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維米爾筆下的畫家,讓達利情難自持

維米爾筆下的畫家,讓達利情難自持

繼續翻譯克拉克爵士的書《觀看繪畫》,維米爾《繪畫的藝術》第二部分。

※ ※

維米爾每一幅作品都有長長的準備期,在這段時間裡,各種跡象可以看出來,他在思考如何賦予日常生活場景以象徵意義,而且慣於用隱晦手法達到目的,比如背景中的畫,或是用某些難以發現的細節。但在《繪畫的藝術》中,主題本身就是對繪畫的象徵。模特代表名聲,她的形象將要在展現在藝術家畫架上的畫布中。藝術家已經開始畫模特頭上的月桂頭冠。

模特安詳平靜,她肯定不會去吹那把長號,不然就會扭曲自己漂亮的鵝蛋臉,這正是名聲的象徵,也證實了我們了解的維米爾的性格。

現存唯一的記錄,是一位法國紳士巴爾達薩·德蒙克內(Balthasar de Monconys)1663年的一篇日記,不過裡面說得也很不明顯:「在代夫特,我見到了畫家維米爾,他一張自己的畫也不給我看,不過我們在一個麵包師那裡看到一幅。他為這幅畫花了六百里弗銀幣,雖然畫中只有一個人物,而我過去竟然還以為這幅畫連六個皮斯托爾金幣都不值。」(譯註:一個皮斯托爾金幣基本上與十個里弗銀幣等值。)名聲!早在1663年,讓這位著名的鑒賞家饒了那麼大的圈子,維米爾已經因此而聞名了。但他不願意讓來訪者看自己的畫,我想,這肯定不可能是因為他手邊沒有自己的作品。恰恰相反,我們無法證明他的作品曾經離開過他的畫室(麵包房那一張是作為家庭開支的押金),他去世後的拍賣中,很早期的作品和晚期的都在一起。藝術品商人的工作讓他足以養家糊口,撫養自己的九個孩子,還讓他可以繼續畫自己喜歡的畫,不受干擾。沒有哪個出色的藝術家像他這樣,有如此強烈的抽離感。

所以,這幅畫中的畫家當然是背對著我們,他蓬鬆的頭髮甚至讓我們無法猜測他的腦袋是什麼形狀。

我們甚至不知道這是維米爾本人還是模特。可是看看那身裝扮!這一回,也許他暴露了自己,因為這件有裝飾緞帶的緊身上衣與某個年輕人那一件極其類似,小夥子出現在德累斯頓那幅《老鴇》中,位於畫面左側,維米爾完成於十年前。

這幅早期作品中咧嘴笑的年輕人,真的有可能是我們完美無缺的藝術家本人嗎?盒中的玩偶出現這一次之後,就被合上,而且永遠結結實實地關起來了嗎?如果真是這樣,倒是可以解釋描繪名聲的畫家強迫症式的性格,他幾乎是蜷在畫架上,像個大蟑螂。薩爾瓦多·達利對此特別激動,他多次把維米爾放在自己的弗洛伊德式混合作品中,次數幾乎趕得上他模仿米勒的《晚鐘》的數量。

上為達利的作品,都用到維米爾筆下的畫家形象。

《晚鐘》by 米勒

上為達利的作品,都是對米勒《晚鐘》的引用。

我們也許可以猜度維米爾的性格:我們知道他如同一隻眼睛。但那是何等非凡的眼睛啊!在歐洲繪畫中,第一次,幾乎也是最後一次,這隻眼睛不需要藉助觸覺來確定自己的感受。堅實的輪廓線表明可觸碰的概念。即便是卡拉瓦喬,在他反對學院派繪畫的革命中,仍然保留了這樣的理念:封閉的輪廓線構成造型。維米爾,這個性格上最不像卡拉瓦喬的人,要激進得多。某個區域的顏色或色調變了,他就記錄下這個事實,毫無偏見,而且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知道那備受審視的物體到底是什麼樣子。這般視覺上的天然純真幾乎是不自然的,人們因此想要找出理由,說明他藉助了某些機器。我覺得幾乎可以肯定,維米爾使用了光學成像器(camera obscura)這樣的設備,它可以把場景的彩色圖像投射到白色平面上。即便他沒有使用這樣的機器(它們操作起來特別困難),也一定通過暗箱中的磨砂玻璃觀察場景。這不僅能解釋簡化的色調,還能說明高光部分的小球狀顏色斑點。卡納萊托的繪畫中同樣能看到類似技術,人們都知道他使用光學成像器。研究老式相機的人都能記得,光線照在物體上,會在物體表面投射成小小的發光球狀光斑。

【譯註:關於上面最後一段,推薦找來紀錄片《蒂姆的維米爾》看看,一位軟體公司老闆特別喜歡維米爾,就打算使用維米爾的作畫方法,藉助相關機械作畫,結果是驚人的。看到最後,藝術君本人都淚目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上中文文字內容,版權歸鄭柯所有,轉載請標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天一件藝術品 的精彩文章:

那不是劣質的ppt,是意味深長的後現代藝術海報

TAG:一天一件藝術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