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俄羅斯研究】龐大鵬:治理與發展-2018年俄羅斯總統大選評析

【俄羅斯研究】龐大鵬:治理與發展-2018年俄羅斯總統大選評析

原標題:【俄羅斯研究】龐大鵬:治理與發展-2018年俄羅斯總統大選評析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俄羅斯政治社會文化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關鍵詞】國家治理 總統大選 總統選舉法 競選綱領 世界政治


內容提要


儘管面臨國家發展的困境,但由於選前採取了縝密的政治設計,普京的控局能力強,加之反對派社會基礎與政治實力過於薄弱,2018年總統大選從選前就沒有懸念。俄羅斯總統選舉法的修改主要遵循了既要提高投票率,又要在競選常規環節加強控制的原則。普京在此次大選中表述的大部分觀點在他以往的執政生涯中都曾被反覆提及。普京連任之後,俄羅斯政治的關注點在於政治治理方式的調整以及精英的更新換代和普京的接班人問題。俄羅斯經濟的焦點依然是發展模式及經濟安全問題,普京提出從提高生產率、增加投資、發展中小企業和改變出口結構四個方面改善經濟結構。俄羅斯外交在新的政治周期內將會管控與西方矛盾,穩定俄美關係在一種可控狀態中。研究俄羅斯局勢的變化乃至未來俄羅斯發展的前景,都離不開對世界政治的觀察。俄羅斯復興的基礎在於解決好國內發展的問題,而俄羅斯發展之困在於需要破解具有國家特性和歷史繼承性特點的俄羅斯難題。


2017年12月6日,普京宣布參加2018年第七屆俄羅斯總統大選。普京第四次站在俄羅斯總統大選的政治舞台上。2000年普京第一次參選時,話語擲地有聲,誓言整頓國內政治秩序,集中精力於國內建設;2004年第二次參選時,得益於第一任期充滿朝氣的國內改革,普京民望高企,以獨立候選人的方式參加競選,沒有讓「統一俄羅斯」黨推舉他為總統候選人。普京認為,俄羅斯已經成功避免了蘇聯解體以來最危險的經濟和政治發展趨勢,需要轉入快速發展的現代化新時期。轉眼十多年過去了,其間普京經歷了選情複雜的2012年選舉,現在再次迎來一場「具有特殊意義和分界性質」的2018年選舉。2018年3月18日,普京以76.69%的超高得票率獲得了第七屆俄羅斯總統大選的絕對勝利。



12018年總統大選的基本特點


第一,這次選舉普京面臨挑戰。這主要體現在俄羅斯面臨很多發展難題,經濟業績乏善可陳。2012年競選時普京發表了7篇競選文獻,對俄羅斯政治經濟外交民族等各個領域的問題進行分析並展望前景,就職典禮一結束就簽署11項總統令,在投資額、就業崗位、勞動生產率等方面制定具體指標,力求提高經濟發展速度和保證經濟持續發展,增加公民實際收入,並使俄羅斯經濟進入技術領先的行列。至於人們津津樂道的「俄羅斯經濟進入世界前五強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5萬美元」,需要指出的是,這一目標並不是在五月總統令中提出的,而是2011年4月10日時任總理的普京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2012年以來的第三任期過去了,上述目標並沒有實現。當前俄羅斯貧困問題突出,貧富差距拉大。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貧困問題是俄羅斯面臨的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2016年,俄羅斯的貧困人口佔總人口的14.6%,意味著有2000多萬人生活在最低生活標準之下。普京在2017年的國情咨文中也坦陳了這一點,並制定了脫貧的時間表,提出未來6年貧困率下降一半。貧困化和貧富差距拉大的現實滋生了社會不滿情緒,俄羅斯的社會性抗議活動都與此相關。經濟落後是俄羅斯面臨的主要威脅。在這次選舉中,包括普京在內,執政當局宣傳政績時,都是策略性地選擇宣傳普京2000年執政以來而不是近6年的成績。


第二,儘管普京選舉面臨困難,但是這還是一場沒有懸念的選舉。主要是因為普京控局能力強,後克里米亞共識的社會效應持續發揮作用,反對派社會基礎與政治實力過於薄弱。與2012年大選時普京為首輪獲勝而進行嚴密政治謀劃的緊張氣氛不同,這次大選俄羅斯國內外討論的焦點之一甚至是「兩個70%」的問題,即俄羅斯選民的投票率和普京首輪的得票率都要過70%。俄羅斯選民是1.09億,兩個70%意味著有一半左右的選民,即5300萬左右民眾支持普京。這是總統辦公廳負責內政的副主任基里延科在2016年12月國家杜馬選舉之後不久就明確提出的政治口號。2016年9月國家杜馬選舉47.88%的超低投票率讓普京團隊憂心忡忡。對於一個政治人格化的體制而言,得票率在某種意義上講是政治合法性的表徵,「兩個70%」因此成了2018年大選的某種政治象徵。從普京時代來看,2000年總統大選的投票率和得票率分別為68%和52.9%,2004年為64.39%和71.31%,2008年為69.6%和70.28%,2012年為65.34%和63.60%。普京時代總統大選的投票率平均為66.83%?,得票率平均為64.52%。投票率從來沒有達到或超過70%,得票率2004年為最高。


可見,2018年總統大選67.5%的投票率雖然沒有實現70%的目標,但是略高於平均值,接近歷史最高值,而且遠超2016年國家杜馬47%的低投票率,普京團隊在打破政治冷漠局面上取得了很大突破。76.69%的得票率不僅突破普京自己2004年的歷史最高值,而且被認為是創紀錄的大選成績。普京最終取得了超過5600萬選民的支持,單從結果上看,普京以另外一種方式實現了「兩個70%」的目標。2018年3月23日,俄羅斯中央選舉委員會正式公布選舉最終結果後,普京在總統網站上發表了對俄羅斯公民的視頻講話,一開始就強調了四個數字:高於67%的投票率、超過7300萬公民參加投票、高於76%的得票率以及超過5600萬公民的支持。這是俄羅斯總統選舉歷史上最高的得票率,意味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支持。?


