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瑜伽體式在業力層面上的習練

瑜伽體式在業力層面上的習練

一直想要整理陰瑜伽開山祖師Paul Grilley的《瑜伽解剖學》DVD視頻和Paul的學生Bernie Clark寫的《你的身體,你的瑜伽》,如今也正好有個空隙可以分享,大家最近也看到大量「瑜伽傷害」的文章傳播,《瑜伽雜誌》近期也一直在回應這些關於瑜伽的「負面」消息。

這個DVD視頻,通常在我們自己辦的教培中都會分享,每每看完這個視頻,學員們對於自我的練習的「評判」和「比較」可以放下許多,感覺到輕鬆和愉悅。

# 未經轉化的評判便是業力 #

在阿卡西記錄的課上,記憶最深的一句話就是關於「業力」的定義,什麼是業力(Karma)?未經轉化的評判便是業力。也記得曾經看克里希那穆提的書,書中在談關於「教育」的時候,提到「比較是暴力的一部分」,而瑜伽八支中的「禁制(Yama)」第一條就是「非暴力(Ahimsa)」。

留意了大家在觀賞DVD視頻過程中,印象最深的便是示範者Bob,他所示範的體式和關節伸展的範圍都讓人感覺「不標準」,「體式很爛」。若他要是在瑜伽教室內,他定是重點調整對象,久而久之,要是他自己的立場不堅定,內在權威不穩固,便會覺得「瑜伽不適合他」。

而示範者Ivy這類的,各種體式都感覺「Wow」。要是從瑜伽館或雜誌做宣傳角度來說,也定會用Ivy的照片,而不會用Bob的。至於「Ivy」的,也會被另一個端點認為「關節超伸」,因此要「收回來一點」,達到所謂的「標準化正位」。

而這個關於《瑜伽解剖學》的DVD,就側重於講述不同的人,身體和關節運動的範圍都是不一樣的,你的身體是獨一無二的,你的身體,你的瑜伽。

在《你的身體,你的瑜伽》的《前言》中提到,「假設每個人都是一模一樣的,瑜伽教學也就簡單了,可惜不是如此,這並不安全。我們都是不一樣的,就如你生病的時候,被建議按照別人的處方來服藥,或者開車的時候帶著別人的眼鏡,一種正位方法可能對某個瑜伽學生能運用得很好,但可能對你是有傷害的。」《前言》中還引述了Paul所分析的「普世正位」和「標準式的正位」是從哪裡發源的。

▼ 在DVD視頻中,展示了不同的骨頭形態,用解剖實例來展示「每個人的與眾不同」。

# 你是獨一無二的 #

在《你的身體,你的瑜伽》又再一次強調:「你是獨一無二的。這不是什麼新的見解,但這個短句中所蘊含的內涵是廣闊的。你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什麼對你起作用,什麼是適合你的身體將會不同於別人的。你的歷史,也是獨一無二屬於你的。當你想到你的生理和你的成長經歷——這些原材料鑄就了你以及形塑出你的力量,那也就不驚訝於發現你的需求是有別於他人的。你眼鏡的度數、你鞋子的尺碼、你車子內駕駛座的角度,你所用來寫字和扔東西的手,當你微笑時你卷嘴唇的方式,你脊柱的曲度、足弓的形態,所有這些細小到明顯的不同,都成就了你的獨特和無可厚非的你。

那為什麼我們會在內在默認一個信念:我們都是一樣的呢?為什麼我們相信那裡有且只有一種方式做一個瑜伽體式,只有一種方式是對身體來說「正確的」?為什麼我們相信「正位」的提示是普世的,所有人都應該用同樣的方法來運動他們的身體?」

# 瑜伽練得好不好? #

當我們在談論「瑜伽練得好不好?」的時候,我們其實很多內在的影像和評判的程序在啟動,我們曾看過的書籍雜誌、瀏覽過的網頁圖片、閱讀過的某個微信公眾號等等,會以記憶的方式存在我們的心中,這類的記憶加深就形成了印記,印記進一步處理便形成抽象的概念,形成了「人生的程序」,也可以說一套評判系統,如同裝進電腦內的程序一樣,輸入指令和信號就會有特定的結果出來。一旦系統建立了,運轉速度便極快,如同在DVD視頻中,一看Bob示範體式,大家就莫名地想笑,心理覺得「很爛」、「練得不好」、「我可不想練成那樣」……。

