森的能見度相當有限;到處是死亡、腐爛、邪惡的味道……冷杉樹叢間好像有很多垃圾,偶爾有灰色的破布在抽搐和移動。直到最後一刻我才分辨出——那裡是無數的軀體,包括奄奄一息的和了無生氣的、衣不附體的和一絲不掛的,有時可以發現還有生命蠕動的跡象,但更多的是死亡的沉默。」

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是二戰德國集中營中相當特殊的一個存在,它建立的目的,是為了用猶太人交換在國外被關押的德國平民,因此初期待遇比其他帶有毒氣室的「滅絕營」要好些。隨著1944年底戰事的發展,很多集中營的囚犯被疏散至此,使這裡的羈押人數急劇膨脹,加上黨衛軍看守們對環境惡化的放縱,數萬囚犯因居住、醫療環境的極度惡化在短短4個月內橫死其中。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里遇難者的屍體,因為營房有限,很多人都是在野地外咽下最後一口氣的。

源自戰俘營

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1935年,德國國防軍在貝爾根鎮的貝爾森村旁修建一座大型軍事基地——貝爾根軍事訓練區,這是當時德國最大的軍事訓練場,用於裝甲車輛的訓練。1937年,軍營完工並開始投入使用。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20世紀30年代的德軍貝爾根訓練場。圖中的是訓練場大門。

在修築軍事基地期間,施工人員的生活區位於法林波斯特(Fallingbostel)和貝爾根附近的營地里,這裡被稱為貝爾根-貝爾森陸軍工程營。基地完工後,施工人員陸續撤離,營地由此荒廢。時過不久,1939年9月,隨著德軍閃擊波蘭,這座營地被再次啟用,充作戰俘營。經過戰爭期間的多次擴充,這裡成為了德軍最大的戰俘營區。

最初,這座營地被命名為XI-B戰俘營,第一批戰俘就是波蘭人,第二年,在西歐戰場上被虐得體無完膚的法國和比利時軍人也來這裡「安家落戶」。至1940年底,在XI-B戰俘營里登記的戰俘共有4萬餘人,不過,僅有2500人被安置於其中,其餘大多數戰俘都被發配到這一地區的各種勞改營進行「勞動改造」。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二戰時期的XI-B戰俘營。

1941年6月,戰俘營區進行了擴建,準備一旦蘇德戰爭爆發,便用來安置蘇軍戰俘,新建的戰俘營被命名為XI-C戰俘營。此外,德國人在附近還修建了另外兩座類似的戰俘營——XI-D和X-D,都準備用來安置蘇軍戰俘。

1941年7月,第一批2萬名在「巴巴羅薩」行動中被俘的蘇軍官兵抵達,安置在XI-C戰俘營和距離XI-B戰俘營東北約1公里外的XI-D戰俘營,新戰俘營異常簡陋,僅是一片用圍牆封閉的開闊地帶,因為缺少營房,蘇軍戰俘最初只能住在地溝里。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1941年,被關押在XI-C戰俘營中的蘇軍戰俘。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XI-D戰俘營中的蘇軍戰俘。

1941年底,黨衛軍把蘇軍戰俘中的高級軍官、共產黨員、猶太人甄別出來,並將他們送往薩克森豪森(Sachsenhausen)、諾因加默(Neuengamme)的集中營。至1941年11月底,僅XI-D戰俘營中便關押了1.1萬名蘇軍戰俘。也就是在這個月,幾個戰俘營里爆發了斑疹傷寒疫情,並一直持續到1942年2月,先後有1.8萬名蘇軍戰俘因此死亡。至1942年3月,先後有4.1萬名蘇軍戰俘在3個戰俘營中因為疾病、飢餓等各種原因喪命。1942年7月,XI-D戰俘營被撤銷,併入XI-B戰俘營。

