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本被國家圖書館推薦的書,到底講了些什麼?

這本被國家圖書館推薦的書,到底講了些什麼?

周一的「世界讀書日」,由國家圖書館主辦的第十三屆文津圖書獎揭曉。本屆文津獎評選出了9種獲獎圖書,51種推薦圖書,《創造自然》入選科普類推薦圖書。

不僅僅是文津獎,《創造自然》在國外甫一出版就拿下了《紐約時報》2015年十大好書,2016年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在國內獲得《環球科學》雜誌最美科學閱讀獎。

那麼,

備受好評的《創造自然》到底講了什麼?

一言以蔽之——

它講述了我們對自然的認知

是如何被塑造和改變的。

我們生活在過去的影響當中,哥白尼指明了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牛頓闡釋了自然定律,傑斐遜闡釋了關於自由的理念,達爾文證明一切物種源於共同的祖先。這些思想界定了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洪堡則給予我們關於自然的觀念。

我們身處這個世界,無時無刻不與自然發生聯繫。陽光,大地,水,植物,動物,微生物,自然不僅僅是人類的自然,更是所有生物的自然。我們看待自然的視角高度和視野廣度決定了我們能不能更好地適應這個自然。

很不幸,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實在太晚。

工業革命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當時的歐洲,各行各業都沉浸在改變世界的雄心壯志之中,人們從對自然的敬畏中解脫出來之後,接著陷入了天平的另一端——對自然的肆意妄為。

人類創造了比過去精良得多的機械,於是就認為自然事實上也就是被組裝的機器,所以,自然界的問題都是機械的,自然出了問題,我們人類再組裝她就好了。

好在有亞歷山大·洪堡,這樣一位敢於探索自然,認識世界的博物學家。他離開歐洲,在南美洲探索了整整五年,在南美的五年,他不僅僅見證和經歷了自然的野性與壯美,他更見證了和認識了自然的聯繫和更深層的運轉邏輯。他意識到,自然並不是一台機器,自然是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整體,人類對自然的肆意妄為一定會反噬自身。

僅僅認識到還遠遠不夠,南美探險歸來已經成為「大咖」的洪堡還不忘科普,可以說他就是最早的「科普大V」。

亞歷山大·馮·洪堡

洪堡用柔和的語調帶領聽眾穿行在天空與海洋之中,跨越整個地球,登上最高的山峰,然後聚精會神地考察一塊岩石上星星點點的苔蘚。他談論詩歌、天文學,也介紹地理學和風景畫,還著重講解氣象學、地球的歷史、火山和植被的分布。他從化石談到北極光,從磁力談到動植物世界以及人類的遷徙。這些講座像萬花筒一般,描繪了貫穿整個宇宙的關聯性。卡洛琳娜·馮·洪堡描述道,所有這些加在一起便構成了亞歷山大「那幅偉大的自然之圖」。

所有人都聽得如痴如醉。新聞報紙評論道,洪堡演講和思考的「新方法」將看似不相干的學科和事實聯繫在一起,讓聽眾感到新奇。一家社評稱:「聽眾們像被不可抗拒的力量拴在了那裡。」這些講座包含的內容,可以稱得上是洪堡過去30年工作的集大成之作了。一位學者告訴自己的妻子:「我從沒有聽過任何人能在一個半小時之內表達出這麼多的新想法。」無論是多麼複雜的自然之網,洪堡都能解釋得極其清晰。

這不是洪堡的獨角戲,這是時代的群戲

牛頓認為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達爾文腳下的巨人正是洪堡。

1831年,22歲的達爾文登上小獵犬號,開啟自己名傳後世的環球之旅,在船艙里,陪伴他的正是洪堡的《旅行故事》,達爾文反覆閱讀旅行筆記,是旅行筆記激勵著達爾文開啟自己的環球之旅。

