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博書畫常設展更換展品,宋高宗、徐渭精品等將展

上博書畫常設展更換展品,宋高宗、徐渭精品等將展

4月26日,上海博物館發布了關於中國歷代書法館、中國歷代繪畫館常設展更換展品的公告。

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南宋趙構《真草書嵇康養生論卷》、元代趙孟頫《行書十札卷》、明代徐渭《行書詩詞卷》、清代傅山《草書雙壽詩軸》等書法作品。五代《閘口盤車圖卷》(展出至8月結束)、元代倪瓚的《漁庄秋霽圖軸》、元代任仁發《秋水鳧鷖圖軸》、明代文徵明《石湖清勝圖卷》等繪畫經典將在5月中下旬與公眾見面。

目前正在兩館展出的有北宋米芾《行書多景樓詩》冊、元代趙孟頫《真草千字文》卷等書法精品,以及南宋馬麟《樓台夜月圖》頁、元代王冕《梅花圖》軸、明代王履《華山圖》冊、清代石濤《西園雅集圖》卷等經典繪畫作品,至5月換展後就要與觀眾暫時告別。

上博歷代書畫兩館是目前海內外唯一的書畫分開、系統展示中國古代書畫通史的常設展館。通常每半年更換展品,每次都有一定數量的新面孔精品出現。

明  文徵明  《石湖清勝圖卷》上海博物館提供

此次因需要進行展品更換工作,上海博物館三樓中國歷代書法館、中國歷代繪畫館常設展廳將於以下時間暫時閉館調整:

中國歷代繪畫館

2018年5月7日(周一)至5月11日(周五)

中國歷代書法館

2018年5月14日(周一)至5月16日(周三)

書法新展品,趙孟頫《行書十札卷》等將展出

即將展出的書法作品有:南宋高宗趙構《真草書嵇康養生論卷》,南宋孝宗趙眘《行書王佐誥身》、元代趙孟頫《行書十札卷》、明代唐寅《行書贈舜承詩卷》、明代徐渭《行書詩詞卷》、清代吳偉業 《行書愛山台禊飲序卷》、清代傅山《草書雙壽詩軸》等。

趙構《真草嵇康養生論》

南宋  趙構  《真草嵇康養生論》卷 上海博物館提供

《真草嵇康養生論》卷是宋高宗趙構存世書法精品力作之一。該卷縱25.1厘米,橫603.6厘米,真草二體書就。後有明代李東陽、王世貞的題跋。從形式上看與智永《真草千字文》如出一轍,真書與草書間夾互為映照,有序的排列,充溢著一種勻整平和之美。後有明代李東陽、王世貞的題跋。

和宋徽宗趙佶一樣,宋高宗也是一個藝術造詣很深的皇帝,擅長書法、繪畫,尤其在書法方面,成就頗高。高宗初學黃庭堅,中年轉學米芾,而後痴迷於「二王」。

此篇《真草嵇康養生論》卷,完全承傳了「二王」一脈的書風,其用筆潤媚圓和,精奧純正,豐腴圓潤不失清逸之氣,溫柔妍婉頗具清和流宕之像。結字疏朗秀整,真書工穩而韻意縈繞,草書流動而意態沖和,真所謂是「禊帖嫡宗」。

趙孟頫《行書十札卷》

元  趙孟頫 《行書十札卷》上海博物館提供

趙孟頫是元代書壇當之無愧的領袖。趙孟頫的《行書十札卷》十通尺牘合裝卷,為趙孟頫致好友石民瞻書信九札,致高仁卿一札。石民瞻號汾亭,江蘇人,好書畫,曾為官九江等地。早年便與趙孟頫為友,後成親家。仁卿即高復禮,河南人,官兵部侍郎,是石民瞻親戚。所以趙孟頫、石民瞻、高復禮三人即具友情,亦有親情,關係甚為密切。十件書札原為石民瞻珍藏,其臨歿時贈給友人戴氏;明代,張黼從戴家購得,後張家一直傳遞五代;入清後,是卷為王鴻緒所得,王鴻緒的兒子又將其獻給乾隆帝,因內府貯趙跡甚多,乾隆十六年,本卷又還給王家。後又經潘延齡、羅天池、裴景福、伍元惠等人收藏。全卷橫為五千三百一十五毫米,卷末後人題跋甚多,現藏於上海博物館。關於十札書信書寫的時間,有的專家認為是趙氏四十六歲至五十六歲時書寫,亦有的專家以為是四十二歲至四十六歲時書寫。儘管這些專家意見不一,但都認為,十札書信系趙氏盛年所書。

這十通書札為親友之間關於家庭瑣事的通信,寫來信手隨意,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性情意趣和功力修養。書卷中真、草間出,映帶勻美,較之正規書作,字形更多抑揚、奇正之態,流溢出溫雅清朗的審美意蘊。筆意婉轉停勻,妍潤多姿,展現出書家一圓、二潤、三熟的獨特藝術風格。

傅山《雙壽詩軸》

清代 傅山 草書《雙壽詩軸》 上海博物館提供

上海博物館館藏清代傅山的草書《雙壽詩軸》,其落款為:「雙壽詩為旭翁老年丈勸觴。僑黃老人舊年家弟傅山」。鈐印:傅山之印(白文)。鑒藏印有「高香舲收藏書畫印」朱文長方印,「高培蘭印」白文印,「澹勤室金石書畫記」 朱文長方印。

