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訪談 熊雲皓:當代策展人對地域藝術的介入

訪談 熊雲皓:當代策展人對地域藝術的介入

熊雲皓

▋批評家專欄

編者按:以往邊遠地區的藝術發展形態曾脫節於藝術核心地區,這一現狀隨著社會科技文化的發展正在發生改變。在當代藝術顯現沉悶跡象的江西省,策展人熊雲皓自2016年以來連續策划了「圖謀不軌江西架上藝術交流展」、「景觀2017江西藝術交流展」、「GAN AND GAN渼陂國際行為藝術節」、「江西省第三屆當代藝術展暨「景觀2018」國際藝術交流展」等多場展覽,並邀請來自國內和國際的一線藝術家、批評家為本土的展覽助力,同時通過展覽挖掘出更多優秀的本土藝術家。通過嚴肅的學術交流與對話使得江西當代藝術在國內外得到相當的關注。中國美術報網批評家專欄近日採訪了熊雲皓,通過訪談了解他策展的初衷,力圖展示地域語境下策展人的藝術理念和構想。

中國美術報網:今年初「第三屆江西當代藝術展暨「景觀2018」國際藝術交流展」在南昌成功舉辦,當初是什麼原因促使您在南昌策劃當代藝術展?展覽取名「景觀」有何指向性,這與您的策展思路有何聯繫。

熊雲皓(以下簡稱熊):是的,2018年1月9日,由我擔任主要策展人的「第三屆江西當代藝術展暨「景觀2018」國際藝術交流展」在南昌699文化創意園藝術中心開幕。這個展覽應該說是非常成功的,因為原計劃展覽展期為一周,但沒有想到參觀者非常之多,於是徵得參展藝術家同意後主辦方延展一周,展期整整半個月,得到了很好的展出效果。促使我這幾年開始以策展人身份介入藝術研究主要有如下緣由:

這幾年當代藝術成為藝術圈的時髦口號,打著「當代」旗號的展覽和藝術家比比皆是,一時間,彷彿不「當代」就不夠藝術。這個現象促使我不得不去思考,什麼是當代藝術?當然,關於什麼是當代藝術,圈裡也自說自話爭論不休:有的按時間劃分把中國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尤其是經過「85新潮」洗禮的藝術稱之為當代藝術;有的按媒介劃分把裝置、行為、地景、影像、新媒體等藝術形式表現的藝術稱之為當代藝術;還有當代將強調語言學的文本結構和語法關係,要求藝術家進行知識結構的重新建構並依此進行創作的藝術稱為當代藝術……可見,一旦對這個問題重視起來進行深究,就會發現不自覺的會陷入話語的泥沼。

參展藝術家徐進與學術主持徐旭合影

因此我在此不得不借媒體糾正一下,我個人不強調自己策劃的展覽是否「當代」,在中國這個前現代、現代、後現代幾種文化形態混搭的特殊時期,我只關注策展本身的學術價值——是否能通過展覽主題的闡釋和追問,令我們的藝術更趨近藝術本體,使得我們的藝術生態產生稍許的改變,不再被資本與權威左右,而走得稍微純粹些。再說些理想主義的話——這個時代的中國藝術應該肩負怎樣的一點時代使命?當然,這次在699的展覽主辦方之前已經主辦過兩屆,且每次都冠名「當代」,作為策展人,我自然也需要幫助主辦方維護展覽的品牌形象,且在外人眼中,展覽有架上、裝置、影像等多種形式,可能也就「當代」了吧。

策展人熊雲皓和蕭尚在研討會現場

而展覽取名為「景觀」,自然是對策展理念的表達。多年前,我就發覺周圍不少朋友依舊將「辛勤勞作」作為標準來對藝術家理應是精神領域思想創新的工作進行評判——以「刻苦繪畫」「埋頭苦幹」「潛心創作」之類的話語作為對藝術家的要求。因此,我們大多數藝術家,也就習慣了把自己封鎖在畫室里,強調繪畫時「體驗感」和「繪畫性」。當然咱們不是說藝術家不能關起門來沉浸其間並自說自話、樂此不疲。但藝術發展到今天,大部分藝術家依舊呈現出上述狀態顯然出了點什麼問題。如果只是強調繪畫者的愉悅感那與老年大學又有什麼區別?