其實從Bob角度來講,對他關節已經展開最大了,骨與骨之間形成擠壓(Compression)而肌肉已經得到充分的舒展,這對他來說,既舒服,對肌肉、骨骼和關節的健康也非常有意義。在《你的身體,你的瑜伽》第三章中,作者特地用一章節,從生理學和哲學來講「壓力(Stress)的意義」,這也是DVD視頻中指出瑜伽體式中最關鍵遇到的二種壓力,一種是肌肉緊張造成的限制,稱為緊張(Tension);一種是骨與骨之間碰觸造成的壓力,稱為擠壓(Compression)。

Paul在講「緊張」和「擠壓」之間區別,有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假設自己的手臂受傷了,綁了很久的石膏,因為肱二頭肌的「緊張(Tension)」而限制了伸肘的功能,可能只能打開45度。那在做康復訓練的時候,進入瑜伽課堂,他肱二頭肌在不斷拉伸訓練中,伸肘功能,有可能一周內提升到50度。一個月後,提升了更多,那照道理隨著不斷練習,幾年後,他的手肘可以直接折過去,大於180度或直接能轉圈,那為什麼沒有發生呢?

因為關節處發生了「擠壓」(Compression),而這個關節的形態,每個人都不一樣,這也就是「瑜伽」不能把Bob練成Ivy那樣「炫麗」。那問題又繞回到了核心:為什麼要習練瑜伽?習練瑜伽體式?

# 心意的平衡名為瑜伽 #

在《薄伽梵歌》第二章第四十八節,有一個很經典的瑜伽定義:

「哦!阿周那!從事行動吧,安住於瑜伽之境,摒棄一切的執著,於成功和失敗中保持相同的心境,心意的平衡名為瑜伽。」

同樣在《瑜伽經》第二章第四十六到四十八,定義瑜伽體式:

瑜伽體式應當舒適且穩定。

籍由減少用勁,並冥想於無限,得以掌控體式。

掌控體式後,[習練者]不會被二元性所干擾了。

這個二元性,也就是成敗、得失、利衰、毀譽、譏稱、苦樂……

瑜伽體式分兩大類,一類是文化體式,我們常見的頭倒立、肩倒立、魚式等等,還有一類就是冥想體式,蓮花坐、至善坐、吉祥坐、簡易坐,《瑜伽經》中的體式(Asana)指的便是這類。

早期去寺廟打坐,要是無法雙盤或者盤腿冥想的時候出現「腿麻腰痛」,通俗地就稱這是「業障」,想必展開來解釋就是:過去所做的,造成了今日修行的障礙。由此可尋,若做不了某個體式或不敢做某個體式,如頭倒立、肩倒立等等,那也是「業障」了。這些所謂的「業障」又潛移默化地變成了對自己新一輪的「評判」。Paul在這個DVD視頻中,就在破人們在瑜伽體式習練中的這些觀念和評判,做不到某個體式或者所謂的不到位,那我就「很糟?差勁?」

為此,他也給出了瑜伽體式習練和教授的「曼陀羅」:

我們不是用身體去進入一個體式,

而是我們用體式去進入自己的身體。

就如同靈性圈常聽到:

我們不是追求靈性的人類,

我們是體驗人生的靈魂。

如果你正在感受,

那你就正在練習。

其實,瑜伽體式習練的本身意義在於,調取生命中很多的信號,也就是業力,覺知到了,才有機會去勘破,去化解,去平衡和度越,明白個中的自然法則、陰陽平衡及因緣法則,破除無明,放下我執、放下評判、預設與執著。

二個人外在看上去是一樣的,

但內在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最後,

神吶!

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

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一切;

並賜我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

既要「努力」,又要「不執著」,這的確需要偌大的智慧去平衡。瑜伽的終極目標也在於三摩地(Samādhi),「sama」有「平衡」之意,「ādhi」有「在……之上」之意,即一切之上保持平衡。

隨著教學的深入,其實在教學中「觀」的能力會不斷增進,不僅是觀自己的心意波動,也能「觀」到學員們念頭的流動、心緒的波動,整個能量場是融合滲透的。在這個時候,輔以哲學和引導,可以更加地寬慰彼此的心,轉變彼此內在程序,消解生命中的業力。於教學中,彼此成長。

# 附錄 #

《瑜伽解剖學》的DVD視頻中,Paul詳細展示了八大關節處——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頸椎、腰椎、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肌肉緊張(Tension)和骨頭間的擠壓(Compression)情況。

前臂內旋

肱骨伸展

頸椎的屈與伸

腰椎的後彎

骨盆的運動

踝關節的運動

身體不同比例,也會呈現不同的體式狀態

以上影響資料均來自於《Yoga For Anatomy DV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宗道和合瑜伽 的精彩文章:

TAG:宗道和合瑜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