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海岳名言》「石刻不可學」,碑刻真的不可學?米芾可沒說過

《海岳名言》「石刻不可學」,碑刻真的不可學?米芾可沒說過

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如顏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會主人意,修改披撇,致大失真。唯吉州廬山題名,題訖而去,後人刻之,故皆得其真,無做作凡差,乃知顏出於褚也。——米芾《海岳名言》

讀書法理論,最忌兩點,一忌斷章取義,不聯繫上下文,二忌讀者同作者觀點,就認定是其觀點是真理,以此為標杆,大肆引用。

書論在是作者基於自身閱歷這一基墊,總結了前人書法、評及當代書法現狀後,加以匯融並闡述自己對書法美學的理解及展望。

我們讀一書論,一定要了解作者及作者所處時代等。米芾,北宋人。北宋即是《海岳名言》創作的時代背景,而我們所共知,「宋人尚意」,米芾也不出於此,《海岳名言》就是這一佐證,全文的核心字眼「趣」,即是「意」。

《海岳名言》一文的「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真被很多人引以為標杆,然後自己加以總結——墨跡一定比碑刻好。此大犯「二忌」。

斷章取義一:「石刻不可學」。很多人書友抓住這句話,如獲真理,驚了個呆,後文闡述一律走過,大肆引用之。

「石刻不可學,但自(本人)書使人(第三方)刻之已非己書也。」即石刻不宜學,是自己的書寫的墨跡作品經第三方刻成碑,已不是自己作品了。這句話米芾所要強調的是,一個人的主觀表達經第三方傳遞後有所改動,即「第一方的主觀」經「第三方」傳遞的過程,趣的「甲-乙」傳遞方式,有點「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意思,說白了,如果自己的墨跡作品被自己刻成石碑(書法兼得碑刻的雙技藝的人不是沒有),而這種「甲-甲」的傳遞方式,所刻成的石碑,不存在「不可學」,「趣」經傳遞無損。在《海岳名言》一文,米芾是沒有提及這一「甲-甲」傳遞方式。筆者以為,米芾未提及這處的可能,一是沒想到,二是想到了卻給予忽略,因為這種「趣」的「甲-甲」傳遞方式(石碑也是第一人所刻,亦可表達「己趣」,玩過篆刻的人這點不難理解)與後文要提出的結論「故必須(米芾非常肯定)真跡觀之,乃(絕對化)得趣」成矛盾,說出來了,不是打臉了嗎?

斷章取義二,「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不是一個結論,是米芾拋出的一個論點,我們知道,論點是可爭議的、可探討的;而米芾真正結論是,其後面的一句「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兩句話,米芾無非是說,石刻是可爭議的,墨跡是不可爭議的)也是《海岳名言》全文的中心語句,「趣」即「意」,是文眼,宋人尚意,米芾幾圈幾圈的闡述,就是圍繞這句話,這個字。

這句話、這個字能夠被用來幾圈幾圈的闡述,在於「趣」在傳遞過程有了變動——「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用白話另一種作釋,察第一方的墨跡才能體會的到其「趣」,若墨跡經第三方改動刻成碑,再察碑,是體會不到墨跡第一方所表達的原真「趣」。石刻和墨跡客觀性的區別,米芾並未論及。

米芾為進一步加強論點的可爭議性,(即石刻可爭議的)「石刻不可學」因經「甲-乙」傳遞方式有所變動,緊接用正反例子舉證,

「如顏真卿(第一方),每使(派遣)家僮(僕人,第三方)刻字,故(僕人,主語省略)會(揣摩)主人(顏真卿)意(想法),修改(第三方改動)披撇,致大失真(已不是第一方原真)。」這個例子,「甲-乙」傳遞過程,「乙」改動了「甲」。

「唯吉州廬山題名,(顏真卿,主語省略,第一方)題訖(終止)而去(顏真卿題完字就走了),後人(第三方)刻之,(人們照著顏真卿題字原本原樣的刻)故皆得其真(因此得到了顏真卿最本初的字),無做作凡差(沒做改動),乃知顏出於褚也」。這個例子,還是趣的「甲-乙」傳遞,但過程中,「乙」沒有改動「甲」。

