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大膽用賢施琅

康熙大膽用賢施琅

公元1688年,清朝皇帝康熙風聞福建水師提督、靖海侯施琅「恃功驕傲,說他沒有徵得朝廷的同意,把康熙表彰他的手諭刻成石碑,在駐所內建立一座「碑亭」,官員們對此噴有煩言。因為任用施琅原是康熙自己的主張,所以康熙發出手逾,召他來京述職面談。

康熙重用施琅,已是七年前的往事。那是1681年的冬天,康熙在書房批閱一件福建總督門來的密件密件敘說台灣島上明朝「延平郡王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病故,次子鄭克塽繼位,文武官員派系鬥爭十分激烈希望朝廷出兵統一台灣。康熙看了大喜,只是這一任務艱巨,該由誰去承擔呢?他想讓福建總督、巡撫去可他們只習慣於陸戰;讓剛上任不久的福建水師提督去,可是這位提督又屢次陳言「不可取。

正在猶豫不決的時侯,太監來報內閣大學士李光地求見。康熙一想,李光地本籍福建,熟悉鄉情,也許有獨到見解。於是就讓李光地進見。原來李光地也接到類似情報,也為統一台灣問題來求見康熙的。當下君臣見面,談得十分投機。康熙接著問:「誰能擔此重任?」李光地胸有成竹地回答說:「內大臣施琅。」康熙聽了一呆。他想起十三年前曾和施琅有一面之交哩!

施琅亦是福建人,出身行伍,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原是明朝總兵鄭芝龍部下,後隨鄭成功抗清,升至左前鋒。後因細故和鄭成功不和,遂降順清朝。不久,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了台灣,以台灣為基地對抗清朝;施琅也被清朝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保衛沿海安全。半年後,鄭成功去世。兒子鄭經繼位後,內部發生了嚴重分裂。消息傳到福建,施琅及時上書康熙建議出兵統一台灣。那時,康照才十四歲,雖然還沒有親政,倒已做了六年皇帝。他非常贊成施琅的建議,特地將施琅召到北京,面詢方略。誰知康熙把統一台灣的問題提交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時,卻被否定了。因為大臣們不信任施琅。不久,朝廷又裁撤福建水師建制施琅就被調到北京,當了一個有職無權的散官一內大臣。統一台灣的問題也被擱置,一擱就是十三年。如今,康熙早已親政,不久以前還成功地平定了南方三個藩王持續八年之久的版亂,全國統一,民生安定。現在議定建又來密件,他認為時機已到,聽了李光地的推薦,立即特命施復任福建水師提督,負責統一台灣事宜。

年過花甲的施來到福建復任。由於他的治軍嚴整,又在康熙的直接支持下,得到福建總、巡撫的密切配合,僅用兩年多時間,就訓練完成二萬多水師精兵和修造起三百多隻戰船。消息傳到台灣,鄭克填很是吃驚。因為施琅降順清朝時,他的祖父鄭成功曾殺了施琅的父親,兄弟和子侄。他生怕施琅藉機報復,以至坐立不安。但在主戰派的持下,他仍派出主將劉國軒率兵二萬、戰船三百,馳往澎湖列島布陣防守。

1683年夏至過後,台灣海峽南風浩蕩,白天風急浪涌,入夜風平浪靜。這種氣候漁民照例不敢遠出捕魚,以防陣風的突然表擊。可是施琅卻偏偏要利用這種天氣出其不意地奔表澎。當時,在福建的朝廷官員都十分擔心,勸施琅不要冒險。恰巧李光地也在福建,為此找了施琅去談話。可是施琅立意堅決,還提出七天登上澎湖的保證。夏曆六月十六日,施琅終於豐領二萬水師健兒誓師出海,直指澎湖。那邊劉國軒也布好戰陣在以逸待勞,一當施琅的戰船迫近,便一聲號令,弩箭、矢石、火炮交相進發,頓時海峽上空硝煙瀰漫,炮聲隆隆。開戰之初,施軍傷亡較大,前鋒朱天貴中彈陣亡,施琅的眼睛亦被矢石擊中,血流如注。但施琅沒有倒下,他捂住傷口,依舊高聲命令:「急速前進後退者斬。」三軍將士看到老將捨生忘死,身先士卒,更是人人振奮,個個爭先,很快突入敵陣,奪得澎湖前沿陣地虎井、桶盤等島,站穩了腳跟。這天夜裡,海峽東南方突然風起雲通,劉國軒以為颶風即將來臨,在陣地上仰天大笑:「施軍必將葬身大海!」不料天剛微明,施軍的戰船已分三路迫近澎湖,劉國軒措手不及。施琅大軍蜂擁登陸,劉國軒丟下殘兵敗將,駕著小舟逃回台灣去了。這天是六月二十二日,離施琅誓師之日恰巧是第七天,實現了他的保證。

