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聽陳興華聊聊福鼎白茶的時光

聽陳興華聊聊福鼎白茶的時光

出差或旅行,行囊里總要放一包白茶,已成為許多福鼎人一個自然而然的習慣。歇下來,先燒一壺水,泡一杯茶,坐下來慢慢品飲,一路的風塵和旅途的疲勞被洗滌殆盡。於是靜下心來,從容地思考與此行有關或無關的事情。

辛勞是生活的常態。對於福鼎人來說,讓身心重新獲得輕鬆朗潤,第一選擇就是飲茶。有過鄉下生活的朋友一定會有這樣的印象:農人們從田間地頭回來,一放下農具,便奔向廚間,提起灶角的那個大茶壺,倒一大碗茶水,仰脖咕嚕咕嚕地喝個碗底朝天,再豪放地呼出一大口氣。那酣暢淋漓的神態,讓人相信,不單是為了解渴,真正的享受,是半天一天持續耕作的辛苦在那一喝一呼之間煙消雲散。勞動、生活,因為有了這一碗茶水,便有了一張一弛的節奏。

過去,鄉村農家的茶,以這種大壺茶為主。農人樸實節儉,那些品質優良的芯葉,送去茶市賣錢,由茶廠加工成精雅高貴的銀針、牡丹,剩下邊角的粗葉和茶梗,卻捨不得丟棄,攤放在一個圓形的竹簸箕里晾曬,脫了水分,便貯存起來,以便自家沖泡飲用。即使這粗製的大葉茶,也具有不凡的品質。大碗的茶水,清冽的口感,解渴解乏之餘,是全身通泰的愜意。

更講究的飲茶方式是品,解渴的意義已經淡化到無,而在意的是享受品飲過程中的那份恬淡、悠閑和品味過程中思緒飄逸的愉悅。至少在明清時代,福鼎境內就有不少茶樓茶莊。乃至人口眾多的村莊,也有不少經營茶葉的商店,又專辟出一間兩間雅室,以茶為媒,與良朋好友、生意夥伴敘情誼、說風雅、談生意。

茶室,一定經過精心布置,雅緻而清朗,散發著淡淡的茶香,使人一入其間,便覺心明澄靜;茶具,一定精美而古典,陶制的、青瓷的,抑或竹製木製的,都有一種特別的力量,彷彿可以讓時光停佇下來;茶葉,一定是精良上等的,或銀針,或牡丹,或壽眉貢眉,它們在純凈的熱水中浸潤、張開、輕揚。多麼寧馨而美好的過程!生活的種種不快,人際間的種種紛擾,都已經被拋到九霄雲外去了。而朋友間的那份情誼似乎愈加雋永,生意場間的計較卻已無足輕重,得到的,是可滋潤身心卻又說不清道不明的綿長韻味,如詩,或如曲,淺唱低吟,在心間遊走。

美好的傳統傳承至今,生活的富足讓人們擁有了品茶的條件,而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又讓人們擁有了品茶的情愫。

福鼎人說到白茶,驕傲溢於言表。是的,白茶與福鼎,在千年的相戀中早已水乳交融。在福鼎以及閩浙邊界一帶,太姥娘娘種茶制茶、以茶為葯治病救人的美麗傳說綿遠流傳。或以為,太姥娘娘是閩越地區的始祖,可以上溯到遠古的母系社會時代。又傳說,太姥娘娘是帝堯的母親,因留戀太姥山的秀美風景,結廬山中修鍊成仙。傳說或許只是暗示了時間的久遠,而唐代太姥山區即開始栽種、生產茶葉則是確然的事。之後,福鼎產茶的記載便不絕於史,至於明清,更是達到鼎盛,儼然一大產茶名邑,而以福鼎白茶中的珍品白毫銀針、白牡丹等為代表的名優茶,不但聞名中華大地,更漂洋過海翻山越嶺,分別從南從北沿「一帶一路」走向亞非、歐美。

正是千年的相依相偎,福鼎人對於白茶的理解,遠遠超越了作物的概念和特產的概念。白茶,在福鼎人的生活中,無疑早已升華為一個文化符號,甚至被賦予了一種集體性的精神寄託。當白茶的源起被上升為神話,它便已經成為一方水土一方人心目中的聖物,而它從不讓自己端坐在神壇之上,也不為自己敷上層層神秘的面紗,而是融入並滋潤著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品味生活感悟、提升生活品質的一道「天橋」。

而當你品飲著湯水純凈杏黃的一杯白茶,心靈澄凈而通透,有如剛剛品讀過一首意味深長的詩,綿遠的詩意還在胸間縈繞。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牡丹 的精彩文章:

福鼎白茶:早春白茶與其他季節白茶有什麼不同?
想要白茶擁有葯香?大嶂雲海福鼎白茶解答

TAG:白牡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