所以在2015年我與周圍藝術家展開了一場研討,整整兩天,我試圖嘗試說服藝術家朋友們改變以往的思路,看看能否嘗試將視界擴大些,關注當下中國和我們周邊發生的問題,並就這些問題、現象繼續思考,以批判的方式趨近問題的本質。並在此基礎上考慮藝術家與這個本質問題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創作。我認為觀念性的本質就是時代性。於是想通過上述方式做個實驗藝術展,看看能否通過展覽,讓部分藝術家意識到作品觀念的重要性,也就這樣開始了具體的策展工作。

參展藝術家冷紹強作品

也正是在這次研討會上,我第一次提出以「景觀」作為展覽的主題,我們知道,繼鮑德里亞提出「仿像」說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如何通過符號消費導致人的異化之後,居依.德波在《景觀社會》里對異化做出更深刻和全面的分析——我們周圍的社會景觀已經在不知不覺中人為打造為資本與政治集團對人進行全方位的日常統治的手段。

參展藝術家李心沫作品

那麼,中國已經步入消費社會的今天,我以為一部分藝術家可以通過對景觀社會的批判來建構自己的藝術觀念,並以合適的手段予以表達和呈現。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我開始策劃「景觀」系展覽,每次展覽在大主題的範疇下嘗試解決一個小問題,並且請來栗憲庭、王南溟、徐旭、馬琳、郝青松、艾蕾爾、李心沫、聞松等批評家參與展覽的學術研討,同時向國內外優秀藝術家發出邀請一起來參與這個長時間的系列實驗主題展。

參展藝術家羅堅作品

中國美術報網:我們都知道江西歷史上文人薈萃,如陶淵明、王安石、楊萬里、湯顯祖、八大山人等都出自這裡,那麼,您在策展上如何與地域文化對接,如何利用不同的時代語境碰撞出新鮮的藝術命題?

熊:對,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也一直是我做另外一個展覽的初衷。

參展藝術家羅清作品

我們知道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到今天出現了不少問題,其中最突出的矛盾表現在以精神解放為目標的藝術淪為資本與權威的奴僕。不少藝術家總在焦慮自己的作品是否能通過畫廊的運作或林林總總的藝博會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賣個好價格。大量批評家也迷失在名利場里淪為資本的吹鼓手——只要給錢,我就給你寫!通過堆砌生澀的哲學辭彙甚至臆造生詞來掩蓋蒼白、肉麻的吹捧。身處江西,遠離一線城市的名利場在我看來是個挺好的選擇。至少我們可以試著診斷下中國當代藝術的病理,並斗膽嘗試能否開張藥方出來。

參展藝術家馬志明作品

如果我們稍微籠統些,把1949年以來直到「文革」這段時間作為歷史坐標上的一個0點進行思考,那麼而今中國當代藝術的起源大抵離不開後「文革」之後對於現代性的探索和要求。從星星美展開始,中國藝術家自覺地放棄原有的蘇式模式,開始主動追求西方現代主義的形式美感和表現主義風格,到「85新潮」藉助西方哲學觀點來倡導人文精神,然而此後,先前的啟蒙理想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又迅速轉化為犬儒、自嘲與嘻哈,甚至成為大眾文化里重要的視覺因素,自覺、不自覺地異化為消費社會的文化符號。

參展藝術家盛天泓作品

在我看來,這場轉變如此迅速,理想主義的坍塌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那麼還有一種可能,我們是否對「文革」進行過更加深刻的清理與反思?是否對這個坐標0點之前的所謂傳統文化做過更嚴肅的梳理——幾千年的中央集權專制到底會塑造怎樣的國民性?宗族血親社會的倫理價值觀與現代公共空間倫理、價值觀是否可能對接?歷史上失去土地依附的失地流民與時下由於土地經濟和密集化生產形成的農民工又有怎樣的聯繫?