趣的「甲-甲」傳遞=趣的「甲-乙」傳遞,乙不作改動。

回到上文,米芾不提及趣的「甲-甲」傳遞,因為甲有意或無意的改動,都是甲本身的表達,而「甲-乙」傳遞就不同了,乙有意或無意的改動都不是甲本身所表達的,哪怕是乙的改動是符合甲的本意,過程要表達甲的第一「趣」,乙能做的是,原本原樣的刻,不改動。

白話結論,「石刻不可學」,確切的表達是「不可學的石刻」,是經第三方大幅度所改動後的,而照著墨跡字原本原樣的刻出的碑就不是「不可學」,亦可表達「趣」。

再論及下,趣的「甲-乙」傳遞過程存在客觀性區別。

客觀性區別四種情況:

(即墨跡作品經他人之手後,主要會出現這四種情況)

1、書法中等水平甲的墨跡作品被碑刻大師乙刻成碑,即書寫的沒有碑刻的好;

2、書法大師甲的墨跡作品被碑刻大師乙刻成碑,即書寫的與碑刻相當;

3、書法大師甲的墨跡作品被中等水平的碑刻師乙刻成碑,即書寫的被刻成差等;

(前三情況,是因技術水平差異所引起的)

4、墨跡作品經人為改動後被他人刻成碑,即第一方墨跡被第三方改動成碑。

(一種主觀體現)

筆者想,米芾考慮到了這種客觀性區別,(或說「宋人尚意」的有一意向就是屏除這種客觀性區別),但無法加以判斷某一碑刻是不是原刻,是不是改刻,所以米芾用一「趣」字,完全和諧了客觀性區別,不管是(第一方,下文省略)墨跡作品被(第三方)刻的更好、還是墨跡作品被刻差了;不管是墨跡作品被刻的相當,還是墨跡作品被人為改動後成碑,只要墨跡作品經他人之手成碑,(「甲-乙」傳遞)肯定排除不了某些字或筆畫多多少少會因手藝、主觀意思等所改動的可能,故就不能完完全全表達原作者的「意」——「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

全看《海岳名言》這段話,用白話作結,想告訴我們的是,趣經「甲-乙」傳遞(前提),1、經人(第三方)為大幅度改動刻成的石刻是不能完全表達出墨跡原作者本初意向的,這樣的石碑是不宜學的;2、同一帖,同一書體形式,且存有碑刻和墨跡兩個版本且都是精品(墨跡與碑刻權宜相當),但不知道碑刻是不是墨跡的原刻版(無法判斷乙有無改動),若想體會出原作者表達的意向,最宜從墨跡入手;3、能夠明確,無人為主觀改動且按墨跡原真原樣所刻成的石刻,是可以表達墨跡原作者的「趣意」,亦可學。

就此筆者以為,深讀《海岳名言》,可發現,我們臨學之人要在乎的是,碑刻的可學度,即是不是原刻?是不是改刻?改刻,是不是精品,是不是臨學範本?諸等;不持「石刻不可學」這一句,成己標杆,去招搖過市。

參考《臨帖,是碑刻好,還是墨跡好?》

更何況是深諳書法媒體套路的你們

而有才氣的人,不該就這麼囹圄於方圓之間

有種書法叫簡之

YES!贊↘

大家還在看

硃批指出初學六大問題,網友說這樣評語給我來一打

筆法剖析,八面出峰

行、草筆法第二彈,你理解到這點,筆法剖析才能看懂

明代行、草主要筆法,有人用其至登峰造極

啟功的真偽作品對比讓你明白,贗品偽作不等於劣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芾 的精彩文章:

米芾,《海岳名言》中記載其為噴子鼻祖
書法習作點評:取法《張猛龍碑》和「宋四家」米芾行書的常見通病

TAG:米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