1943年4月,XI-C戰俘營的部分營區改建為蘇軍戰俘醫院,這個醫院一直存在至1945年1月;XI-C戰俘營的其餘部分則被黨衛軍接管,用於關押猶太人,以便用於交換在海外身陷囹圄的德國公民。至1943年底,這部分營區完全轉變為黨衛軍控制的集中營,即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XI-B戰俘營里的醫院。

至於XI-B戰俘營,1943年,隨著馬仔義大利的倒戈,這裡也開始收容曾經的盟友戰俘。1943年底,大量義大利戰俘被發配至XI-B戰俘營。在「條頓騎士」的心目中,這幫「反骨仔」簡直罪無可赦,因此義大利戰俘的待遇非常差,在戰俘營的死亡人數僅次於蘇軍戰俘。至1944年中期,XI-B戰俘營中共有註冊戰俘93380人,其中蘇聯人25277人,其他國家的79928人。當戰爭結束,XI-B戰俘營中先後有5萬名戰俘殞命。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1945年4月16日在XI-B戰俘營中,歡呼解放的戰俘們。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1945年4月,XI-B戰俘營中重獲自由的戰俘,他們已經被折磨得瘦骨嶙峋。

特殊的集中營

1943年4月,黨衛軍接管XI-C戰俘營部分營區後,將其納入黨衛軍的集中營系統,最高指揮官是黨衛軍一級突擊隊中隊長(相當於上尉軍銜)阿道夫·哈斯(Adolf Haas)。需要指出當時,這個集中營在二戰德國的集中營中是一個相當獨特的存在。它的最初定位是「平民拘留營」,而非其他集中營那種帶有毒氣室的「滅絕營」。但根據日內瓦公約,「平民拘留營」這類設施必須開放給國際委員會檢查,為了擺脫這一條款的束縛,1943年6月,它被重新定位為「滯留營」,也可以稱為「交換營」,羈押於此的猶太人的主要作用,便是為了交換被囚禁於其他國家的德國平民,或用於換取德國急需的硬通貨。也就是說,他們是有價值的人質,而非被「種族清洗」的對象。後來,黨衛軍為便於管理而按不同國籍將被羈押者分為幾個不同群體,如關押匈牙利猶太人的「匈牙利營」、關押波蘭猶太人的「特別營」、關押中立國家公民的「中立營」、關押荷蘭猶太人的「衛星營」等等。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的平面圖。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里的「匈牙利營」,建於1944年7月,關押了1684名來自匈牙利的猶太人。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關押波蘭猶太人的「特別營」,該營成立於1943年6月,共羈押了2400餘人,其中大多數後來被送往奧斯維辛集中營殺害。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里的「中立營」,建於1944年7月。這裡關押了350名來自中立國的猶太人,其中155人來自西班牙,105人來自土耳其,35人來自阿根廷,19人來自葡萄牙。因為是中立國公民,這個營的條件比其他幾個營都要好,囚犯不用工作,且享受著更好的營養和衛生條件。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阿道夫·哈斯,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的第一任監獄長。

從1943年夏至1944年12月,至少有14600名猶太人、包括2750名兒童或未成年人被押送至此。一般來說,由於其潛在的可交換價值,這些猶太人的待遇與其他集中營的相比要好些。但即便有價值,也逃不過勞改的命運,他們中的許多人被分配到「皮鞋突擊隊」工作,回收從德國和歐洲佔領區收集而來的各種皮鞋上的可用皮料。需要指出的是,戰爭期間,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中能夠被交換的猶太人並不多,僅有2560位猶太人被獲釋並允許離開德國。

1944年3月,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中組建了一個「療養營」,因為很多從其他集中營轉押到此的猶太人因為身體太過孱弱,他們以為被送到貝爾森是進行療養醫治的,結果是才出虎穴又入狼窩,很多人在這裡因為疾病、飢餓、缺醫少葯而死在這裡。

