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人都嚮往——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人人都嚮往——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當生命充滿艱辛,

人或許會仰天傾訴:我就欲如此這般?

誠然。只要良善純真尚與心靈同在,

人就會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測自身。

神莫測而不可知?神如蒼天彰明昭著?

我寧願相信後者。神本人的尺規。

劬勞功烈,然而詩意地,

人棲居在大地上。

我是否可以這般斗膽放言,

那滿綴星辰的夜影,

要比稱為神明影像的人

更為明澈潔純?

大地之上可有尺規?

絕無!

這是德國19世紀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的一首詩《人,詩意地棲居》,後經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哲學闡發,「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就成為幾乎所有人的共同嚮往。他以浪漫哲學家的情懷多次詩化解析,加之海德格爾在世界思想史與哲學史上的地位,反而使荷爾德林這個原創者被忽視了。

海德格爾認為荷爾德林是最好的詩人,是「詩人的詩人」,他多次發表有關荷爾德林的演講,並先後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語言、真理、藝術、詩歌的論文。其實,荷爾德林寫這首詩的時候,差不多已是貧病交加而又居無定所,他只是以一個詩人的直覺與敏銳,意識到隨著科學的發展,工業文明將使人日漸異化。而為了避免被異化,他呼喚人們需要尋找回家之路。

這正如他在《遠景》中所描述的:「當人的棲居生活通向遠方,在那裡,在那遙遠的地方,葡萄閃閃發光。那也是夏日空曠的田野,森林顯現,帶著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滿著時光的形象,自然棲留,而時光飛速滑行。這一切都來自完美。於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類,如同樹旁花朵錦繡。」

海德格爾(1889-1976年),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認為現代人的生活在一定意義上處於一種無家可歸的境遇。人類的生存活動離不開『築』與「居』,但現代人卻割裂了「築』與「居』兩者的統一,往往在『築」的過程中忘卻了「居』的意義,追逐於『築』的物質化的東西,在鋼筋水泥的『石屎』林中喪失了與自然的親近,在對奢華的居所的無止境的追求中陷入了被物化的處境中,呼吸不到新鮮清新的空氣,無心欣賞天空繁星的美麗,人生在追逐物質的同時喪失了精神的追求。

海德格爾認為要改變人類墜落非本真的『居』的狀態,就必須學會『詩意地居」,必須藉助作詩的心境,擁有善良與純真,「拯救大地,接受天空,期待諸神,引導自己」,才能發現與領悟在天地之間充盈的神性,體驗宇宙與人和諧的美麗,這樣,人才能詩意地棲居於大地上……

荷爾德林和海德格爾諸人所倡導的"詩意地棲居",是旨在通過人生藝術化和詩意化來抵制科學技術所帶來的個性泯滅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用清代學者王夫之的話來說,就是終日勞碌,「數米計薪,日以挫其志氣,仰視天而不知其高,俯視地而不知其厚,雖覺如夢,雖視如盲,雖勤動其四體而心不靈」。這類人往往迷於名利,與世沉浮,心裡沒有源頭活水,他們的大病是生命的乾枯,也即"生命的機械化"。所以海德格爾認為,有無詩意就是能否存在的標誌。

海德格爾認為:當今世界,上帝死了,眾神隱去,科技快速發展,我們在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遭受著科技這把「雙刃劍」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問題:環境惡化,人口膨脹,人的異化突出,貧富差距拉大,戰爭陰雲不散,能源正在耗盡,人們的幸福指數減少……,科技帶來的豐富物質財富,不斷刺激人的需求,人們為了物慾的追求,像機器一樣高速運轉,不停地「煩忙」「煩神」,在赤裸裸的金錢關係侵蝕下,人類的人性漸泯失,精神更貧乏,自由被剝奪,更加感到累、感到空虛無聊,感到不堪重負的煩。這種生活其實是脫離了萬物,也脫離了人自身的個性和特點的,這種生活是不幸福的,人們追求的應是「詩意的人生」,人人都期望詩意地棲居在在大地上。

「詩人荷爾德林步入其詩人生涯以後,他的全部詩作都是還鄉……接近故鄉就是接近萬樂之源(接近極樂),故鄉最玄奧,最美麗之處恰恰在於對這種本源的接近,決非其他。所以,唯有在故鄉才可親近本源,這乃是命中注定的。正因為如此,那些被迫捨棄與本源的接近而離開故鄉的人,總是感到那麼惆悵悔恨。」海德格爾認為詩人之天職就是引導我們還鄉,引導我們回家,引導我們回到的精神的故鄉,在世界重歸「詩意地棲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入住桃花源 的精彩文章:

幸福的要素有哪些?活了這麼多年,真弄清楚了嗎?
中國排名上升,為何國民幸福感卻不如25年前?

TAG:入住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