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悅石 恩師王鑄九

吳悅石 恩師王鑄九

王鑄九(1900-1966),原名鼎,號兩石,字嶦農,著名花鳥畫家。他的作品常以農家作物為題材,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王鑄九作品繼承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齊白石等寫意派大師的優良傳統,受吳昌碩、齊白石影響尤深。融書法、篆刻之筆法、刀味入畫,筆墨縱放,筆力雄健,剛柔相濟,骨氣奪人,給人以綿里藏針的感覺。

王鑄九(中)與李苦禪(右)、婁師白(左)

王鑄九先生河南南陽人,六十年代曾用一方閑章,「家在南陽古定陵」。先生早年曾用詹農、詹山老農為號。齊白石早年畫集中有一幅一九三三年所畫的人物,上款為「詹農仁弟雅囑」,即白石老人畫贈先生的人物精品。五十年代以後,先生便不用此號。

先生早年曾從吳昌碩先生學畫。一九二六年北上拜白石老人為師。故先生自號兩石,六十歲以後稱兩石翁。民國時曾做過縣長,中等身材,面龐清瘦,眼雖細小,精光內在,左眼上有小疤,親切幽默,誠懇謙和,處事坦然,常常閉目含笑。六十歲以後蓄鬚,以後習慣性常以左手拈鬚自樂。

五十年代中,白石老人和先生同住一條衚衕,相隔幾個門口,白石老人喜歡吃炸糕,先生每天早上都手托兩塊炸糕給老人送去。據先生講,老人有時因沒有炸糕,生氣不吃早點,所以先生以後不敢一天有誤。

五十年代後期先生在北京市美術公司工作,在前門外廊房頭條的一間工作室上班,那時郭風惠、李方白等先生都在一起,上班就是作畫,這一段時間先生之畫風尚有吳齊之痕迹。書法也是從李北海、缶翁、白石老人中出來。

先生六十以後調入北京中國畫院(北京畫院前身),此時先生書法以章草入行楷,書風大變,畫亦大變,個人風格頓現,沉雄勁健,酣暢淋漓,大氣磅礴,真氣瀰漫,魚龍變幻,氣象萬千。那時候政治氣候是建國以來最寬鬆的幾年,先生的精神也非常好。畫壇十分熱鬧,李苦禪、郭味渠、吳鏡汀先生都有令人振奮的變化,幾位大家已呼之欲出。

先生住沙井衚衕一大雜院內三間東廂房,一間師母帶二位小女兒同住,兩間通開是先生客廳畫室兼卧室,一床一案一坐,靠牆兩椅一幾,有一立櫃存放書畫,真是許地山詩中所說「不足迴旋睡有餘」,我從先生學畫,常常服侍筆硯,當時從學者約二十餘人,先生每周日下午便按慣例,看學生作品,點評講解,改畫示範,毫無倦容。先生作畫要洗硯、研墨,顏色用前要細研,通常都是先生要我用手指研,作完畫筆硯要洗滌乾淨。那時生活比較困難,先生練畫都用元書紙,好一點用夾江紙,用不起宣紙。那時畫家的作品可以在榮寶齋和王府井的和平畫店寄售,當時和平畫店是許麟廬先生主持。先生作品也在榮寶齋和和平畫店寄售,每月先生囑我去這兩處取回未賣的畫,再送去新畫好的畫,那時叫我去榮寶齋找蘭經理,到和平畫店找許先生,我還小,只知道人家待我都很好,至今未敢忘懷。

先生生活十分儉樸,用飯時,師母同孩子在小屋吃大鍋飯,師母會用心給先生炒兩三個小菜,雖然只有五寸的小碟子,依然炒的很有水平,外面再打上一兩酒,先生便會怡然自得,滿面含笑,有時天晚了,先生會叫我陪他一同晚飯,那時我雖然還在年少,看到那三碟小菜,還是不忍下箸,不過喝酒還是先生教會的。先生的恬淡自適,寵辱不驚的個性給我影響至深。

一九六六年八月十八日以後,「文革」風暴席捲全國,先生也遭受了平生沒有遇到的大劫,人格上及精神上被徹底打翻在地,非人的凌辱令人髮指,先生性情狷介耿直,不忍再面對一切,乃換上新衣新褲新鞋新襪,在畫室中如明思宗一法,棄世歸天。

先生是我恩師,但我卻怕陷入回憶。文治兄要我在《新美域》上介紹先生的作品,囑我寫一篇關於先生的文章,這卻是一件容易的難事。先生六十年代以後作品在「文革」中毀滅貽盡,現在流傳的大都是北京市美術公司保留的一九五九年以前的作品,繪畫成就知者甚少,更無人著文論及藝術與生平。文治兄能於冷癖處著手,不避風險,不追時麾,先後己介紹郭風惠、關松房學識與書畫俱佳的一代耆宿,令人非常感動,高情厚意我應當拱手才是。

斯人已逝,藝術千秋。在20世紀的中國畫壇上,王鑄九先生是當之無愧的一代大家,其藝術遺存和藝術經驗是值得深入鉤沉和研究的。

【王鑄九國畫作品欣賞】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別被唐楷帶偏了!
你的名字叫潮流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