1944年8月,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中又建立了一個新機構——「婦女營」。第一批女囚犯來自1944年8月華沙起義失敗後被俘的波蘭婦女,其他女囚犯則是來自匈牙利或波蘭的女猶太人。至1944年11月,該營收押了大約9000名女性,那些有工作能力的僅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中呆了短短的一段時間後便被送往其他集中營或勞工營幹苦力了。另外是,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周邊還曾存在過3個關押女囚「衛星」集中營,這3個集中營都屬於區域軍備工程,大約有2000名女囚犯在那裡工作。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剛被押送到「婦女營」的女囚。

1944年12月,黨衛軍一級突擊隊中隊長約瑟夫·克萊默(Josef Kramer)從奧斯維辛集中營(Auschwitz-Birkenau)調至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取代阿道夫·哈斯成為集中營最高指揮官。隨著這個後來被稱為「貝爾根的畜生」的魔鬼的到來集中營迎來了最為黑暗和恐怖的歲月,「交換營」也名存實亡。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的第二任監獄長約瑟夫-克萊默。在他統治集中營的5個月里,集中營死亡了數萬人。

1945年1月,黨衛軍接管了XI-B戰俘營的戰俘醫院並進一步擴大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規模。由於蘇聯紅軍的狂飆西進,德國東部的集中營紛紛撤銷,囚犯西遷,至少有8.5萬名囚犯被疏散至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該集中營人數也隨著一路飆升:1944年7月時僅7300人,1944年12月升至1.5萬人,1945年2月達到2.2萬人,至1945年4月15日解放時,集中營已經羈押了約6萬人,遠超集中營可容納的1萬人口。整個集中營猶如沙丁魚罐頭般擁擠,肺結核、傷寒、痢疾等傳染病瘋狂肆虐,加上本來就匱乏的醫藥和口糧,進一步加劇了集中營死亡人數的攀升。此時,猶太人交換的政策已經完全不適用了,所有囚犯都絕望地呆在這個人間地獄等死。

冤魂無數

據統計,在1943-1945年間,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先後關押過12萬名囚犯,但由於黨衛軍銷毀了大量資料,至少有5.5萬人的姓名無法考究。在該集中營里,囚犯的待遇因為部門不同而各有差異,至少在集中營建立的最初階段,作為「交換營」的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的囚犯的待遇是好於其他集中營的。但是好景不長,1943年10月,黨衛軍從集中營的「特別營」中甄別出持拉美國家護照的1800名波蘭猶太人並將他們送往奧斯維辛集中營。原因是這些國家拒絕承認他們的護照有效,也就是說這些猶太人失去了「交換價值」。由此,黨衛軍便將這批猶太人送進了奧斯維辛的毒氣室。1944年2月和5月,又有350名來自「特別營」的猶太人被送往奧斯維辛。在「交流營」時期,被羈押的14600名囚犯共有3550人被殺害,其中2150人死於奧斯維辛集中營,1400人死於當地。

在「療養營」的男性羈押區,囚犯因為缺乏護理、營養不良、各種疾病及看守的虐待,先後有數千人遇難;而在1944年夏天,至少有200名囚犯死在黨衛軍的苯酚注射之下。

因為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沒有設毒氣室,並未發生其他集中營那種大規模的屠殺事件,但因為各種原因死亡的人數同樣駭人聽聞。據統計,戰爭時期及戰後一段時間裡,死於該集中營的人數超過5萬人,包括各國的猶太人,以及來自捷克、波蘭、羅馬尼亞等國的公民,還有反納粹基督徒、同性戀者、吉普賽人等。

1944年12月以後,隨著大量囚犯的湧入,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的死亡人數如高漲的A股,節節攀升。1943年至1944年底,死亡人數約為3100人;1945年1-4月間,死亡人數達到3.5萬人;1945年4月15日集中營解放後至1945年6月,又陸續有1.4萬人死亡。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中屍積如山的慘狀,屍體均是骨瘦如柴。

