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不掉的咬指甲是習慣還是疾病?咬甲癖的危害有哪些?
健康科普,來看看【百科名醫】吧!
孩子咬指甲向來是廣大家長最不喜聞也不樂見的一種現象;事實上,很多成人也存在這一問題。有人認為,咬指甲不過是一種壞習慣,但是今天我要告訴你:這可能是病,得治!
經常控制不住地咬指甲,在臨床上叫做咬甲癖。咬甲癖是指反覆的啃咬導致指甲變形或誘發甲溝炎的強迫症。患者常不自覺地啃咬指甲,尤其在精神緊張或不安情緒時發生,指甲的遊離端被破壞,也可見到甲下出血、反甲、甲軟化等表現,嚴重時出現甲溝炎。
咬甲癖是怎麼引起的?
1.不良習慣型
一般在5~10歲期間開始出現咬指甲現象,是兒童期常見的一種不良習慣,也是一種內心緊張情緒的發泄。一部分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制力逐漸增強而改掉了這種不良習慣,但不少人卻一直保持這種惡癖至成人。
2.強迫症型
為自身強迫性神經官能症的一種癥狀,患者多為接受錯誤教育或受不良環境影響,或長期處於緊張工作狀態等,致使性格失常,有的患者發病與遺傳因素有關。多數患者性情急躁,易衝動,常不自覺地或無法控制地去咬指甲。
咬甲癖有什麼典型的癥狀,有哪些危害?
指甲遊離緣呈鋸齒狀或缺損,甲板縮短,整個指甲被啃咬時,甲表面常無光澤,有橫溝或嵴,亦可有甲下出血、匙狀甲、甲軟化、甲萎縮或伴甲溝炎、甲膿腫。部分強迫症型患者在咬甲時可自我感覺情緒愉悅、舒適。還可引起消化道感染及腸道寄生蟲病,影響兒童營養和發育。
嚴重患者可並發甲溝炎,甲溝發生紅腫、疼痛,可出現化膿感染,可應用熱敷及抗生素治療。
如何治療咬甲癖?
治療以糾正不良習慣為主,必要時應用藥物治療。
1.一般治療
糾正患者的咬甲習慣,加強對患者的關心和心理疏導,鼓勵患者樹立治癒疾病的信心,消除精神緊張狀態,積极參加集體活動,以轉移其對疾病的注意力。
2.藥物治療
對較小兒童可用暗示療法,如可在甲部及甲周皮膚上塗擦黃連素、氯黴素及氯喹等帶有苦味的藥物,使其畏懼,會逐漸停止咬甲,但應注意藥物一旦入口後可能引發噁心、嘔吐、皮疹等不良反應;嚴重的強迫症型患者可適量口服地西泮等鎮靜葯,應注意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不良反應。
3.糾正兒童不良習慣,要從講究心理衛生做起
要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勤剪指甲,講衛生,一旦發現有咬指甲的不良行為,不要批評與訓斥,要去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及其處境,尋找其緊張和不滿的各種因素,及時設法消除。
百科名醫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繫bd@baikemy.com


※燒心其實燒的是胃!中醫說:燒心需辨證施治!
※為減肥吃素30年險癱瘓,長期吃素的危害有多大?
TAG:百科名醫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