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世界盃專輯 第二篇 32強

2018世界盃專輯 第二篇 32強

2017年11月16日,秘魯2比0戰勝紐西蘭,拿到俄羅斯世界盃最後一張門票,至此,世界盃32強全部產生。

參加世界盃正賽的32支國家隊,統稱32強。

國際足聯211個成員國,只有這32強能夠登台獻藝,錄取率15%,難度還是挺大的。

這樣算起來,以前難度更大,13強、16強、24強都有過。直到1998年法國世界盃,才有了32強的概念。

據說到2026年,世界盃還要繼續擴編,32強變成48強,亞洲區極有可能分到8個名額!

果真如此,國足的春天就來了,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誰說今生今世再也見不到國足出線了?誰說的?

2002年6月8日,韓日世界盃,中國對巴西,卡福和盧西奧盯防郝海東。時過境遷,國足似乎與世界盃漸行漸遠,就等著人家多給幾個名額了。

不過,世界盃擴編的事,爭議蠻大的。

首先是歐洲足聯不高興。

在分封制的王國里,那些掌握國家命脈、尾大不掉的諸侯,永遠是對王權最大的挑戰。

歐足聯名義上是國際足聯的分支,實質上可以算作國際足聯的衣食父母。最好的職業聯賽在歐洲,最好的青訓系統在歐洲,最好的球星、最棒的苗子,基本都在歐洲俱樂部效力。

四年一屆的歐洲杯,甚至一年一度的歐洲俱樂部冠軍聯賽,都是大幾十億的觀眾群,和世界盃相差無幾。

國際足聯要做大世界盃,用的是歐足聯的資源,搶的是歐足聯的生意,擱誰都會有意見。

2016年9月21日,英國倫敦,歐足聯舉辦2020年歐洲杯新聞發布會,這項賽事完全可以和世界盃分庭抗禮。歐足聯和國際足聯之間的掐架可謂源遠流長,可以寫成一部史詩了。

然後呢,是俱樂部不高興。

作為公民,球員應當為國效力,這點毫無疑問。但作為員工,球員也應當為僱主效力。這僱主,就是俱樂部。

比如C羅是葡萄牙的隊長,是國家的象徵,是什麼都行……但C羅首先是西班牙皇家馬德里足球俱樂部的正式員工,簽了合同,給發工資的。皇馬每天為C羅付出的成本至少在15萬歐元以上。

這樣一看,為國效力遠不是責任、情懷那麼簡單,而是真金白銀的妥協。如果不走運,磕了碰了,給俱樂部送回一傷員,個把月不能上場,這損失得多大?找誰說理去?

所以,俱樂部們,特別是代價高昂的大俱樂部們,對繁重的國家隊比賽是很有看法的。

皇家馬德里的C羅 & 葡萄牙的C羅。

最後,是廣大球迷不高興。

世界盃增加一個隊,就意味著增加一國的球迷,48強一定比32強的觀眾多。這個邏輯似乎顯而易見,但又值得懷疑。

擴編意味著降低門檻,對強隊影響不大,能考上清華的,自然能考上三本。但對弱隊來說,就是大大的福利了。

世界盃擴編的過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弱隊蜂擁而入的過程。當年從24強變到32強,比賽成色下降了多少,大家心裡是有數的。

有太多比賽,不看可惜,看了後悔。如果再這麼擴下去,世界盃會變成什麼樣子,還能像過去一樣深受喜愛嗎?

拿這次來說,世界排名第1的德國來了,第2的巴西來了,第55的巴拿馬來了,第70的沙特也來了……

(數據來源:國際足聯2018年4月各國男子足球隊排名)

如此懸殊的排名,怎麼好意思統稱為32強呢?滿打滿算,真正意義上的32強——世界排名1-32位的,只有21個隊,在小組賽階段,強強對話屈指可數,對陣雙方的世界排名,差個十名八名的已經算是勢均力敵了。

當然,世界排名只是個參考,強隊不一定就能戰勝弱隊,這也是足球運動的魅力之一。比如上屆世界盃冠軍德國隊、亞軍阿根廷隊,都險些栽在所謂的弱隊手裡。

2014年7月1日,巴西世界盃1/8決賽,強大的德國隊被來自北非的阿爾及利亞拖入加時賽,雖然最終2比1勝出,但整場比賽德國人踢得極為狼狽,如果不是「門腰」諾伊爾開掛,甚至堅持不到加時賽。雙方球員在比賽結束時身心均已到達極限,很多人都出現了抽筋癥狀。

同樣是2014年世界盃,阿根廷在嚴防死守的伊朗面前毫無辦法,最後靠著梅西在第91分鐘的壓哨絕殺,才以1比0艱難取勝。

雖然有冷門,雖然有黑馬,但那些載入史冊的經典戰役,一定來自強者之間的正面較量。

那是一種超越勝負的決鬥,一種源於競技的美感,一種直抵靈魂的震顫,一種歷久彌新的感動。

1994,巴喬,不解釋。

而這,也是我們深深銘記、並且歡喜企盼世界盃的初心所在。

希望這份初心,能永久的保持下去。

2018世界盃專輯

第三篇 |攻擊群

即日奉上 敬請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號半足球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九號半足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