解 放

1945年,當英軍和加拿大軍往貝爾森方向推進時,德軍以防止斑疹傷寒擴散為理由與盟軍談判,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周邊劃定休戰和隔離區。4月11日,黨衛軍頭子海因里希·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同意以和平方式向盟軍移交集中營。次日,德軍代表與英軍接觸並被送往英軍第8軍司令部進行洽談。4月13日凌晨1點左右,雙方簽署協議,確定集中營周邊48平方公里為中立區,大多數黨衛軍看守允許離開,只留下包括包括約瑟夫·克萊默在內的少數看守維持營內秩序,等地英軍接收。4月15日下午,英軍第11裝甲師一部抵達,從黨衛軍手中接過集中營,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正式宣告解放。在向盟軍移交戰俘營之前,黨衛軍銷毀了集中營里的行政檔案,企圖根除他們犯罪的書面證據。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1945年4月12日,英德兩軍完成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周邊設立領戰區和移交集中營的相關協議的手續。其中最左側那名英軍軍官是第11裝甲師皇家炮兵第63反坦克團的泰勒中校(Taylor),他的部隊是第一支進入集中營的英軍部隊。另外,最先抵達該集中營的則是英軍特種空勤團的2名突擊隊員——約翰·蘭德爾中尉(John Randall)及其駕駛員,他們是在前出偵察時無意發現該集中營的。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英軍第11裝甲師開往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的路上遇到的一塊「危險!斑疹傷寒」的警示牌。當時集中營里,斑疹傷寒、痢疾、肺結核等傳染病大肆流行。

當英加兩國軍人踏入集中營,他們看到的是1.3萬餘具尚未掩埋的屍體和大約6萬名行屍走肉般的囚犯,大多數疾病纏身,飢餓難耐。他們在盟軍抵達前數日便已斷絕了水糧,另外,盟軍的轟炸也給他們帶來了誤傷。集中營解放前後,每天都有500人死去,死因大多為斑疹傷寒。BBC記者理查德·丁布爾比(Richard Dimbleby)這樣描述集中營里的慘狀:

「在方圓1英畝的地面上,躺滿了已死或瀕死的人,你根本看不出哪個還似人形……活人的頭枕在死人身上,周圍是如行屍走肉般走動的軀體,孱弱、骨瘦嶙峋、眼神麻木,臉上沒有任何生命的色彩……出生在這的小生命,根本無法存活下來……一位母親瘋狂地向英軍哨兵尖叫、哭喊,喂她的孩子喝奶,蛆蟲爬滿了孩子的小手,然後丟下孩子跑了。哨兵走過去打開孩子的包被,發現孩子已經死了好幾天了……在貝爾森的這一天是我畢生中經歷的最可怕的日子。」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在剛解放的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里,和屍體躺在一塊的奄奄一息的活人。

最初,英軍缺乏足夠的人力看管集中營,只得留用已投降的黨衛軍和匈牙利人繼續看管,並逮捕了約瑟夫·克萊默。然而,黨衛軍和匈牙利人射殺了一些餓得兩眼發紅而從倉庫搶糧食的犯人。為避免這種慘劇再次上演,英國人徹底接管集中營,並開始為集中營提供緊急醫療護理、禦寒衣物和糧食。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里,重獲自由的集中營倖存者。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1945年4月17日,獲得自由的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的一些倖存的婦女和兒童。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1945年4月,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的一群女倖存者從集中營廚房裡收集麵包等食物。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1945年4月,身穿防化服的英軍醫護人員將一名身患重病的倖存者從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的營房內疏散出來。由於這裡沒有配備掩埋屍體的設備,而且集中營裡面的看守也不想花費力氣去挖坑埋死人,同時囚犯們也因為長期營養不良而身體孱弱,只能任由死者躺在原處腐爛生蛆,死人和活人共處一室。

集中營解放後,很快發生了復仇事件。1945年4月初,有1.5萬名囚犯從德國中部的多拉集中營(Mittelbau-Dora)轉移至此,這些囚犯的身體狀況比其他大多數囚犯好些。解放當天,這批囚犯中的一些人馬上對曾在多拉集中營中虐待過他們的「考波什」(kapos,即集中營中因表現良好而擔任監督員的犯人)展開報復,當天便有170個「考波什」被打死。

