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君臣關係楷模:齊桓公與管仲

君臣關係楷模:齊桓公與管仲

原標題:君臣關係楷模:齊桓公與管仲

《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有司請事於齊桓公。」桓公曰:「以告仲父。」有司又請,公曰:「告仲父。」若是三。習者曰:「一則仲父,二則仲父,易哉為君!」桓公曰:「吾未得仲父則難,已得仲父之後,曷為其不易也?」翻譯過來就是,齊國官吏向齊桓公彙報工作,求批示和指導。齊桓公聽了半天后卻說:「去請教仲父吧!」「仲父」,是齊桓公對管仲的尊稱。過了一會兒,又來了一位官吏彙報,齊桓公聽了半天,還是那句話:「去請教仲父吧!」就這樣,連著打發了幾個官吏,齊桓公身邊近臣看不下去了,勸諫齊桓公:「事事都找仲父,當國君豈不是太容易了嗎?」齊桓公聽到這話笑著說道:「我沒得到管仲之前當國君很艱難,現在既然已經得到管仲,我為什麼不輕鬆些呢?」這樣的故事我們聽著格外的親切,《三國演義》中劉禪稱諸葛亮也是一口一個「相父」,只要是諸葛亮在,劉禪凡事都是先讓大臣去直接請示諸葛亮。他那個國君同樣也是做得非常容易。看似兩者相似,但是這兩對君臣之間的關係卻是大不相同。

劉禪對諸葛亮是一種兒子對父親的懼怕,在他與諸葛亮之間更多的是敬畏和恐懼,雖然國家的軍政大權都交給諸葛亮,但是他心中總是有點不舒服,劉禪對諸葛亮總有種逆反的心理,兩人似乎是在較著勁兒,否則就不會有李嚴事件。而齊桓公與管仲之間,那真是徹徹底底的信任,兩人的信任基礎是需求的結合,齊桓公想稱霸,管仲有想一展抱負,兩人不謀而合。齊桓公對管仲的信任是從失敗中一步步悟出來的。

公元前684年,是公子小白成為齊桓公的第二年。齊桓公對於魯國幫助公子糾奪位的怒氣未消,剛開春,就發軍伐魯。去年交戰時,齊國軍隊以殘破之軍打得魯庄公落荒而逃,並且要來了管仲。所以這次出兵,齊桓公信心十足。

然而,這一戰給全中國人民上了一課,上演了一幕進入教科書的著名選段《曹劌論戰》。當時雙方軍隊在魯地長勺對峙,齊軍氣勢正旺率先擊鼓發起攻擊。但是,魯國就是不擊鼓不應戰,當時的人們遵守著交戰禮儀。「以鼓戰,以金止,不鼓不戰。不成列,未成陳也。君子不戰未成陳之師。」齊軍連擊了三次鼓,都難以進攻。就在齊軍第三次擊鼓氣勢衰竭之際,魯軍在曹劌的指揮下,擊鼓衝鋒,一舉擊潰了齊軍!

長勺之戰,讓齊桓公首嘗敗績,也讓原本默默無聞的魯國人曹劌一舉成名。成為君主的第二年,就被曾經的手下敗將打的潰不成軍,齊桓公怎麼想都覺得太丟人了,於是,齊桓公立馬重整大軍,於當年的6月再伐魯。吸取了上次的教訓,這次還拉來了宋國,兩國聯合伐魯,確保萬無一失。

但魯軍真是人品爆發。沒想到先擊敗了宋軍,又把齊軍逼退了。一年兩次被魯國打敗,齊桓公真想找個地縫鑽進去。

似乎到這裡還沒有管仲什麼事,當初從魯國好不容易弄來的管仲為什麼被齊桓公晾在一邊?魯國謀臣施伯當初極力勸國君殺掉管仲不要送給齊國,後來齊桓公得到管仲後,他就斷言:「齊侯急躁而驕縱,雖然得到了管仲,但並不會用他。」管仲回齊國後,雖然齊桓公對他的謀略大加讚賞,但並沒有重用管仲。由於齊桓公急於對外用兵,管仲的治國方針被擱置在了一旁。

鮑叔牙曾私下問管仲:「國君曾看中你的治國方針準備重整齊國,而現在國家越來越亂,你該怎麼辦?」管仲回答:「國君性格急躁,為人有量而知悔改,咱們再等等吧!」看著管仲的態度鮑叔牙只能幹著急。果然齊桓公繼位後的第二年,齊桓公就準備伐魯,管仲對此強烈反對:「我聽說有國之君,不能頻繁用兵,不要忌恨小辱,不可重複犯錯,國家就能安定;反其道而行之,國家就非常危險。」那時的齊桓公哪聽得進去這些,派鮑叔牙帶兵入侵魯國,結果在長勺大敗而歸。

齊桓公大怒,繼續發兵攻打,結果依舊是失敗而歸。齊桓公事後把失敗歸結於兵力太少,準備以魯國的三倍兵力來包圍它。齊桓公繼續擴充兵力,3年內擴充到帶甲士兵十萬,兵車五千乘。他對管仲說:「我的士兵訓練有素,兵器也齊備,這次我一定能征服魯國。」管仲再次勸阻道:「齊國這次可危險了!您不實行德政而致力於甲兵;各路諸侯兵甲十萬以上的不少。現在齊國想以兵力去征服天下,內失民眾,外失威望。齊國要面臨多大的憂患啊。」齊桓公仍然當作耳旁風,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公元前681年,齊國率大軍伐魯,魯國連年征戰也有點吃不消,這回魯國國君慫了,主動向齊桓公請服,並要求會盟。這次會盟地點在魯國的柯地,萬萬沒想到,盟會之時魯將曹沫突然劫持了齊桓公,齊國被迫歸還了侵佔的魯國土地。這次盟會,讓齊桓公在全軍全天下丟盡了顏面。事後,齊桓公不想歸還土地還要殺了曹沫。但是這次不知是連年的失敗讓他覺悟了,還是這次事件把他的臉面徹底丟光了,管仲勸諫他終於聽了,沒有計較此事,歸還了魯國的土地,反而贏得了天下的美譽,各路諸侯頻頻點贊。

這次事件後齊桓公的腦袋終於冷靜下來了。痛定思痛,齊桓公這時才開始真正信任管仲,努力整頓齊國內政,放手讓管仲去治理。齊國從此走向了富強,齊桓公也因此成為了春秋第一霸主。

其實齊桓公與管仲都有著共同的理想,但是齊桓公看的近,管仲看的遠。兩人在一起工作,不產生矛盾才怪。齊桓公執政初期,對於經歷了內亂的齊桓公,非常迫切地想恢復齊國的強大,也想用權力去彌補當年的屈辱。面對曾經想殺死自己的管仲,雖然有鮑叔牙的力薦,但始終不能完全信任他。直到4年後,君臣兩人有了充分的磨合,齊桓公也經歷了次次碰壁,此時兩人的理想才真正交織在一起。當齊桓公認識到這點,齊國才開始正式走上正路。

齊桓公的信任一直到管仲生命的終結,雖然之後離開管仲的齊桓公開始倦怠越發地昏聵,當他晚年時齊國再次成為一攤爛局,他臨終前想起的還是管仲。

諸葛亮年輕時在卧龍崗自比為管仲,到了晚年漢帝稱他為「相父」,這稱呼這地位與管仲是如此的相似,而諸葛亮卻永遠無法得到齊桓公對管仲的那般信任,以及那麼和諧的君臣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周 的精彩文章:

古代最強預言師,一首詩道出了中國歷史,更是能算出一萬年後的事

TAG:西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