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凡少年王陽明竟有個狀元老爸

不凡少年王陽明竟有個狀元老爸

——下文選自《一心平天下:王陽明》第二章第二節

原文標題《爸爸成了狀元郎》

……

王守仁和爹爹一樣,都延續了老王家的基因,一是聰明,二是非常聰明,三是特別聰明。媳婦娶了,兒子也正常了,中國人講究成家立業,王華現在需要做的就是立業了。

「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毫無疑問,王華應該是努力做一等人的,讀書當然並不是為了種田,而是為了功名利祿。提起「讀書」這件事,王華就很是鬱悶,這些年自己最大的心病一是兒子,二是讀書。幾乎誰都知道,王家二少爺書讀得好,可是卻連續多年不第。

儘管祖上一再強調讀書不是為了功名利祿,但老王家畢竟是書香門第,都幾代人了,連一個秀才也沒有啊,讀書人怎麼看,鄰居怎麼看,官府怎麼看,別人會笑話的。王華於是下定決心,一定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儘管祖上對後世子孫功名沒有要求,但一定要證明一下。

儘管科考這事與決心努力不成正比,但王華所能做的也只有下決心努力了,便一心撲在了八股文上面,又是買參考資料,又是做往年試題,大有頭懸樑錐刺股的勁頭。每天吃飯想著四書,睡覺做夢夢著五經,甚至上廁所,王華都要冥想做文章。

王華這一忙,就把王守仁當空氣了,王守仁也樂得其所,便自娛自樂。

直到有一天,正當老王和大王討論大學之道的時候,坐在媽媽鄭氏身邊的王守仁站起來了,而且大聲背誦: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乖乖,這小傢伙居然將《大學》里的內容給背了出來,而且是一字不差。這也太邪門了吧。老王和王華面面相覷,他們清楚,雖然時常教王守仁識文斷字,卻從來沒教過他《大學》。《大學》是成人的學習內容,是高等教育,按照守仁的年齡,還沒有開始學習呢。

想當年,王華聰明,但也僅僅是過目不忘,舉一反三。可是,這小子居然無師自通,難道真是文曲星下凡?老王家祖墳冒青煙了?

王華吃驚地問道:「小子,告訴爹爹,誰教你的?」

王守仁不屑地說道:「老爹,你一天在我面前讀上百遍,順便聽聽就記住了。」

王華看著王守仁,十分不解,十分激動。

成化十六年(1480),這一年王守仁九歲,王華鄉試中亞元,名震浙江,改變了老王家的歷史。第二年,即成化十七年(1481),王華進京趕考。

也許是風水輪流轉,此時到王家,王華赴京趕考過關斬將,先是順利通過會試,成為貢士,接下來在殿試中大放異彩,獲得第一甲第一名,高中狀元。來一個華麗大轉身,一下子從「朝為田舍郎」到「暮登天子堂」。

不過,關於王華中狀元,還有一個傳說。據說,來到京城後,王華與老鄉黃珣住在一起。黃珣這個人頗有手段,贏得了當時吏部尚書劉珝的賞識。所以,在殿試之前,吏部尚書冒著被砍頭的危險將考題告訴黃珣。就在兩人嘀咕嘀咕的時候,王華聽見了,他暗記於心。結果,殿試之上,他從容答題,最後高中狀元。

老王家的二少爺中狀元了,好消息從京師一路傳來,全省震動。耕讀傳家的王家,更是聲名遠播。的確,在古代,中狀元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從隋唐開設科舉考試,到清末廢除,整整一千多年。可是,這一千多年裡,總共出了幾個狀元?從唐代到清末,總共只產生了552位狀元郎。整個明朝也才有90個狀元,可見中個狀元有多難。范進不過中個小小的舉人就激動得發瘋,一度高興得成了神經病。

王家畢竟是書香門第,高中狀元,也沒什麼過激反應,無論是趕赴瓊林宴還是打馬御街前,王華舉止得體,淡定自如。皇帝朱見深很是喜歡,認為王華適合做太子的老師,於是下詔書,徵召王華到最高學府翰林院鍛煉鍛煉,擔任修撰一職。

此後,老王家的命運開始改變了,由耕讀世家就變成了官宦之家,用今天的流行的話說,就是由土豪變成了鄉紳。王華成了狀元郎,子因父貴,王守仁也就成了狀元郎的兒子。這個時候,不管他願不願意,都由農民的兒子變成了官二代。

話說王華在帝都安定下來之後,日子過好了,便打算接父母到京城享享清福,同時把老婆孩子帶過來,讓孩子見見世面。於是修書一封,讓父親帶著王守仁進京。

……

--------------------------------

《一心平天下:王陽明》

*噹噹京東天貓皆有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立說 的精彩文章:

王陽明六世祖王綱的道緣

TAG:文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