第三,這次大選的政治設計還體現在總統選舉法的延續性上。現行總統選舉法是2003年通過的,延續至今,其間歷經30餘次修改。總統選舉法與杜馬代表選舉法形成鮮明對比:總統選舉法相對穩定,國家杜馬代表選舉法除了2011年第六屆選舉以外,每次國家杜馬選舉前都要另起爐灶,重新制定新的選舉法。具體來說,自1993年憲法通過以來,俄羅斯總統選舉法只經歷了1995年、1999年和2003年三版,並穩定在2003年版上。俄羅斯國家杜馬代表選舉法則經歷了1993年的國家杜馬代表選舉條例及1995年、1999年、2002年、2005年和2014年五版,共通過了6個關於國家杜馬代表選舉產生的憲法性法律。總統選舉法的延續性較強與總統選舉比國家杜馬選舉相對穩定的現實一致。俄羅斯議會代表的產生方式、選舉原則及監督機制需要隨著政治生態的變化而變化,以達到有利於執政當局的政治效果。可以說,俄羅斯議會制度、政黨制度及議會代表選舉制度的變化都是為了政權執政利益的最大化,目的還是為助力樹立總統的政治權威,對於總統選舉而言即是穩固的政治基礎。總統選舉法的相對穩定也說明,普京政權對於總統選舉的獲勝早已在相互關聯的政治領域採取了嫻熟的政治設計,而且效果明顯。


在強調總統選舉法的延續性的同時,也必須指出:執政當局如果準備做出重大政治調整時,只要需要總統選舉法配合,總統選舉法一定會被實質性修改直至重新制定。例如,1999年12月1日俄羅斯國家杜馬通過了新的總統選舉法,取代1995年的總統選舉法。恰恰是在1999年12月31日,新版總統選舉法公布的當天,葉利欽總統宣布辭職。根據俄羅斯憲法,聯邦法律由國家杜馬通過。國家杜馬通過後,在5日內轉交聯邦委員會審議。聯邦委員會在14日內審議。聯邦委員會通過後,在5日內送交俄羅斯聯邦總統簽署和頒布。總統應在14日內簽署聯邦法律並頒布。一般而言,聯邦法律尤其是憲法性法律從預讀至公布過程至少需要一個月,換句話說,一部聯邦法律如果從國家杜馬三讀通過到最終正式公布能在一個月內完成,這將是非常快的速度,一般與執政當局想要迫切採取的政治舉措緊密相關。1999年的總統選舉法就以葉利欽時代極為少見的加速度在一個月內正式公布。因此,不能不讓人產生一個判斷:同一天內新的總統選舉法公布與葉利欽辭職看似巧合,實際上有內在的聯繫。事實也的確如此。1993年憲法只是規定了當總統辭職時,總統選舉應在總統權力提前停止行使後的3個月內舉行,而且,總統職位暫由政府總理臨時代理。但是,無論1993年憲法還是1995年總統選舉法,都沒有對總統提前離任的情況下提前舉行總統選舉的具體程序予以明確規定。1999年總統選舉法恰恰增加了有關提前選舉總統的內容,對此做了具體而詳細的規定。可見,總統選舉法也是執政當局謀求政治利益的重要手段。


第四,從總統選舉法本身的修改來看,主要遵循既要提高投票率,又要在競選常規環節加強控制的原則。為了提高投票率,對2003年版的總統選舉法從選舉時間、選舉原則等方面進行了修改。大選投票日的時間調整到克里米亞回歸紀念日的3月18日,主要就是考慮到跨群體的情緒共振和情感共鳴,刺激投票率的上升。2003年版總統選舉法的最大變化主要體現在2011年對選舉原則的改變上,即降低總統選舉候選人登記門檻。原先自薦和議會外政黨提名需要200萬人簽名,現在前者為30萬,後者為10萬。因為這一規定,本次選舉在最開始的競選階段,一度出現70人表達參選意願的政治局面。這對於政治動員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劑。在達到提高投票率這一政治目的的同時,總統選舉法在競選登記、參選審查、參選小組的人數和組織結構、選民簽名登記審查以及最終的競選資格認定等方面又採取了嚴密的控制舉措。俄羅斯政治表面上競爭性加強但實際上政治控制更嚴密的現象在總統選舉過程中再次得以體現。參選門檻貌似低了,但總統候選人從最初報名70人到報名關門前的15人到最終的8人,背後是對什麼樣的政治精英可以參選以及如何參選的把控,整個過程合理合法又控制嚴密。對於納瓦爾內這樣的體制外反對派通過參選資格的規定將其排除在國家政治生活之外。類似納瓦爾內的反對派除了街頭政治之外無法參與到國家政治生活中。這些舉措都為普京政權運籌2018年總統大選奠定了政治基礎。

第五,這次大選的國際背景特殊。烏克蘭危機後俄羅斯面臨冷戰結束以來最嚴峻的地緣政治環境。當前,俄羅斯與西方在政治、經濟、外交乃至體育等各個領域陷入長時段軟對抗的博弈狀態。為了國內的穩固發展認為普京連任之後將調整對外政策,改善俄美關係,但是在於主觀意願難以代替客觀現實,特朗普執政以來美國外交問題內政化,反俄不僅是美國各政治派別達成共識的最大公約數,也被深植於美國社會意識中,就像反美主義在俄羅斯民意基礎深厚一樣,反俄意識在當前的美國已成政治正確的社會意識,至少取消對俄制裁等政策調整的決定權在國會而不是總統手中。