參展藝術家汪鴻與華東交通大學藝術學院王東院長合影

這些問題很大,很複雜。但我們不去對坐標0點左邊的問題進行思考就很難突破當下的文化藝術瓶頸和矛盾。舉例而言,消費文化迅速成為社會主流是否與農耕文明造就出民眾對物質性的迷戀及功利性的文化性格有關?我們的文化基因里是否本身就蘊含著這些東西?理想主義者向犬儒的蛻變是否是文人士大夫對權貴依附本質的時代鏡像?這些問題或許都需要我們花時間去研究。

參展藝術家王鍾作品

也因此,從2017年開始策劃「GAN AND GAN 渼陂國際行為藝術節」。如同你的提問里所言,自北宋以降,贛地逐漸成為農耕中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我們選擇渼陂來做這個展覽就因為這裡作為廬陵文化的代表有著歷史及文化資源上的優勢:歷史名人、科舉、書院、青銅、陶瓷、禪宗、江右心學、江右商幫、移民遷徙、紅色文化,飲食及民俗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可以在此找到典型的代表。我們在這裡做展覽的目的就是在思考並回應上述問題。

參展藝術家肖穎作品

這個展覽不能急,必須慢慢來做,每一年的主題都很大,例如今年的主題就是「土地」,對土地與歷史的關係、土地與革命的關係和土地與當下的現實問題進行提問,通過藝術家的轉換和藝術表現及研討會的對話與交流,一齊來直面上述問題,賦予這個同樣帶有實驗性的展覽更加鮮明的學術價值。我們也不奢望每年的展覽都能很好詮釋解答這些問題,可以放慢步伐,今年做不好,明年、後年、再後年可以持續來思考、回應。

參展藝術家鍾軍作品

中國美術報網:當代消費為中心的語境下前衛藝術受資本驅動多集中於發達的一線城市,而科技和文化的快速發展,也促使原創藝術向邊遠地區輻射,在您看來這樣的趨勢代表了怎樣的藝術主旨?

熊:最近在微信朋友圈看見一位著名策展人發的帖,大意是而今北京市政府對於城市的重新規劃會導致相當一部分在京藝術家失去原有的工作室,作者希望有眼光的二、三線城市的政府能有眼光接納這批或將離開北京的藝術家,帶動地方的經濟、文化發展。

觀眾在觀摩參展藝術家周國生作品

這當然是個看似能雙贏的策劃思路。但我不理解的是藝術家為什麼一定要扎堆?作為一名藝術家最重要的應該是秉持自己的獨立性。之前藝術家聚集北京有其時歷史條件的制約與影響——北、上、廣、深這些一線超級城市壟斷了很多其他城市不具備的資源,藝術家想要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紛紛聚集北京。但現在看來這種帶有資源壟斷的形態正在被消解,北京市政府對於城市的重新規劃也是這種形勢下的產物。我們知道後工業時代非常強調對於中心的解構。隨著科技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從技術上的確也可以不再依賴原有的藝術家個體與資源之間的傳統交際、媒介手段。

觀眾在展廳觀摩參展藝術家陳光作品

因此,從藝術家和策展人角度我對「希望二、三線城市繼續接納藝術家」的做法還是有些看法。這種「求包養」的心態說明我們不少藝術家在精神上沒有斷奶,另一方面也能看出相當一部分藝術家依舊沒有習慣藉助新的媒介解決個體與資源間的關係。當然,傳統的文化、藝術資源本身也正在被消解,這是另一個話題,我們可以今後再談。

觀眾在展廳觀摩參展藝術家郭詩宇作品

而隨著傳統資源的被解構,那種中心輻射周圍的文化傳播形態也必然會消逝。如同傳統媒體以點帶面,自媒體時代是點與點之間的互動,進而重新組成一張新的信息網。藝術生態也是如此,藉助於新媒體不僅可以實現藝術家之間的交流,藝術家與畫廊、藝術家與批評家間的關係都可以重新組織。這是趨勢,也是正在發生的變革,而這種改變也必將影響到今後藝術家的創作主題與手段。

參展藝術家李文作品

中國美術報網:當前國家提倡促進文化交往與傳播,作為策展人您可否結合策展作品談談策劃國際展覽對地域藝術發展有何增益?