在傅山往年為友人旭翁祝壽所作的立軸中,我們可以看到傅山努力將章草的元素融入今草。從結字來看,這件作品可被歸為今草,但章草一位十分濃重。如果我們將這件作品和傅山大約在二十年前(即1657年)書贈魏一鰲的十二條屏作比較的話,馬上可以發現這件作品的字形較為寬扁,這正是隸書與章草的特點,與王羲之草書的特徵相符。在上海博物館收藏的立軸上,不少短橫呈鐮月形,這也是傅山取法章草的結果。

繪畫部分的新展品,五代的《閘口盤車圖卷》亮相

此次繪畫部分,將有以下展品亮相:五代《閘口盤車圖卷》(展出至8月結束)、南宋馬和之《 詩經陳風十篇圖卷》、元代倪瓚《漁庄秋霽圖軸》、元代任仁發《秋水鳧鷖圖軸》、明代文徵明《石湖清勝圖卷》、明代陳洪綬《捕蝶仕女圖軸》、清代龔賢《木葉丹黃圖軸》、清代朱耷《荷花翠鳥圖軸》等。

《閘口盤車圖卷》

五代《閘口盤車圖卷》 上海博物館提供

《閘口盤車圖卷》卷身左邊下部,隱約可辨殘存半邊楷書「衛賢恭繪」四字,但是並不足以證明為五代南唐畫家衛賢所畫。故而定為五代、北宋初期名畫家之佳作。 《閘口盤車圖》畫河旁閘口一座磨面作坊。畫面左中部位是安置水磨的堂屋,堂屋兩端各置望亭一座。台基前面是河道,河面上有兩艘運糧引渡的蓬船。對河是坡道,木橋橫亘在畫面下方。坡上有六輛獨輪車、太平車,或載糧前行,或息置路旁。坡道左向傍山腳逶迤而隱,右首有酒樓一所,門上懸木牌,上標「新酒」兩字。門前扎有彩樓,高逾丈。樓中懸一布旌,書有「酒」字。全面描繪了四十五個人物的活動,勞動著的「民夫」人數最多:有磨面、篩面、扛糧、揚簸、凈淘、挑水、引渡、趕車等各種不同的分工作業。在左邊上角的望亭里,有戴硬腳襆頭、著圓領袍衫裝束的官吏和侍從五人,正在履行職守。再現了當時汴京的官營水磨作坊的情況。 此圖岩石坡岸運用勾廓皴染法,皴法為勁銳短促的刮鐵皴和小斧劈皴,接近荊浩和關仝的皴法;人物線描質實暢勁,動態描寫生動;屋宇彩樓和水磨機械的描繪,精確工謹,有很高的界畫功力。全圖筆勁墨潤,厚重質樸,具有五代、北宋初的繪畫特色。

《秋水鳧鷖圖軸》

元  任仁發  《秋水鳧鷖圖軸》 上海博物館提供

《秋水鳧鷖圖軸》繪湖邊雙鴨戲水之景。一株疏枝海棠斜出湖上,其下石畔叢竹野菊蘆草茁壯,湖水漣漪,一鴨在水中嬉戲游弋,一鴨屹立岸上疏羽。整圖線條勾勒精微凝練,設色妍麗,與南宋的畫風相近,是少見的任氏花鳥畫作品。圖未署作者名款,左上鈐有「任氏子明」白文印記、「月山道人」朱文印記。左上裱邊近代陸恢題內簽「元任月山春(秋)水鳧鷖圖。虛齋鑒藏,陸恢題籤。」曾經近代龐元濟收藏,鈐有「虛齋墨緣」朱文印記。

《漁庄秋霽圖軸》

元  倪瓚  《漁庄秋霽圖軸》 上海博物館提供

《漁庄秋霽圖軸》描繪太湖一角晴秋傍晚的山光水色。湖水浩渺,遙接逶迤山脈。近處小丘上有嘉樹五株,參差錯落。疏筆亁墨,精心勾皴,筆法方中參圓,簡中寓繁,給人以耐人尋味的筆墨意趣。圖上有自題詩跋,言此圖為作者五十五歲(公元1355年)作於好友王雲浦漁庄,七十二歲時重題。裱邊有明董其昌的行書題籤,又有孫克弘、董其昌和宋旭題識。

此畫筆墨乾枯,簡練,意境荒寒,氣韻深遠。寥寥數筆,飽含了複雜的心緒以及對審美理想的追求。此畫不僅創造了一種荒寒曠遠的繪畫意境,而且也將元代的山水畫的用筆技巧推向極致。另外,作者在十八年後(1372年)重見此畫時感懷往昔,補題詩款。全詩如下:「江城風雨歇,筆研晚生涼。囊楮未埋沒,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張高士,閑披對石床。」

南宋  趙眘  《行書王佐誥身》上海博物館提供

南宋  馬和之  《詩經陳風十篇圖卷》 上海博物館提供

明  徐渭  《行書詩詞卷》 上海博物館提供

明  唐寅  《行書贈舜承詩卷》 上海博物館提供

清  龔賢 《木葉丹黃圖軸》  上海博物館提供

清  朱耷  《荷花翠鳥圖軸 》  上海博物館提供

————————

延伸閱讀

關於上海博物館雕塑館、陶瓷館臨時閉館的公告

因上海博物館大修工程(一期)施工需要,2018年4月底至6月,我館部分展廳將臨時閉館進行設備維護。其中,2018年4月28日起,中國古代雕塑館臨時閉館,預計於5月10日起正常開放。2018年5月2日起,中國古代陶瓷館臨時閉館,預計於5月14日起正常開放。為此給觀眾朋友們帶來不便,我們深表歉意。

特此敬告!

上海博物館

2018年4月26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今天早上,武漢大學被上百名警察「包圍」了
惡意指控文章被撤下,大馬華裔首富郭鶴年感謝民眾發言相挺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