22018年總統大選的結果分析


2018年總統大選的候選人除了普京為自薦參選的獨立候選人以外,其他均為政黨提名的候選人。截至2017年10月,俄羅斯司法部關於政黨登記的最新資料顯示,俄羅斯現有政黨67個。在進入國家杜馬的四個政黨中,俄羅斯共產黨推出了無黨派人士格魯季寧參選,俄羅斯自由民主黨由日里諾夫斯基代表參選。「統一俄羅斯」黨和公正俄羅斯黨放棄推選候選人,支持普京參選。進入地方議會的亞博盧黨和俄羅斯共產黨人分別推出了各自領導人亞夫林斯基和蘇拉伊金。沒有進入各級議會的俄羅斯增長黨、公民倡議黨和全民聯盟黨也分別推出了各自候選人季托夫、索布恰克和巴布林。2018年3月23日,俄羅斯中央選舉委員會正式公布了最終選舉結果,普京的得票率為76.69%、格魯季寧11.77%、日里諾夫斯基5.65%、索布恰克1.68%、亞夫林斯基1.05%、季托夫0.76%、蘇拉伊金0.68%、巴布林0.65%。


選前全俄輿論中心公布的總統競選人支持率排名顯示,名列榜首的普京支持率一直在70%左右。普京的最終得票率為76.69%,高出選前民調6個百分點,除了選民對於普京治國政策的認同以及後克里米亞共識依然在起作用以外,還得益於以下幾個因素。首先,總統選舉法有針對性的修改既刺激了投票率,也催生了較高得票率。比如,對選舉時間的修改。又如,大大簡化了選民在所在選區以外地點投票的規則。此舉最終增加560萬左右的選民參加投票。其次,公正俄羅斯黨沒有推選候選人參選,該黨支持者的選票基本流向普京。俄羅斯共產黨由於推出富翁格魯季寧參選,部分傳統的俄共選民並沒有支持他,流失掉的這部分選票也轉而投普京。第三,選前的中毒案對普京實際是一種選舉助攻。


普京此次競選面臨的問題主要是經濟現狀對民眾生活水平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引發的不滿情緒逐漸導致俄羅斯的政治性抗議運動向社會性抗議運動轉變。互聯網和社交媒體作為新興政治手段成為抗議活動的主要傳播方式,普京對此採取了一系列有的放矢的舉措:第一,加強社會思潮的引導,以傳統價值觀、俄羅斯世界和大歐亞三個層次的國家認同引導民意支持。第二,完善政治治理方式,管控反對派體制內的政治空間。如前所述,普京已在俄羅斯的政黨制度、議會制度、聯邦制度和選舉制度的運行機制上採取了相互關聯、完整一體的舉措。第三,加強社會管理,控制反對派街頭政治的規模和影響力。對反對派政治運動從傳播方式和組織動員等方面的嚴格管控是2012年以來普京社會治理的突出特點。第四,將對互聯網的治理與日益嚴峻的反恐局勢結合起來,有效抵制Color revolution。2016年政府出台了反恐怖主義法律修訂案《雅羅瓦婭法案》,並在2017年繼續強化該法案,在該法案基礎上通過了新網路監管法。第五,對外部政治干預未雨綢繆,防範美國和西方國家插手大選。2017年11月開始的俄美媒體戰,源於雙方對各自國內傳媒領域所謂「外國代理人」的治理。迅速出台俄羅斯《信息安全法》和《媒體法》修正案,有效抵禦西方對大選的干預。第六,其他舉措還包括加強「統一俄羅斯黨」地位、有序進行精英的更新換代等。總之,為了應對挑戰,普京在政治控制和社會治理上採取了嚴密的舉措:加強政權黨的控制力,擠壓反對派的政治空間;在面對反對派示威遊行、恐怖主義襲擊、Color revolution威脅時,通過多種手段維穩,保障選舉穩定。可以說,普京獲勝是國家治理綜合運作的結果。


單就選舉本身的技術環節而言,普京團隊實際上也是縝密設計,出色組織,為普京最終獲勝奠定了基礎。普京雖然沒有正式的2018年總統大選競選綱領,但是從2017年10月19日普京在瓦爾代俱樂部總結性的講話,到進入2017年12月以後普京密集的競選性言論的發表,即12月14日的記者招待會、12月19日的全俄人民陣線論壇、12月23日的「統一俄羅斯」黨第17次代表大會上的發言以及2018年3月1日的國情咨文,所有這些言論和文獻實際上已經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競選綱領體系。概括起來看,普京競選綱領主要觀點是:對外俄羅斯要引領世界,對內俄羅斯不僅要鞏固國家,而且要有突破性發展,包括培育政治新人,發展新經濟,加快地區發展,建設更好的醫療、教育和基礎設施等。


普京的主要觀點在前述講話和文獻中反覆被提及,內在邏輯一以貫之,主要看法一脈相承。俄羅斯國內外廣泛關注普京2018年3月1日的國情咨文,實際上其中提到的內容,除了軍事武器為首次展示以外,其他涉及經濟和民生的提法都已在此前的幾次政治會議上反覆提出過。例如,在2017年10月的瓦爾代會議上普京就已經明確指出:科技進步、自動化和數字化已經帶來深刻的經濟、社會、文化和價值觀的變遷。以往在評估各國的作用和影響力時,參照的都是地緣政治地位、國土面積、軍力和自然資源。如今科技正在成為另一個重要因素,將對政治和安全領域具有突破性乃至決定性影響。又如,2017年12月14日,普京在任職總統以來的第13次例行年度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將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加2018年總統大選,他還明確表示:俄羅斯未來必須集中關注基礎設施發展、醫療保健、教育、高科技及提高勞動生產率等問題。再如,2017年12月19日,普京在全俄人民陣線「面向未來的俄羅斯」行動論壇上表明了未來國家的發展方向,首先是為了公民的福祉,為了克服貧窮和不平等。俄羅斯也有恢復其世界主導地位的一切能力。2017年12月23日,普京在「統一俄羅斯黨」第17次代表大會上闡述了俄羅斯面臨的主要任務,即保障發展、消除貧困人口、促進經濟增長、面向未來,當時已被看作是普京此次總統選舉的競選綱領。上述關於經濟和民生的觀點在2018年3月1日的國情咨文中又都再次被強調,差別是國情咨文在各個領域提出了相對具體的指標。普京的競選口號是「強有力的總統—強大的俄羅斯」,實際上,他在國情咨文中展示的最新軍事武器,除了提振民意,塑造其勇於突破發展難題、維護國家安全的領導人形象以外,也與普京在烏克蘭危機以來表述的國際觀以及由此帶來的外交政策變化的動向相貼合。關於中俄關係,普京明確表示,無論2018年選舉結果如何,中俄仍將是長期戰略夥伴。發展與中國的關係是俄羅斯舉國上下的共識。「一帶一路」倡議與歐亞經濟聯盟及俄羅斯提出的發展亞洲廣泛夥伴關係完全相容。


