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每一段旅途都是追尋

每一段旅途都是追尋

01

和朋友們聊天的時候會回想自己這些年的職業選擇,我總說不想一輩子做這個工作,但是改變軌道卻是非常艱難的事,回頭看好像別無選擇,往前望也不知道路在何方。我和朋友們一樣迷茫。

我至今都記得閨蜜的媽媽曾經跟我說的話,她在我說「如果她(指閨蜜)在我大學畢業的時候還在省城工作,我可能直接就去投奔她了」時搖搖頭說,不會的,你還會回家考公務員的,你的性格決定了你不會做那樣的選擇。

這些年每當我要抱怨生活的時候都會想,無論如何這都是我的選擇,肯定有當初的理由,不管那個理由現在看來充不充分。當年的我只能看到那一步,也有當時的衡量和期望,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考量當時的情況,何況現在的我是由過去積累而來的。

雖然到今天成長了很多,但是展望未來的時候我還是會害怕。怕實現不了心中的理想,更怕自己做不了很多想做的事,這是由最近反思自己的性格得來的憂慮。

我幻想著站在聚光燈下的樣子,但是現實中的自己很怕身邊人把眼光聚焦在我身上;我夢想著把公號做得很好很大,但是擔心將來為了利益而不能自由自在的表達自我;我希望很多人看我的文章喜歡我的文字,但是一想到需要通過營銷來擴大知名度,就感覺像在眾人面前脫衣服一樣緊張無措尷尬……

我想了想,自己真的不是很開朗的人、不是很虛榮的人、不是嚮往燈光鮮花掌聲的人,我只是渴望得到認可而已,也只想踏踏實實做自己然後傳遞一些生活感悟。

我希望自己只是安靜地做一些事,真正能夠有收穫有成長;我希望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的底蘊更深厚內心更明朗;我希望做一個在路邊鼓掌的人,偶爾上台拿一個通過實力得到的小獎盃。

我沒有什麼太大的野心,但是好像,上面每一條都是很大的野心。有時候也很矛盾,生活需要人們拚命地去爭取站到最高處,而我卻站在人群外觀望著那個頂點,一邊羨慕一邊安慰自己路還很長還有機會。

不去做,機會在哪裡?我問自己。而做,我要怎麼做才對才舒服?

02

看水谷啟二編寫的森田正馬博士的《自覺和領悟之路——奉獻給因患神經症而煩惱的人們》的前言時,水谷先生寫了這樣一段話:

「過去以為由於自身的缺點,是造成劣等感的原因,而現在明白了這缺點也即自己的特長。缺點和特長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沒有缺點也就喪失了個性,缺乏了人情味。我作為一個人,儘管神經質、笨拙、遲鈍,這些依然如故,但這些的反面,表現為內省力、誠實、對工作執著的優點卻一直都在。」

看這段話的時候我想起來曾經問過弟弟的一個問題,那時候我處在極度的自我懷疑和極強的自我改變期望中,對他說你來說說我最大的缺點是什麼我來改。

他想了想然後說,你最大的缺點就是你最大的優點,你最大的缺點是太單純,而這恰恰是你最大的優點。

那一年我21歲,他還沒過19歲的生日。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感嘆他的眼光和深度,而我卻毫不自知。

這些年我真的改變了什麼嗎?並沒有。

我沒有從單純變得厚黑,只是更沉默地會保護自己而已;沒有從充滿希望變得毫無追求,只是更踏實地適應生活而已;沒有從沉默變得聒噪,從誠懇變得虛偽。

我還是我,優點缺點還是那些,只是從踏入社會的那一刻,優缺點的分割線再沒有那麼明顯。

反應慢不再是學習成績跟不上,而是做事踏實認真;性格溫順也不再是屈居人下,而是平和好相處;敏感也不再是想得多太柔弱,而是會反思和內省。

原來這個世界的評價標準從來就不止一條,反而是從小成長的環境給了我定義自我的影響。我以為自己是這樣,其實未必是;我以為自己應該變成那樣,其實不一定;我覺得自己不好,其實並不是。

我只是還沒有成熟到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學會接受真實的情況然後揚長避短。

03

托馬斯·福斯特在《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的第一篇寫如何閱讀追尋小說,他說:

「從結構的角度考慮,一場追尋包括五個因素:1)一位追尋者、2)目的地、3)聲稱去那目的地的原因、4)路上遇到的挑戰和考驗、5)去目的地的真正原因。」

看這一篇的時候我想,難怪說藝術來源於生活,所謂的追尋小說不就是我們的每一段生活。或長或短都是一段旅程,知不知道都是為了追尋一個結果。

我(追尋者)曾經計劃著好好學會計(目的地),為了即使有一天要辭職團聚也能有找得到工作的本事(聲稱的目的),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要克服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困難、挑戰,但是到了最後才發現我並不適合做會計,自己對它也不感興趣,經歷了那些僅僅是我嘗試找到自己特長和樂趣的過程(真正原因)。

托馬斯·福斯特在書中寫:「他們去是為了聲稱的任務,而且誤以為那是真正的使命。」

不管這任務是別人賦予的,還是自己選擇的,每個人在每個決定後都會覺得這是生活的真實面目。時間在往前走,不停的發生各種事,再接著做各種決定。

最後可能會發現,現在離最初的目標很遠,走到哪兒了,自己也暈了。

也許有的人會停下來思考,有的人懶得思考只徑直往前走。無論哪一種,都像作者接下來說的這樣。

「他們對唯一重要的問題還不夠了解,而這個問題就是他們自身。追尋的真正原因總是認識自我。」

認識自我不是必須得到哲學的心理學的高級成就,它很簡單,有時候僅僅是知道了自己不愛交際喜歡獨處,有時候是明白了愛情的根本不是期望他人而是提升自身,有時候是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愛,有時候是一個閃光明白了一個道理。

總之,成長就是追尋的目的,更了解自己,更愛自己,更舒服自在。

每個人都像是月亮,總有一面我們看不到。

以前我總覺得只有轉到另一面才有美麗的風景,後來才發現會欣賞這一面的美,已經是了不起的能力。

左岸記:從我十幾年做小編的經驗來看,如果想在短期內讓自己的文字做到「爆款」,那麼非熱點新奇不能達也,非洞見被大神推薦不能明也,非內力深厚不能久也。立夏同學不用擔心,能有多大的能力讓自己的公號做大就儘管發揮,網路有個神奇的功能就是,她好像讓人無所不知,卻總能很好地保護好你的一切,網路會讓人更神秘,就算幾十萬人在看你的文章,你也根本不必考慮怎麼表達自己,因為你無法滿足每個人的需要,也不必去迎合別人,而只需要說自己想說,盡情地書寫自己的觀點。當你的文字有某種特定能量時,人們就自然而然地被吸引,而你也會在這樣的能量場里不斷地創造出更大的效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岸讀書 的精彩文章:

高曉松治癒馮唐
別扯犢子了,正是你的不教育廢了你的孩子

TAG:左岸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