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卷「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欄-周氏針灸

2018卷「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欄-周氏針灸

周氏針灸

級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類別:傳統醫藥類周口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發布單位:周口市人民政府

頒發單位:周口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申報單位:鄲城縣針灸研究所

授牌時間:2016 年7月

項目簡介:

鄲城縣位於豫東平原,東臨安徽省的太和、亳州和界首,西鄰淮陽,北界鹿邑,南與沈丘、項城接壤。這裡歷史悠久,物阜民豐,文化底蘊深厚,傳統中醫項目針灸技術,在這裡被人民群眾高度認可和高度讚揚。針灸是針和灸的總稱。「針」是按照一定的穴位,把針具刺入患者特定部位,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灸」是由艾葉等藥草點燃後,在人體某部位進行燒灼、烘烤,在體表局部進行溫熱刺激,成為防病治病的手段。

針灸技術是中國特殊的治病方法,至今有幾千年的傳承歷史,它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與疾病鬥爭中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至今仍具有極大的科學研究價值和實用價值。

周氏家族自清代就開始用針灸技術給人們治病。據周家後人講,周家高祖周佰賀、曾祖父周芳清早年在河南鹿邑縣開診所。時局混亂,周家祖父周景軍才從鹿邑遷回鄲城縣寧平鎮,繼續行醫。周氏針灸技術傳到其第五代傳承人周懷明的時候,其針灸技術已是日臻完善。周懷明自幼跟隨父親周文彪長期行醫,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其針灸技術在周邊縣市聞名百里。

傳承譜系:

第一代創始人:周佰賀(1869年~1952年), 男,漢族

第二代傳承人:周芳清(1891年~1985年), 男,漢族

第三代傳承人:周景軍(1926年~1999年), 男,漢族

第四代傳承人:周文彪(1946年~2013年), 男,漢族

第五代傳承人:周懷明1977年04月生,男,漢族

第五代傳承人:單玉麗1981年01月生,女,漢族

第六代傳承人:周久凱、周久翔、周久超、周久惠

代表傳承人:

周氏針灸技術方法傳承有序,現珍藏在五世傳人周懷明手中有:五代人用過的針具 1 0 多種,周氏家族針灸治病手抄本1冊,古代醫書200多冊,中醫治病用具100多件。

周懷明,男,1977年4月出生,河南省鄲城縣人,他自幼跟隨父親周文彪學習針灸技術,1997 年畢業於天津中醫學院針灸系,中共黨員,第十屆鄲城縣政協委員,三級中醫針灸科醫師,三級中藥調劑員,三級健康管理師,三級公共營養師,周口市青年科技專家,周口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享受周口市政府人才津貼;1998年任鄲城縣城郊醫院針灸科主任,2003年創辦鄲城縣中醫疑難病研究院任院長,現為鄲城縣針灸研究所所長兼鄲城縣針灸學會會長。

周懷明醫生在傳承祖傳的針灸技術外, 又根據30餘年的實踐經驗,創新出「一針三通療法」,可謂一絕,對治療中風偏癱及神經痛方面有著獨特的療效,被患者稱為」周神針」。他先後進修於天津中醫藥大學一附院、北京中醫大學高級中醫針灸綜合班、河南省中醫管理局中醫項目培訓班、北京中醫大學東直門醫院等部門,從事針灸技術的學習與研究。

周懷明醫生精於針術,在臨床上按中醫方法找出病因,辨別性質,明確病變屬於哪一經脈, 哪一臟腑,辨明表裡,寒熱,虛實中哪一類型, 做出診斷,然後用針調氣血,通絡脈,使陰陽歸於平衡,臟腑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周懷明用精湛的針灸技術, 贏得了方圓百里病痛患者的高度讚揚和政府醫療機構的表彰。2009年被授予周口市科技獎;2010年被評為河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2014年被評為周口市第十二屆自然科學成果獎2項。2016年河南省科普成果獎。2017年被評為周口市第十四屆自然科學成果獎2項。他在《中華醫學臨床研究雜誌》《中國針灸雜誌》《世界醫藥創新雜誌》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他多次應邀出席美國、韓國、法國、新加坡等地的針灸學術交流活動,為傳承發展祖國的針灸技術做出了積極貢獻。

周懷明事迹載入《鄲城縣誌》《鄲城年鑒》《國醫年鑒》《鄲城文史》《周口市志》《周口年鑒》《獻計中原史冊》《中國中醫藥技術創新金鑒》《國史人物大辭典》《中國中醫藥健康產業大典》《國醫名師傳承弟子大全》《中國中醫疑難病博學薈萃》《周口市拔尖人才風采錄》等歷史記載。