我們再來看科技。普京在2002年的國情咨文中就提到過要充分利用本國科技潛力。在2006年國情咨文中更是明確提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條件下,國家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其科技優勢。俄羅斯工業部門使用的大部分技術裝備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幾十年,必須在鼓勵增加生產設備投資和創新投資方面採取重大舉措。俄羅斯應該在現代化的動力工業、通信、空間技術和飛機製造等高技術領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應該成為智力服務的出口大國。可以說俄羅斯在國家發展上存在的問題不是在這次大選前才出現,也不是烏克蘭危機後制裁等因素導致的,很多普遍性的問題甚至也不是蘇聯解體以後才出現的,而是俄羅斯在1861年大改革之後就一直沒有解決好的後發國家發展模式的問題,而且很多觀點都已經成了關於俄羅斯問題的常識性認識。比如單就經濟而言,大多數人都認為:俄羅斯能否崛起關鍵取決於現代化戰略的實現,取決於建立創新型經濟模式和實現經濟現代化,但經濟結構改革困難重重。蘇聯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提出調整經濟結構,但歷屆政府都沒能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經濟結構,降低對外部市場的依賴程度。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始以後,即使有市場的參與,俄羅斯的經濟結構也沒有好轉,在很多方面甚至惡化了。可見,俄羅斯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非常艱巨。從研究的角度看,蘇聯解體後,追蹤研究俄羅斯的國家發展,實際上涉及了俄羅斯如何走向現代化、民主化以及如何融入當代世界等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無論是葉利欽時代的「國家振興戰略」,還是梅德韋傑夫提出的「全面現代化」戰略,或者對「普京主義」的總結,都是俄羅斯對於這些問題的理論思考和有益探索。


其他總統候選人無論在競選綱領還是社會基礎方面都存在明顯缺陷。俄共推選的格魯季寧是俄羅斯農場主,選前支持率就一直徘徊在7%左右。雖然他最終得票率為11.77%,高於選前民調,但其得票率低於俄共以往總統候選人的得票率。2000年總統大選俄共候選人久加諾夫得票率為29.2%,2004年俄共總統候選人哈里托諾夫得票率為13.69%,2008年久加諾夫得票率為17.72%,2012年久加諾夫得票率為17.18%。俄共在普京時代總統候選人的平均得票率為19.45%。格魯季寧創俄共參加總統候選的最低得票率。他提出的二十條競選綱領實際源於2016年6月25日俄共在十六大上提出的振興國家十個發展方案。傳統俄共的部分選民對他富商的身份存有疑慮,並沒有支持他。俄羅斯自由民主黨的候選人日里諾夫斯基選前民意支持率一直位列第三。他此次提出了111條競選綱領,一如既往地大談俄羅斯族為國家主體民族地位的前景。索布恰克作為俄羅斯大選史上最年輕的總統候選人,主張俄羅斯應向議會制共和國過渡,競選口號是「反對所有人」。選前民調一直徘徊在1.5%左右。亞博盧黨的候選人亞夫林斯基此次沒有被禁止參選,他提出了當選百天的行動路線圖,選前支持率不足1%。他的主張主要是與西方搞好關係,實現與西方關係的正常化。俄羅斯增長黨季托夫本身就是普京智囊團的成員,他自己也表態說參選並不是要獲勝,而是為了喚起民眾注意小企業創新問題,注意經濟增長戰略,選前支持率在0.3%左右徘徊。俄羅斯全民聯盟黨的創始人巴布林主打愛國主義旗幟,選前支持率也是在0.3%左右徘徊。俄共蘇拉伊金的競選綱領號召對資本主義發動十次斯大林式的痛擊,選前支持率在0.1%左右波動。正如普京指出的,現政權的反對派並沒有提出真正的國家發展建議。


32018年總統大選後的俄羅斯政治


從一開始,俄羅斯國內外圍繞2018年總統大選熱議的問題就是普京第四任期會帶來什麼,認為普京獲勝不是問題,問題在於連任之後。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梳理普京已經帶來了什麼,有沒有調整的空間,這些對俄羅斯的影響是什麼。


普京執政以來,先後兩次對政治體系的運行機制進行改革。2000—2005年針對葉利欽時代地方權力自行其是、多黨政治無序等現象,普京在政黨制度、聯邦制度、選舉制度、議會制度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通過改革,培育了一個全國性的政權黨,加強了垂直管理,維護了聯邦統一。2011年底俄羅斯爆發的政治抗議運動,暴露了普京時期形成的這種低度政治參與的政治體制的弊端。因此,2011年12月22日,梅德韋傑夫在國情咨文中再次明確表示對政治體系進行全面改革,對政黨、議會、聯邦等制度的運行機制再次做出調整。這次改革看似為了增強政治競爭性、應對政治抗議運動提出的政治訴求。


從這兩次政治體系的改革來看,表面上2000—2005年是以收為特點,2011—2013年以放為主,但是,無論是前一次的加強中央權力的改革還是這次加強政治競爭性的改革,最終的政治效果卻是類似的:一是控制的本質沒變,雖然2011年以來的改革更具軟性控制的特點。二是政治生態的特點依然是統一俄羅斯黨一黨主導,改革後的聯邦會議及地方行政長官的選舉依然掌握在政權手中。三是基本政治制度在運行機制上相互貫通。聯邦制度、議會制度、政黨制度和選舉制度的運行機制在政治控制性上互相補充。四是實現了對社會自組織和政治公共空間的管理。