由於集中營里有上萬具屍體未曾掩埋,英軍強迫黨衛軍看守們協助將這些屍體集體掩埋。同時,因為集中營內斑疹傷寒疫情流行,英軍投入履帶式小型裝甲車和「丘吉爾鱷魚」(Churchill Crocodile)噴火坦克,用火焰噴射器將集中營地面整個焚燒一遍,將傳播疾病的跳蚤、老鼠等化作灰燼。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1945年4月17日,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的倖存者將死者抬出去掩埋。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1945年4月17日,在英軍的監視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的看守在處理集中營內的死難者遺體。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1945年4月19日,被逮捕的集中營黨衛軍女看守。中間的是「婦女營」的二號人物厄瑪·格蕾澤(Irma Grese),她於戰後被盟軍判處絞刑。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1945年4月19日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內,一名英軍士兵開著推土機將集中營的屍體推入萬人坑掩埋。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1945年4月23日,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的3號萬人坑的慘狀。圖中站在屍體中間的是集中營醫生弗里茲·克萊因(Fritz Klein),他於戰後被盟軍軍事法庭判處死刑。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1945年5月,英軍將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這個「人間地獄」付之一炬。

接下來的日子裡,倖存的囚犯被盟軍轉移至附近的一個德軍裝甲兵軍營中安頓,這個安置點被稱為「貝爾根-貝爾森難民營」。在4周的時間裡,大約有2.9萬名倖存者被轉移至此。在第2集團軍醫務部副部長格林·休斯准將(Glyn Hughes)和高級醫務專家詹姆斯·約翰斯頓(James Johnston)的率領下,英軍為倖存者們提供了大量食物和醫療服務。儘管英國人盡了最大努力,由於病情嚴重和身體過於虛弱等原因,在接下來的2個月里,陸續有13994人死亡。為此,英國專門派遣了2個專家團隊來解決倖存者們的醫療和飲食問題。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在霍訥的原德軍軍營的一座馬棚改造成的臨時醫院裡,一群被僱傭的德國醫生和護士在照顧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的一些倖存者。

戰後審判

據統計,戰爭期間,包括45名女性在內,至少有480人曾在該集中營擔任看守等各類職務。戰爭結束後,1945年9月17日至11月17日期間,英國在呂訥堡(Lüneburg)設立軍事法庭,對45名曾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工作的人員進行了專門審判,這批人包括約瑟夫·克萊默、厄瑪·格蕾澤、弗里茲·克萊因等人,共16名男性黨衛軍人員、16名女性黨衛軍人員和12名「考波什」(其中1人因為患病而不被追究罪行)。許多人被連續指控在貝爾根-貝爾森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犯下的罪行,但不追究他們在其他集中營的罪行。因為這次審判以英國軍事法為基礎,所以這些指控僅限於戰爭犯罪。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1945年4月17日,約瑟夫·克萊默在集中營內被英軍逮捕。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1945年8月,在監獄裡等待被審判的約瑟夫·克萊默和厄瑪·格蕾澤。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在審判席上的弗里茲·克萊因。他曾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工作過,並在那裡將眾多猶太人送入毒氣室。

根據最後審判,約瑟夫·克萊默、厄瑪·格蕾澤、里茲·克萊因等12人被判處絞刑,並於12月13日在哈梅林(Hamelin)執行。18人被判處1至1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剩餘14人被無罪開釋。不過,被判監禁的大多數人因為上述或懇求寬大處理而減少了刑期。至1955年,最後一名被監禁者出獄。

無法交換的人質:二戰時期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上圖是如今矗立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遺址的猶太人紀念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崎峻軍史 的精彩文章:

赤色黎明 薩達姆是被美國哪支部隊抓獲的
俄媒稱印度10艘潛艇超期服役25年是真的嗎

TAG:崎峻軍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