8年後的1839年,達爾文出版了自己的《乘小獵犬號環球航行》,他第一時間將新書寄給洪堡。在寄書時他十分緊張,他坦誠告知自己的偶像,自己曾摘抄《旅行故事》中的長篇段落,以便能夠時刻印記在我的頭腦之中。

達爾文的緊張顯然是過度了。洪堡收到書之後回復了一篇長信,稱讚這是一部傑出而令人欽佩的著作,70歲的洪堡在30歲的達爾文身上看到了與自己相似的靈魂,科學的火炬已經傳遞到後輩手中。

1859年,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洪堡的生命之網在這裡進化為生命之樹,而也是在這一年,洪堡離開了這個世界。

1881年,達爾文已經72歲,他再次翻開《旅行故事》第三卷,1882年4月19日,讀完《旅行故事》第三卷16天後,達爾文溘然長逝。

達爾文不是唯一一個受益於洪堡的人。洪堡將對自然的嶄新理解,融入對彼時政治局勢的悉心體察,既為托馬斯·傑斐遜帶去詳盡的考察資料,還影響了西蒙·玻利瓦爾的拉丁美洲革命。洪堡對世界的廣博認識不但招致了拿破崙的嫉妒,更深度影響了歌德、柯勒律治、達爾文、梭羅、海克爾等詩人與科學家。洪堡是新科學的蒲公英,播撒了新科學的種子,而在這本書中,被洪堡影響的人們悉數登場,共同展示了十九世紀的人物群像

洪堡這麼厲害,為什麼知名度卻不夠高?

作為德國人,洪堡在英國和美國的聲譽要面對兩次世界大戰引起的「反德情緒」。在當時,貝多芬和巴赫的作品被禁演,1869年曾經慶祝過洪堡百年誕辰的克利夫蘭,在1917年德國參戰以後將德文圖書付之一炬。兩次世界大戰投下了濃重的陰影,英國和美國都不再歡迎對一位德國學者的紀念。

另一方面,洪堡身處科學專業化的前夕,在身後科學各分野日益固化,壁壘森嚴,他的整體式科學觀漸漸不受重視,可以說他是最後的通才。20世紀已經沒有他伸展身手的餘地,更何況他並沒有什麼嶄新的發現。他的成就則是科學的組織化與大眾化普及,西方世界的每一本教材和圖冊都深受洪堡的影響,他的觀念已經融入我們的身邊,但他自身卻消失了。

本書作者武爾夫在洪堡居住過的木屋前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武爾夫發現洪堡的努力,她訪問加利福尼亞、柏林、劍橋的檔案,翻閱數千封傳記,攀登欽博拉索峰,她甚至發現了200年前洪堡曾經居住過的木屋,可以說洪堡發現自然,武爾夫發現了洪堡。

譯者美國哈佛大學博士邊和老師認為:如果洪堡兄弟復生人間,他們一定會對今天的中國極其感興趣,並鼓勵中國的年輕一代去繼續追尋崇高和美的事物——從身邊的草木到遙遠的宇宙。另外,也許他更會鼓勵中國的科學工作者將研究成果及其意義去與公眾作更多的交流,讓下一代通過教育獲得更加廣闊的視野。因為哪怕在人工智慧如此發達的今天,人類的想像力與同情心仍然是接近真理、成就善業的動力源泉。

新書預告

藉助《創造自然》我們跟隨洪堡認識這個世界。在今年,我們還將與著名遺傳學家、人類演化學家斯萬特·帕博教授重走人類的演化歷史,通過《尼安德特人》重新書寫我們起源的自然志。

英文版《尼安德特人》

斯萬特·帕博是古DNA領域的開創者與先行者,透過他的視角生動還原了這些年的重大研究突破,流露了一位科學求索者真誠且豐富的失落、彷徨與克服一個又一個難關的堅毅。通過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我們重新認識原始人類的演化歷程。

後浪,滿足你對大自然的更多好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後浪 的精彩文章:

梵高的第165個生日,來「全球首座線上梵高藝術館」為他慶生
B站上市了,彈幕也寫成了書

TAG:後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