施琅奪得澎湖,俘虜了大批鄭軍,不但一個不殺還把從福建帶來的金銀、綢緞、食物,分贈給每一個戰俘,自願回台灣的,派船送回。這對鄭克和台灣軍民留下了一個良好的印象。不久,鄭克塽和文武官員商議定當,決定派遣使者到澎湖求和。施琅接受了降錶停止進軍,當即上書康熙代鄭克說情,請求准予招撫,連同降表一起,派專使馳送康熙裁決。康熙立即回:「同意招撫,給予優待。」八月十三日,天氣晴和,海峽風平浪靜,湖水特高,施琅親率戰艦,進入台灣鹿耳門港。這時,有個部將悄悄對施說:「將軍和鄭氏有三世』之仇,今天終於找到報復的機會。」施琅苦苦一笑說:「孤島新附,一有殺戮,恐不得人心。我所以屢次要求朝廷統一台灣,是以國事為重,並非為了個人恩仇呀!」戰船很快靠岸,岸上,鄭克填早已率領文武官員列隊迎接。施琅上岸走到鄭克填身旁,宣讀了康熙的意旨,鄭克壩戰戰兢兢地將南明小朝廷頒發的「明延平郡王金印捧交給施琅,表示了歸順朝廷的決心。施琅接過金印,又和鄭克塽及文武官員握手寒喧,以示朝廷的寬大和信守。接著,施琅又瞻仰了「成功同」,盛讚鄭成功對台灣的貢獻,並稱鄭成功為「開台烈祖」。

夏曆八月十五日中秋日,施琅統一台灣的捷報送到朝廷,康熙實在太興奮,他想了十三年的統一台灣大業終於實現了。當晚,就在宮廷內設宴招待群臣,同慶台灣得到統一,海峽兩岸人民得到團圓。不久,鄭克和他的主要文武官員都到了北京,康表彰了他們的深明大,封鄭克為公爵,馮錫范、劉國軒為伯爵,其他隨行人員也都得到封賞。施琅立了大功,被封靖海侯,繼續任職福建水師提督。

且說施琅在任日久,看到統一台灣後的海峽兩岸人民往來不絕,漁農工商各業迅速發展,一片欣欣向榮景象,確實也由此產生了一些居功自滿情緒,私建「御碑亭」就是其中一例。因為這亭里的碑石上刻的是當今皇上的御書,按朝廷規矩,不論任何官員,路見御碑,騎馬的要下馬,坐轎的要下轎,必須步行,才得通過,不能怕麻煩,否則就是對皇上的「大不敬」!所以施琅難免要遭到朝廷和地方官員的非議。雖然事後他知錯拆除,可內心著實有些惶恐不安。他在策馬北上途中,想到自己年邁古稀,體力衰退,何不趁此提出辭呈,解甲歸田,終老故園呢?施琅終於心情平和地進了北京城。

一天早朝後,康熙在宮中接見了施琅。出乎施琅意外,康熙非但沒有訓斥,相反熱情地接待他,賞了他許多東西,還向他了解海峽兩岸百姓的生產生活情況,講述自己二十多年來對他的倚重和深信不疑。康還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這幾年來確實有人對你閑言冷語,不很放心,就我來說,當年天下紛亂,尚且對你信而不疑,如今天下太平,豈能疑而不信?我對你的唯一要求,就是希望你仍回任所,今後更要謹慎行事!」施琅聽了,雖然感激不盡,還是以自己年暮力衰為由,向康熙提出解甲歸田的願望。可是康照怎麼也不答應,還說:「將尚智不尚力,我需要你的是智,哪裡是手足之力呢?」施琅見康不允所請,只好連連謝恩告退。康親自把他送出了宮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鰲拜的死其實早在康熙三年就已經註定了
【格式】康熙吧三月份爆照貼,官方又正式。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