普京連任之後俄羅斯政治發展需要關注的具體問題至少有兩個方面。


一是青年政策問題。目前俄羅斯並沒有系統的青年政策,以18—30歲為主體的「普京一代」已經長大。2011年底第六屆國家杜馬選舉後大規模抗議運動以來,「普京一代」通過新媒體等形式在政治舞台上顯現政治能量。大約在2005年獨聯體地區出現Color revolution後,普京政權開始重視青年對於政治穩定的意義,2006年12月普京簽署《2016前俄羅斯聯邦國家青年政策戰略》。現在政策適用期已到,需要重新制定新的青年戰略。


二是關於聯邦制度中的代理州長問題。2012年以來普京對於聯邦制度運行機制的調整甚至可以說實現了關於地方垂直權力體系的二次構建。2012年5月2日,梅德韋傑夫簽署了恢復直選州長的法令,規定從2012年6月1日起生效。根據新的聯邦主體行政長官的選舉辦法,地方直選途徑一是政黨推選候選人。沒有規定必須進入地方議會的政黨才有權推選。只要在司法部註冊的政黨都可以。而且,各政黨既可推選該黨成員,也可推選無黨派人士為當地行政長官候選人。但政黨候選人需要和總統協商。途經二是自我推舉,但簽名人數和程序需要地方法律規範。


而且,如果總統認為當選者瀆職或不能解決利益衝突就可以解除其職務。聯邦主體居民通過直接投票的方式從候選人中選舉出地方長官。2013年4月2日,普京簽署命令對直選方案再次修改。一些多民族混居的地區提出恢復此前通過地方議會選舉行政長官的做法,因為這些地區的人口數量相對少的民族擔心,自己推舉的候選人無法在直選中取勝。考慮到各聯邦主體存在的差異,2013年1月,直選方案再次修改,允許各地方自行確定符合地區實際的行政長官選舉辦法。如果確定選民直選,則參照2012年的法案;如果確定通過議會選舉行政長官,則按照新規定:首先,由進入地方議會的政黨推薦人選;其次,總統從進入地方議會政黨的推薦人選中確定三人參選;再次,由地方議會從三人中選舉產生地方行政長官。在這個調整過程中還出現了代理州長現象。


由於法律修改後規定聯邦主體行政長官由原來的春季和秋季兩次選舉改為秋季統一投票,這樣春季到期的地方首腦,不到統一投票日就被解職了,隨後普京直接任命地方首腦,這些人利用行政資源在秋季選舉中都基本成功,高票當選。此外,法律修正案還規定普京擁有聯邦委員會10%的人事調配權。因此,連任之後普京至少在國家結構形式,即聯邦制度的機制運行上需要更好地利用好和處理好如下政治運作設計:如何利用總統在人事上的任免權和提名權以及提出不信任的監督權進一步促進地方的政治發展;實際上在地方選舉中,除了「統一俄羅斯」黨外,其他政黨並沒有多少實際權力和機會,如何讓其他政黨真正參與到政治競爭中,就像普京指出的,俄羅斯應該有平衡的存在競爭關係的政治體系;地方財政嚴重依賴中央的問題以及代理州長的問題。

普京連任之後俄羅斯政治發展的根本關注點還是政治治理方式以及與此緊密相連的政治體制模式問題。


政治治理方式的轉變與固化問題。從普京執政以來,總統辦公廳負責內政的第一副主任先後換了三人:蘇爾科夫、沃洛金、基里延科。三人的理念差異較大。蘇爾科夫主張應將集權管理模式逐步轉變為彈性管理方式。蘇爾科夫甚至認為「統一俄羅斯」黨未必能在2011年國家杜馬選舉中獲得類似前兩屆國家杜馬選舉中的絕對多數席位,不能排除「統一俄羅斯」黨在國家杜馬選舉後組建議會黨團聯盟的可能。蘇爾科夫明確表示,俄羅斯缺乏有影響力的自由主義政黨。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社會情緒的變化將導致俄羅斯在未來十年內反對派逐步壯大和政治競爭逐漸增強。只要俄羅斯的分權舉措依靠相應的成熟機制,即便由現在的反對派上台執政,俄羅斯政治體制的變化也將是調整性的而不會發生災難性的變化。蘇爾科夫認為,完成俄羅斯這一分權任務和政治妥協文化、聯盟文化建設的政治家將彪炳俄羅斯史冊。儘管蘇爾科夫為普京運籌了「主權民主」思想,但是其彈性治理的理念在2011年杜馬選舉中以「統一俄羅斯」黨受挫而告終。普京隨後重用沃洛金,他的理念重在控制,政治舉措針對性極強,「統一俄羅斯」黨在2016年杜馬選舉重新獲得絕對多數席位後,沃洛金調到國家杜馬職位繼續從立法機構層面為政治穩定保駕護航。基里延科接手後對此次選舉鮮明提出兩個70%的目標。


兩個70%目標與政治體制模式的特點有關。在日益惡化的經濟形勢下如何維持普京的高支持率,是事關穩定的重大問題。別的機構沒有權威,也沒有可以上台的真正的反對派。這種以個人威望為基礎的總統集中管理模式,支持率本身的高低對於普京連任之後採取的政治舉措實施效果有重要作用。俄羅斯當前這種政治體制的模式,有合理性甚至歷史繼承性。政治控制性一直就是俄羅斯政治治理的路徑依賴。經濟的政治性也是其內在特徵。經濟上主體是國家資本主義,功能是社會市場經濟,作用是維持合法性。外交上聚合性特點也是政治文化的外在表現,近年來的外交軍事化傾向,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國內的政治合法性,為了執政者的政權穩定。