熊:一體化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改變的趨勢,文化藝術交流也是全球一體化的重要構成形式。上面談到過,藉助於網路和科技,我們得以很便捷地與國內外優秀藝術家、批評家進行交流與聯繫。因此,展覽也必然會吸收來自國外的優秀藝術家參加。

參展藝術家歐陽雪芬與德國藝術家Dirk Baumanns合影

國外藝術家的加盟,也為我們的展覽注入更多新鮮的元素和血液。以這次「景觀2018」的幾位國外參展藝術家的作品為例:

來自德國的青年藝術家Dirk Baumanns 是最早確定參展的國外藝術家,這位藝術家非常關注現代工業文明裡人的異化。因此,他的裝置作品為現場做了一張由石油桶里生長出來的黑色巨網,從地面延伸到天花板,光影交錯,每位觀眾在參觀時都會籠罩在這張巨網的陰影之下。

德國參展藝術家Dirk Baumanns作品

而在另一幅影像作品裡,Dirk不停用沾著石油的鞭子抽打自己的身體,並痛苦地吐出黑色的血液,這件作品明確地指向了被工業經濟霸權鞭打的身體景觀。

韓國參展藝術家朴雄珪的一組作品《一念》,作品上面整齊、錯落、稀疏地排列著彷彿燃燒著的線香香頭。按展覽學術主持徐旭先生的話來說:「這組作品並非禪修之物,而是指涉了畫家本人與光州這座城市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對『香』這種東亞民族用以祭祀或敬神佛之物,還有『香火』一詞所隱喻的文化符碼的藝術表現。」

韓國藝術家朴雄珪參展作品

加拿大藝術家Douglas Lewis不僅是藝術家,也是一位資深國際策展人,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的Douglas曾有過14年美術館工作經歷。促使他來到中國並參加此次展覽的原因是他感覺到遠在萬里之遙的中國居然改變了他家鄉的生活形態。越來越多到來的中國人不僅改變了加拿大的房價,也改變了原住民原本安逸、清凈的生活方式。中國到底是什麼模樣?為了一探究竟,他來到中國。並以一位他者的身份利用影像來記錄這個急速發展的國家中的社會景觀。這些影像經過藝術家的後期剪輯,構成了此次「景觀2018」的參展作品

加拿大參展藝術家Douglas Lewis作品

Douglas的作品與韓國女藝術家李昇夏的參展作品有異曲同工之處,李昇夏將水與墨融合的過程製作成數碼影像作品,並試圖通過對掩蓋在日常生活之下的一些微觀現象的捕捉與放大,來記錄並呈現藝術家對生命的哲學思考,即「在場與不在場,意識與無意識之間微妙的關係」。

加拿大參展藝術家Douglas Lewis作品

韓國藝術家李昇夏參展作品

由上可見,外籍藝術家的參與,不僅僅在內容、觀念上,也在作品的表達形式上與國內藝術家的作品形成對比與觀照。東西方藝術家的交流與對話也構成了本次展覽研討會的一個亮點。這樣的國際交流展自然提升了江西的文化影響力,依徐旭先生所言:「中國的江西」就順勢一躍,變成了「世界的江西」。

中國美術報網:本次展覽從空間上看消融了地域的邊界,體現了藝術的純粹性和觀照,那麼,作為當代策展人在策展思路上應該重視什麼問題?

熊:記得王璜生曾經總結過策展的三個主要面向,分別是在知識層面上與藝術史的關係;從觀念上看,策展與思想和理念聯繫緊密;最後是關於策展與方法論的關係。我個人比較贊同王先生的觀點,尤其是前兩則面向。

時下冠以「當代藝術」名目的展覽鋪天蓋地,但在我看來不少策展人實則當不起策展人的名號。這些策展人缺乏的恰恰是對於藝術史的基本了解以及相關策展理念。據悉,有的策展人居然能在一年時間策劃30幾個展覽,著實不可思議!按常理計算,策展人展覽理念的形成、對相關藝術家的了解並發出邀請、等待、回應,對展覽學術團隊的設計組成以及現場布展都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怎麼可能一年時間策劃30多場展覽?這樣的展覽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以為我們的策展人還是應該放慢些步伐,不求數量求質量,踏踏實實辦好每一個展覽。我不是策展專業出身,通過幾年的策展工作感覺最大的收穫就是通過一次次的努力工作結識優秀的批評家與藝術家,在一次次學術研討的對話與交流中讓自己獲取更多的專業知識。

(責編:李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術報網 的精彩文章:

藝術之約——揭示中國當代藝術的所思所想
王屹峰:「金石僧」的古磚遺產

TAG:中國美術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