傳統技藝:

「 針」 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 把針具( 通常稱為毫針)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的特定穴位,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灸」也是在中醫理論下,把艾葉等藥物點燃後在人體的一定穴位燒灼、熏熨,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病。針灸技術是一種內病外治的醫療手段,主要功能是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平衡,臟腑趨於調和。

周氏針灸是周懷明及家族前輩四代, 在傳承中國針灸這一傳統診療技藝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研究發展而來的獨特的「從外治內」治療方法。該療法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 應用一定的手法,治療全身的疾病。有頭針療法,主治小兒腦癱,急慢性腦血管病,腦血管病後遺症,以及手術或外傷引起腦組織損傷;腹針療法,治療胃炎,腸炎,食道病,急腹症,小兒腹瀉,各種泌尿系疾病;運動針灸療法,主治各種急慢性損傷性疼痛、面癱,偏癱;舌診方法, 通過觀察患者的舌苔、舌質的表現分辨「虛、實、寒、熱、表、里、陰、陽」等病症屬性,辨別疾病部位,是一種以外看內的特殊診斷方法, 具有操作簡單,無創傷,安全、快捷、準確的特點;無痛手法等。

周氏針灸療法簡單、便捷,對嬰幼兒腹瀉、病毒性感冒、中風、疼痛症、風濕性關節炎等常見疾病,和各種疑難雜症都有特殊的療效,基本做到「針到病除」的神奇效果。

周氏針灸是典型的家族傳承模式,傳承面不寬,是影響其傳承的一個重要因素。該項目的許多技法,仍然是採取「口傳心授」的方法,許多技法面臨瀕危,需要加以文字整理,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1.技術特徵

針灸療法,治病不靠吃藥,操作方法簡便易行,只是在人體一定局部用針刺入,促進經絡通暢,氣血旺盛,從而達到治病目的。

2.理論特徵

針灸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十四經脈,以及361個穴位等組成的經絡理論,形成了經絡學說。

3.針與灸的相互脫節

針、灸並稱,足見二者關係緊密。而目前臨床上大多是有針無灸,二者脫節的現象具有普遍性。灸療法的獨特作用,絕不是局部熱療可以比擬的。自古以來,針刺和灸療就在針灸學術領域各佔半壁江山。《黃帝內經》曰:「針所不為, 灸之所宜」。臨床上對針刺治療效果較差的病症,改用灸法或根據不同的病情而選用不同的灸療間隔物,往往能收到較好的療效。針和灸雖然同是作用於經絡腧穴,但因所用方法的不同,其作用也有差異。近年來,有些醫生為了避免灸療時的煙熏火烤,為了節省人力,臨床上以針刺代替艾灸,或用紅外線照射來取代灸療法,則是忽略了灸法的獨特功效,臨床療效必然會受到影響。

4.針灸治療疾病的療效

治病療效是針灸的生命。人們不僅要求針灸治療諸多的常見病、慢性病,而且越來越希望能用針灸幫助解決那些西醫束手無策的疑難病。因此,提高針灸臨床水平,向疑難病症挑戰,是今後針灸臨床研究的重要任務。現在看來,已經出現了針灸攻克某些疑難病的苗頭,如頭皮針治療中風及其後遺症,舌針治療腦性癱瘓、帕金森氏病,小劑量藥物穴位注射治療萎縮性胃炎,火針治療慢性骨髓炎,穴位電磁場療法治療過敏,瘢痕灸法治療難治性結核病,針刺穴注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骨質增生等。此外,針灸有提高免疫能力,緩解放、化療副作用的效果,特別是在作為輔助療法,減輕晚期患者的痛苦,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方面,能夠有所作為。

5.用針刺手法來提高療效:

用針刺手法治療各種疾病(特別是疑難病),再結合經絡理論來交叉驗證;爭取5年或10 年內能夠系統治療50種重要疑難疾病,用手法把療效拿下來,再進行有效的總結,那時我們針灸臨床會大為改觀,這既能促進針灸技術交流與合作發展,也能促進傳承推廣。

6.針灸傳承的重要條件

針灸是知識型與技術型緊密結合的科學,書本是知識的載體,老師是技術的載體,針刺手法是門「手藝」,跟老師學藝才能口傳心授,手把手教,才能真正學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醫年鑒 的精彩文章:

TAG:國醫年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