從俄國歷史理解歷史俄國可以看到當前政治體制具有歷史繼承性的特點,具有一定合理性,甚至與經濟結構和與外部世界的關係都是匹配的。但關鍵在於這種體制是否可以促進經濟發展,而不是僅僅維持穩定。政治體系的官僚化特徵缺乏現代化改革的動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對於俄羅斯這樣一種政治人格化的政治體制來說,最大的危險實際上是出自精英內部。


普京連任之後最被關注的將是精英的更新換代、內部團結及可能的接班人等問題。2012年普京第三任期以來,俄羅斯政治變化最活躍的一個因素也是精英的更新換代問題,普京執政團隊進入大規模更新換代。最集中的體現是在2016年7月28日的人事任命和8月12日總統辦公廳主任易人。2016年7月28日,普京簽署了一系列命令,若干州長、總統駐各聯邦區的全權代表、海關局局長、駐烏克蘭大使遭解職,接替人員中很多具有強力部門工作經驗。一系列跡象表明,老的「強力派」精英將逐漸退出政治舞台,他們已經逐漸成為普京的負資產,在俄羅斯社會中形象不佳。2016年4月在普京與民眾直播連線中,俄總檢察長柴卡之子腐敗問題被直接提問。謝欽、切梅佐夫和亞庫寧對普京公開財產的要求置若罔聞。亞庫寧2015年5月即被免職。新一代精英將成為俄政壇的中堅力量。


精英更新換代的調整至少傳遞出以下幾點政治信號。一是優化中央與地方之間的互動。政治信息中心主任穆欣認為,地方政治家進入中央,中央官員下到地方,目的在於優化權力配置。社會經濟和政治研究所所長德米特里·巴多夫斯基指出:對各地區而言,具有聯邦機構工作經驗的新領導人的調任是一個積極趨勢。這些新領導人理解聯邦權力和管理機構的規則,具備相應的機關工作經驗、行業背景和人際關係。這一切有助於提高地區行政機構的工作效率,確保最大限度地對接聯邦和地方層面的工作。二是鞏固強力部門地位,著眼2018年總統大選。政治經濟改革中心主任米羅諾夫認為,精英的更新換代不能影響2018年總統大選,地方上需要絕對忠誠的執政精英,強力機構的政治家具備這一素質。三是宣示治理克里米亞的堅強意志。與此次人事調整相互關聯,克里米亞聯邦區被撤銷,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一起併入南部聯邦區,全權代表仍是原總檢察長烏斯季諾夫。普京實際上藉此次人事任命表明一個政治意志:無論人事變動如何,克里米亞問題不容談判。現在克里米亞不僅是擁有地方自治權的行政區劃,而且已經完全融入俄羅斯國家結構中。


2016年8月12日,普京免去了總統辦公廳主任謝爾蓋·伊萬諾夫的職務,取而代之的是名不見經傳的瓦伊諾,這項人事變動引起了廣泛關注。年輕的瓦伊諾升任總統辦公廳主任,再次表明普京今後選才主要看重良好的行政管理素質,主要任命的是事務型官員,要求低調、忠誠和高效的執行力。此外,國家杜馬選舉結束後,從媒體上傳出普京要對強力部門進行重大改革、重新建立國家安全部、取消緊急情況部的消息也值得關注。此前成立的國民近衛軍已經是普京直接掌握的一支強有力的軍事機動部隊,足以應對在莫斯科出現的緊急情況。


對於2016年俄羅斯政治出現的精英換代現象,2016年11月,明琴科諮詢公司更新了2014年撰寫的《政治局2.0》報告。該報告認為,到2012年,普京建立起一個在很多方面類似於蘇聯政治局的非正式的單獨管理機構。政治局成員實際上是俄羅斯國家的高管,每個人都有自己負責的領域。普京本人則作為仲裁者管理「政治局2.0」,解決所有爭端,有時在其內部重新分配影響力。2016年精英內部一是發生了強力資源的重組;二是強力部門繼續得到加強,強力人員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在這個基礎上,普京團隊的政治精英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年輕的技術型人才,如總統辦公廳主任瓦伊諾;精英家庭出身的人才,如莫斯科州州長沃羅比約夫;心腹,如曾長期從事總統保衛工作的現圖拉州州長久明;原執政團隊的人,如總統辦公廳第一副主任基里延科;經濟部門從事事務性工作的人才,如負責體育、旅遊和青年事務的副總理穆特科。


總之,俄羅斯專家都認同的一點是,代際變化是推動精英更新換代大調整的因素。2000年與普京一起走上政治舞台的執政精英正在被年輕的官員替代。這些新官員同樣大多來自安全機構,忠誠是他們的政治品質。未來六年,普京可能的接班人將產生於這批新的政治精英之中。


42018年總統大選後的俄羅斯經濟與外交


在2018年國情咨文中,普京重提進入世界經濟前五強的目標,但發展道路的模式問題不解決,宏大目標很難實現。普京執政以來多次提到快速發展的問題。2006年普京在國情咨文中宣布,俄羅斯已經有針對性地消除了國家建設和社會領域中出現的偏差。政治體制改革基本完成,以後俄羅斯的任務就是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但是,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暴露了俄羅斯發展道路的局限性。


發展模式始終是俄羅斯難以迴避的重要問題。第一種是動員模式,即國家集中優化一切資源,通過統一運籌分配給國家最優先的建設方向。葉利欽時期,國家治理能力軟弱,民主在俄羅斯沒有成為一個正面標籤。這種動員模式在普京時期成為治理的常態,根本問題在於國進民退還是國退民進。第二種是食利者模式,即資源型發展模式,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等產生的能源紅利發展經濟。俄羅斯的國家預算及政府財政收入的狀況往往取決於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變動。1998年經濟危機時俄羅斯的經濟增長几乎全靠盧布貶值和石油漲價。普京前八年也充分依靠油氣資源的紅利。第三種是慣性模式。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的權力與資本的關係幾經變化,政治權力最終取得對資本權力的優勢地位。這種權勢地位形成後,強力集團最為關注的是政治穩定,經濟結構調整等問題都是反危機治理形態,隨機應變。問題在於地方發展的很多規劃取決於中央是否批准並撥款。第四種是現代化模式。事實上俄羅斯精英對於現代化的重要意義認識一致。尤其以梅德韋傑夫在任總統時的言論為代表。2009年梅德韋傑夫在國情咨文中表示,經濟長期落後並嚴重依賴原料出口,腐敗問題久治不愈,家長式作風盛行,這些因素阻礙了俄羅斯實現全方位的現代化目標,因此俄羅斯必須走出蘇聯經濟影響,在技術創新基礎上努力建設全新經濟框架。


