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才是理想狀態

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才是理想狀態

道,道生萬物,為萬事萬物的母親。尋常人因為「蔽於物」而不能體道。「蔽於物」是人類脫離動物界,遠離自然,自我封閉,以人智助天的結果。就像是鑽進了一個大箱子里,與箱子外的世界隔離,最多只能觸碰到箱子的四壁,力量再大也無法撬動箱子分毫。要體道,必須要跳出箱子,從外部去理解這個箱子,這時候輕而易舉就可以搬動它。怎麼才能做到呢?為道日損,損之又損,去除人為,回歸自然純樸,天人合一,高屋建瓴的觀察自己和外部世界,可以體道,就有了通天徹地之能,就可以稱之為聖人,才有能力擁有和治理好天下。

德,德乃道之府,聖人先有道,繼而才能有德。德,是順應大道,孕育萬物,蓄養萬物的本領。老子講,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母是什麼呢,母便是大道。食於母,這就是聖人之德。德不是條條框框的行為規範,有德,是對一個人行為合理性的最高評價。具體表現要麼是做什麼成什麼,成功對他來說就是信手拈來,好像一點都不困難。要麼是面對災禍時總是能逢凶化吉,一旦失去了什麼也不會糾結。上天有好生之德,聖人察之,以道衛之,以無名之朴鎮壓不道,以使萬物各得其所欲,是謂天德。

仁,就是有慈惠惻隱之心,像母親般的呵護庇佑萬物。仁乃德之光,老子曰:「我有三寶,一曰儉,二曰慈,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所以有德必慈,有慈必仁,是謂仁者無敵。

義,義就是明是非,知對錯,區分有益有害,並去懲惡揚善。只有真正愛人的仁者,才會特別牽腸掛肚地關心,什麼是有益於人的事,什麼是有害於人的事。一個不仁的人,顯然是不會在乎什麼有益什麼有害的。他們只在乎,自己做什麼,能對自己有利。故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了義,就有了是非標準,去維護這個標準的人,稱為義士。

禮,禮就是一系列行為規範,用來維護社會正義。因為義還是太抽象,很多人不知道對錯,經常有無心之失,所以有必要把標準具體化,這就出現了禮。禮者,人之所履。聖人以禮教的規範,來引導人們遵守社會倫理規則,這就促成了人倫秩序。

道德仁義禮五者,越往上越抽象,越往下越具體,抽象帶來的問題是可操作性不強,具體帶來的問題則是僵化的條條框框。只有五者一體,才是最最理想的。具體到法律法規,行為規範,合道則吉,背道則凶,這就要求制定禮的人要有道。天下有道,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天下失道,妖邪虛妄的言論和行為必定盛行。

道家批判儒家的禮,並非是批判禮本身,而是批判儒家的僵化和守舊。這就引入了另一個話題,叫與時俱進。莊子說聖人說的話,制定的禮並非是聖人的鞋子,只是聖人的腳印,腳印怎麼可以當做鞋子呢?莊子認為本性是不可改變的,天命流行之理是不可變的,時間流動不能停止,大道不能滯塞不通。假如能領悟大道,沒有什麼事是行不通的,若失去大道,那就什麼事都做不成。所以禮作為維持大道的行為規範,必須與時俱進。

現代人批判封建禮教,也並非是批判禮教本身,而是批判由不道之人制定的妖異奇巧之規,像是裹小腳啦,留辮子啦,滿嘴仁義道德,實際男盜女娼的心口不一啦等等。禮,如果成為維護少數人利益的工具,也就脫離了大道,走到了道的對立面。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這也引入了一個話題,統治者為誰的利益代言的問題。如果統治者不能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以慈勇之心全心全意為民謀福利,這樣的政權就是腐朽的,就不會穩固,這也是歷史上朝代更迭的驅動力。

我們說,對傳統文化批判的繼承,批判的是不道,繼承的則是合道。要多讀經典,不拘泥一家之言,慢慢融會貫通,聯繫現實,以期發揮現實作用。

回到現實,如果你是個規則制定者,要制定合理的規則,就要減少人為喜好,高屋建瓴的審視,是否符合人的自然本性,是否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利益,是否可以做到懲惡揚善,是否可以自我凈化,做到與時俱進。綜合的而非割裂的審視這些緯度,一定可以做出好的決定。其實百姓是不難以聚集的,愛他就會親近,有利就會靠攏,稱讚他就會勤奮,讓他厭惡就會離散。

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才是理想狀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乎哉道也 的精彩文章:

《道德經》解讀之《德經-5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TAG:大乎哉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