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史札記】主將戰死後,小兵們去了哪裡?也戰死了,還是投降了?

【讀史札記】主將戰死後,小兵們去了哪裡?也戰死了,還是投降了?

原標題:【讀史札記】主將戰死後,小兵們去了哪裡?也戰死了,還是投降了?



垓下之圍,項羽最後戰至身邊僅存二十八騎,而追者數千。

於是,項羽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便對手下人說,「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請諸位看我殺進敵軍,斬將、砍旗,讓你們見識見識我的戰鬥力。


項羽當然是說到做到,三次衝鋒,斬殺數十近百人,再次集合部隊,僅僅亡了兩騎——剩下二十六騎。


率領這餘下的二十六騎來到烏江邊,項羽不肯渡江,將馬交予烏江亭長後,命令手下人也都下馬,「步持短兵接戰」。


這一次,史書上只寫項羽自己就殺掉了漢軍「數百人」,但對於剩下那二十六個人是死是活,再無交待。

那麼,剩下的那些人去了哪裡呢?


最大的可能是死了。


降的可能性當然有,但考慮到能夠跟隨項羽到最後,面對數千追兵仍然陪伴項王英勇殺敵,有這麼大的勇氣,怕死的可能性非常小,戰死的可能性也就非常的大。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突厥攻打幽州。


當時的幽州總管名叫李崇,是隋朝開國重臣李穆的兒子。

在小規模進犯被李崇擋回去幾次之後,突厥搞了次大的進攻。


為了驅趕來犯之敵,李崇率領三千步兵,與突厥人打了十幾天,最後傷亡慘重,退到了一個名叫砂城的廢棄的小城。


小城太小,早已無人居住,缺食少水,城牆也年久失修,根本無法擋住突厥的進攻。


不過,對於這支戰鬥力頑強的隋軍,突厥人也有所忌憚,不敢硬拼,只好圍起來慢慢打。


沒有糧食,所以,李崇的軍隊就白天死守小城,夜晚出城跑到突厥人的隊伍里去搶掠牛羊——游牧民族嘛,打仗不用背糧,只要趕著群牛羊就行了,隨宰隨吃隨打仗。

突厥人也不傻啊,開始以為隋軍是想搞偷襲,後來發現原來主要目的是搶東西吃,於是每到晚上便嚴陣以待,不給隋軍以可乘之機。


時間久了,隋軍能搞到的食物越來越少,白天晚上不斷地減員,最後一次出城夜戰,回來天亮時數了數,已經只剩下一百多號人了,其中大半還都重傷在身,基本喪失了戰鬥力。


突厥人知道李崇的地位和聲望,一直有招降之意。所以便趁機在城前喊話,希望李崇投降,並且許諾一定按照王侯的標準給予封賞。


李崇對剩下的士卒們說,我作為主帥,必須戰死沙場,以報朝廷恩典,但你們不必。你們已經為朝廷儘力了,一會兒待我戰死,你們即可降賊,然後找機會逃走,想辦法回到故鄉去吧。如果能夠活著回到長安,見到皇帝,一定要把我的一片赤心告知於他,我李崇在這裡謝謝各位了。

說罷,手持兵刃沖入敵軍,連砍兩人。


突厥人亂箭齊發,將其射死在陣前。


然後,問題來了——剩下的士卒投降了嗎?


答案是,肯定降了。原因很簡單,這段跟自己人說的話,如果不是自己人後來講給了皇帝和史官聽,史書裡邊就只會簡單地記一句「沒於邊」,而不會寫得如此詳細了。


不降能活著回去嗎?


可能性幾乎為零,你不投降,人家為什麼要放了你?


所以,一定是有人投降後又逃跑,並且逃回了長安,將李崇殉國的情形講給了皇帝聽。


這從李崇的謚號也可以看出來——「壯」,「壯烈」的「壯」。


一個戰死沙場的主將,是多麼的英勇、悲壯,一句「努力還鄉」,是多麼的溫情,多麼的令人神傷啊!


至於投降是不是有損氣節,那看你怎麼看了——沒點氣節,怎麼可能戰鬥到最後?喪失戰鬥力後投降,投降之後無論有沒有「努力還鄉」,那也都是英雄啊!


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什麼史書上沒有記載另外項羽手下那二十六個人的去向?連暗示都沒有?


原因也很簡單,是因為給司馬遷的消息來源講這件事的那個人注意力不在那二十六個人身上。


那個人叫楊喜,因為在爭搶項羽屍體中獲勝,搶得了其中一部分,得以從小軍官一躍而封侯。


楊喜有個孫子名叫楊胤,楊胤的兒子楊敞娶了司馬遷的女兒。楊家的發達就是從楊喜那裡開始的,而讓楊喜得以發達的這件大事,自然是楊家代代相傳的家族故事——楊胤說不定就親耳聽爺爺講起過呢。


楊喜當然是自己的注意力在哪裡就講哪些事情,他沒注意過剩下那二十六個人的去向,楊胤在講給親家司馬遷聽的時候自然也就不可能提到那二十六個人了。


說不定司馬遷也問過這個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楠之說 的精彩文章:

【讀史札記】隋文帝不殺他,竟然是因為不想給陰間添一個「不孝之鬼」

TAG:張楠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