國家威望和福祉不能依靠蘇聯時期的發展成果,經濟要克服經濟結構單一、生產和需求脫節現象,逐步擺脫依賴能源出口的發展模式。普京在2017年國情咨文中提出了未來俄羅斯改善經濟結構的四大舉措。第一,提高勞動生產率,每年提高5%,到2030年達到世界先進國家水平。增加工資,擴大消費,提高經濟增長率。第二,增加投資,從目前佔國內生產總值25%提高到27%。第三,發展中小企業,降低貸款利率。第四,改變出口結構,非油氣資源部門的出口額翻番。普京希望藉助上述改革提高俄羅斯的經濟競爭力。實際上,2016年12月普京就要求制定引領俄羅斯經濟進入跨越式發展軌道的計劃,並命令政府制定2017年至2025年綜合行動規劃。這其中包括改善經商環境、擴大非原料出口、發展中小企業和提高國家對經濟部門的扶持效率等措施e。這些都在3月1日的國情咨文中得到了體現。


經濟安全問題也是未來普京關注的重點。2017年5月,普京批准了《2030年前俄聯邦經濟安全戰略》。上一版是在1996年制定的。2030年戰略和相關總統令是確定未來幾年國家發展方針的主要經濟文件。普京指出,真正的戰略旨在防範經濟安全面臨的挑戰與威脅,在能源、生產、科技和金融領域預防危機,避免民眾生活質量下滑。該戰略明確了俄經濟安全面臨的挑戰與威脅以及國家保障經濟安全政策的主要方向和任務。由於有利於世界經濟增長和塑造政治吸引力新中心的力量重新分配、利用經濟實現政治目標的趨勢、糧食和水資源匱乏的威脅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下的北極和北冰洋資源爭奪尖銳化,全球不穩定程度日益加劇。


制裁、發達國家企圖將自身經濟優勢作為施壓工具、俄羅斯金融系統容易受外國投機資本的影響、發展綠色經濟、俄羅斯的非能源公司今後應在全球企業巨頭中有戰略位置等,都被視為俄羅斯經濟在今後十年不得不面臨的關鍵挑戰和威脅。普京連任之後俄羅斯外交面臨的主要任務是避免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應對外交挑戰。普京2012年再次執政以來,受制於國際秩序的嬗變,俄羅斯內外政策的變化呈現孤立主義的傾向。這種孤立主義不是地緣政治意義上的,而是文化和心理上的。這與蘇聯時代的體現有所不同。蘇聯時期是主動建立對立陣營,當前是俄羅斯的舉措造成西方的圍堵和制裁。俄羅斯孤立主義的傾向和「圍城戰略」的定位集中體現在2014年普京的「3·18」講話、2014年12月制定的新版軍事學說、2015年10月普京在瓦爾代俱樂部的講話、2015年12月制定的新版國家安全戰略、2016年11月的對外政策構想、2016年的信息安全學說等上,上述文件也完成了俄羅斯在軍事安全及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戰略規劃。


關於軍事安全,普京在2016年和2017年多次與俄羅斯國防部商討《2025年前國家武裝計劃》(2018—2025年)的主要內容。這份文件將確定俄羅斯軍隊未來七年內新戰鬥裝備和技術的組成和數量。其中規定俄羅斯國防工業的主要任務是在2020年前把武裝力量的現代化裝備率提高到70%。核威懾力量和空天防禦的發展獲得優先權。關於國家安全和軍事力量的建設方向,未來俄羅斯海軍的建設以及爭奪在北極的主動權是俄羅斯關注的重點。2017年7月20日,普京簽署《2030年前海軍活動基本政策》。該文件把美國提出的快速全球打擊概念列為國際安全新的挑戰,並認為其直接威脅到俄羅斯的軍事安全。由於該概念在實施中的一個重要角色由美國海軍力量承擔,因此俄羅斯海軍被提至戰略核威懾和非核威懾,包括防止全球打擊的最有效工具的地位。海軍戰略核力量和常規海軍力量為此提供了保障。俄羅斯海軍必須能夠在世界海洋的幾乎任何區域活動,必須能夠在很短時限內部署到新衝突地區,並展示出一種為開展這類行動,包括對敵方重要設施實施打擊做好準備的狀態。關於信息安全,2016年12月5日普京簽署信息安全學說。該學說把從黑客的網戰到俄羅斯媒體在境外受到打壓都列入信息安全領域。所謂信息戰指個別國家動用情報機關施加破壞俄羅斯內政和社會局勢穩定的信息,這一信息規模在逐步擴大。2017年2月,俄羅斯國防部還成立了信息作戰部隊。


2017年是彼得一世訪問法國300周年,普京在2017年5月訪問法國參加彼得一世專項畫展時,面對西方媒體坦陳:彼得大帝始終都在為俄國在國際事務中獲得高貴的地位而鬥爭。普京同時認為?:「蘇聯解體時,雖然沒有寫在國際協議里,但是有西方政治家曾對我們說:北約不會東擴。德國人提出在歐洲創立一個有美國和俄羅斯參與的新安全體系。如果當時真的那麼做了,我們如今就不會有北約東擴至俄羅斯邊界及其軍事基礎設施朝我們邊界挺進這些問題。或許美國也不會單邊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該條約是當前安全的基石而且或許也是未來的基石。或許美國如今就不會在歐洲的波蘭和羅馬尼亞部署反導系統。美國此舉必然對我們的軍隊構成威脅,而且打破了戰略平衡,這對於國際安全來說極度危險。可能現在的這些都不會發生。但我們無法回到過去。」


