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狐疑」一詞來自哪裡?

「狐疑」一詞來自哪裡?

談及狐狸,首先想到的詞總是「狡猾」——這種自帶三分魅氣的動物以「多疑」著稱,由此有了「狐疑」一詞。狐性多疑的說法來自於「聽冰渡河」這個典故: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狐狸在河面結冰時渡河,會先俯身細聽冰下的水流聲,以確定冰面的厚度是否安全。而狐狸開啟成仙之路,與《山海經》中的一段記載有關:在青丘國,有一種天賦異稟的「九尾狐」,這一神獸在後來成為了西王母的侍從。

與其他憑藉蠻力獲得地位的動物不同,狡猾多智的狐狸向來「以智服人」。從西漢到魏晉,道教的興盛不僅加速了狐狸成仙的步伐,甚至讓它們識字習文,成為風度翩翩的「書生狐」。《搜神記》中就有一則以西晉名臣張華為原型的精彩故事:一隻斑狐化作書生拜訪張華,張華對其過人的才智產生懷疑,取了千年華表木來燃燒,最終照出書生的原形並且降服狐妖。這個故事中的狐妖以「總角風流」的書生形象示人,談吐風雅,其形態、舉止、思維方式全然是以文人為模板複製的。而學識最廣、道行最深的書生狐被稱為「胡博士」,「胡博士」在深山裡開館收徒,教化眾生,算得上是「桃李遍青山」了。

唐初有諺云:「無狐魅,不成村。」唐朝初期,狐仙信仰早已遍布村鎮,尤其是狐狸行蹤最為活躍的華北地區。以北京城為例,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周邊地區仍有狐仙信仰的痕迹,且為「四大門」(狐狸、黃鼠狼、刺蝟、長蟲)信仰體系的核心。根據李慰祖的研究,北京地區的「四大門」又被稱為「財神爺」,主要庇護農民的經濟生產及家庭事務,而「狐門」在「四大門」中地位最高——鄉民認為狐仙走路安然穩步,從不迴避行人,施施然有仙人之相。在清代部分地區的狐仙畫像中,狐仙完全是成年男子的模樣,被眾多侍從簇擁著,儼然是儀錶堂堂的「胡太爺」。

從魏晉時期的「胡博士」,到明清時期的「胡太爺」,狐仙似乎總是以文人官僚的形象出現,而不像人們慣常以為的美貌女子。清代是志怪筆記發展的又一高峰,文人以交流記錄狐鬼怪談為樂,而狐仙絕對是這些傳說的第一主角。清代志怪筆記的扛鼎之作《聊齋志異》和《閱微草堂筆記》都記述了大量狐事,蒲松齡以才情之筆書寫了狐仙與人的情義糾葛,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則將狐仙的智慧與德性描繪得趣味盎然。在這些奇幻的故事裡,狐仙世界也是百態叢生,有以美色惑人者,有以才學服人者。此外狐狸要修鍊成仙,不外乎走正邪兩條路:要麼如書生苦熬科考,踏實修鍊直至平步青雲;要麼投機取巧,吸取精氣速得道行。不論哪條路,似乎也是大部分文人官僚的人生寫照。

值得注意的是,士人在暢談狐事之餘,還發展出一種專屬的狐仙信仰分支——守印大仙。「守印大仙」指的是保守官印的狐仙,設於官府內,以保佑當地官員仕途通達。拜祭狐仙的處所被稱為「大仙樓」,一般設有狐仙的牌位或畫像。在現存的明清府衙遺迹中,有數處府衙縣署有可考的大仙樓遺迹,如山西平遙縣署、吉林賓州府衙、台灣縣署等。以保存最為完整的山西平遙縣衙為例,縣衙內部所祭祀的神明有土地神、馬王及狐仙等,土地祠在縣衙東南端,與戲台合成院落,大仙樓位於縣衙最深處、內宅之後,具有很強的私密性。該樓底層為餐廳,二層面闊三間,供奉著狐仙的牌位。當地傳說記載狐仙曾幫助平遙縣尹找回丟失的官印,此後清代的歷任平遙知縣為求得仕途平安,在每月初一、十五日都會親自登樓焚香祭拜。閩南地區也流傳著類似的祭拜傳統。由此可見,「守印大仙」是一種輻射範圍極廣的官僚信仰。除官印外,清代錢泳所著筆記《履園叢話》中還有狐仙守護藩庫的記載,足見狐仙與官僚系統的密切關係。

論及狐狸,人們通常以貌取「狐」,只因那張下巴尖尖、眉眼彎彎的臉,就給狐狸扣上妖媚惑人的罪名。但其實那些勤勉好學、人情練達、最終成為士人保護神的狐仙,才更值得人們的關注。(據《北京晚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北方網 的精彩文章:

謝娜粉絲數破億成為亞洲第一人
給交叉學科多一些支撐

TAG:正北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