與孤立主義相互關聯的是反美主義思潮。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俄羅斯民眾對西方的負面評價出現增長。1996年只有6%的俄羅斯人把美國看作敵人。2001年美國在俄羅斯社會意識里的形象存在兩面性。肯定的態度佔上風,61%的受訪者認為美國富有,51%的人認為它是軍事強國,18%的民眾支持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但負面評價也同樣不少:51%的俄羅斯人認為美國隨便干涉別國內政,40%的人認為,美國試圖攫取全球財富。從此以後有關美國形象的評價開始從平衡狀態略微向負面看法傾斜。從2008年起,美國在俄羅斯的敵人排名中始終排在第一,35%的受訪者一直持這種觀點。烏克蘭危機後,這一數字達到65%,俄羅斯的反美主義達到高峰。現在雖有回落,但依然還有46%的民眾持這種觀點。


對此,俄羅斯瓦爾代俱樂部的專家認為,在對外關係上俄羅斯應該理解國際局勢出現的新變化,防止戰爭,利用發展的新機遇。具體而言,俄羅斯與歐洲的關係出現兩種趨勢。一方面,俄歐建設共同經濟空間的一體化動力減弱,甚至需要重新界定共同價值觀,為一體化協作尋找新的基礎。另一方面,俄德關係在惡化,而俄德關係是俄歐關係的基礎,俄羅斯對此失望。在關於歐洲安全問題無法達成一致的前提下,首先應恢復俄德法的軸心關係,其次向歐盟個別國家提出與大歐亞一體化項目開展合作的特殊機制。在俄美關係上,當前的對抗性是常態,但應避免成本高風險大的正面對抗。

「後蘇聯空間」這個概念越來越不適用於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各國差異性較大,需要俄羅斯更好地理解各國不同的政治文化動態,才能更好地設計俄羅斯的大歐亞外交項目。烏克蘭危機是俄羅斯面臨的最棘手的外交難題。烏克蘭局勢對俄羅斯內政有直接影響,同時又是俄羅斯與西方改善關係的最大障礙。俄羅斯採取積極進取的烏克蘭政策又過於耗費俄羅斯的資源。俄羅斯也不應把烏克蘭問題的解決建立在期待歐美在該問題產生矛盾的基礎上,事實上,歐美非常珍視雙方對烏克蘭問題秉持的價值觀共識。技術落後是俄羅斯面臨的挑戰。將俄羅斯軍事實力的運用與政治意願結合起來才是外交取得成就的真正表現。


總起來看,俄羅斯外交在新的政治周期內很大程度上會管控與西方的矛盾,穩定俄美關係在一種可控的對立狀態中。這主要是因為,對於任何國家而言,為國內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都是重要的外交原則。從根本上說,曠日持久的經濟落後將對國家主權形成日益嚴峻的威脅,壓縮俄羅斯在外交領域合縱連橫的空間。



結 語


研究俄羅斯局勢的變化乃至未來俄羅斯發展的前景,都離不開對世界政治的觀察。俄羅斯處於世界當中,世界政治的變化必然影響俄羅斯。2012年以來,俄羅斯政治出現的新變化與世界政治的新特點息息相關。金融危機以來,世界政治至少出現兩大變化:民粹主義導致社會性抗議運動興起;互聯網政治影響西方主要大國的傳統政黨政治。這兩點也是俄羅斯政治近年來的突出特點。


世界政治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國際衝突、國家內部矛盾、新技術的突破、經濟不平衡、社會不平等各種國際問題因素交織在一起,國際格局和世界秩序因而正在發生深刻的結構性改變。在這一重要時刻,各國都在加速自身發展,但是俄羅斯卻面臨自蘇聯解體以來最為惡劣的外部環境,國家資源很大程度耗費在處理外部危機上,難以集中精力完成內部發展。對俄羅斯施壓的國際統一性是俄羅斯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嚴峻挑戰。美國外交的內政化和俄羅斯外交的軍事化都是國際局勢快速發展和世界政治對各國內政影響的結果。


美國國家政策面臨歷史拐點,但很難說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正在走向終結。中國已融入當代國際體系之中,正在穩定地從現存體系當中獲利。因此,對於中俄關係而言,中國需要考慮一個問題:中國如何更好地協調俄羅斯所倡導的歐亞大陸新秩序問題,中國從中所獲得的預期利益與中國從現實國際體系中收穫的既得利益,如何更好地平衡和處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對於俄羅斯的發展前景而言,現在最重要的不是討論西方是否衰落的問題。一個國家的崛起與復興不能寄希望於別人的衰落,俄羅斯復興的基礎在於俄羅斯解決好國內的發展問題,而俄羅斯發展的問題究竟是普京難題還是俄羅斯難題,或者兩者融為一體兼而有之?也就是說,普京2000年登上政治舞台以來,俄羅斯的成就抑或失誤,當然與普京的治國理念與舉措緊密相關,但是,俄羅斯的成敗得失是否也與俄羅斯的國家特性有關?如何看待俄羅斯問題的歷史繼承性特點?可以說,未來六年需要觀察和思考的不僅僅是普京執政上需要解決的國家治理難題,更需要結合傳統與現代的視角研究俄羅斯發展難題。(注釋略;責任編輯:靳會新)


【學術新探】徐進:中美關係中的「放大鏡效應」


【俄羅斯研究】關雪凌 張猛:普京政治經濟學解析

【俄羅斯研究】謝曉光 張騰遠:普京時代俄羅斯民族主義思潮及其影響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國關國政外交學人平台觀點

文章來源:《俄羅斯學刊》2018年02期;國關國政外交學人微信公眾平台首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關國政外交學人 的精彩文章:

【越南研究】司鎮濤:越南的「學術外交」可資借鑒
【中東研究】王鎖勞:2017中東極端主義發展趨勢

TAG:國關國政外交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