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位剪輯師的觀影筆記

一位剪輯師的觀影筆記

魚小喵是一個紀錄片剪輯師。剪輯過《生門》《大同》《書記》《查房》等多部熱門影片。這是一份3萬多字的觀影筆記,記錄了她從2012年開始,細碎、真實的觀影感受。雖然大多從剪輯的角度切入,但看起來妙趣橫生。於是我們決定開專欄把這些內容發布出來,不做任何修改,專欄的名字叫Sequence(序),今天是序 No.1。

一個剪輯師的觀影筆記

文:魚小喵

01

王兵《和鳳鳴》

2012.12.1

豆瓣三顆星,一顆給老太太的思路清晰和精彩描述,一顆給那段沉重的歷史,一顆給王導安排老太太講故事的前期準備工作。

至於片子的藝術價值……如果沒有「一鏡到底」的噱頭,有多少人會去看?

「小嬌嬌」是淚點。寫到這裡我一瞬間的動搖,如果不是這樣的呈現形式,這分感動還會不會這麼強烈?或許真的可以到達美學高度,生活本來就是不經過剪輯的。想起昨天在798看的泰倫西蒙展覽《一個被宣告死亡的活人及其他章節》(好看!每個故事都可以拍成部精彩的紀錄片)。

也許這片子比起在電影院播放的電影,更像在展廳里展出的裝置藝術,其價值也不能以常規的電影標準來評判。不會再看第二遍,但並不後悔看這片子。

02

赫爾佐格《灰熊人》

2013.11.23

之前曾經覺得,有旁白的紀錄片都很粗淺,很說教,很偷工減料,人物說不清楚的事情,才會用旁白來彌補。誰說紀錄片要客觀,不能有導演的觀念?赫爾佐格的立場應該是很清楚的,Tim的熱情和執著打動了他,但他並不贊同Tim的做法,他認為自然不是和諧的,保持人和自然的界限是對自然最大的尊重。但他的觀點用了一種很平靜的語氣在敘述,觀者並不覺得是一種強勢輸出,更像是再探討。

講事實的時候,具體,例如Tim的經歷,Amy不願出境等,白描的手法卻也能讓人為之感慨;講道理的時候,抽象,讓觀眾去思考表現之下更深的道理,同時給他們自由空間去有自己的理解。

其實如果沒有導演的旁白,故事也完全講得清楚,對於Tim的爭議也能夠通過採訪對象體現出來,Tim的成長經歷他父母也講得很清楚。但偏偏他在這樣的情況下用了旁白,實在是把片子帶到另一個level的點睛之筆。

剪輯也好。赫爾佐格的旁白和灰熊人Timothy Treadwell面對鏡頭的講述是來回穿插的,融為一體的。旁白的作用並非介紹素材無法展現的信息,而是在像和Timothy對話。Tim留下的素材,人物訪談,導演旁白,這三者的編排太棒了。紀錄片除了線性敘事,也有很多表現方式。

Tim攝像機里最後的錄音得到了許可放在片子里,導演最後選擇沒有直接展示,但相關的情節讓最後這段錄音無聲勝有聲,不播出更為動人。一,驗屍官描述錄音內容,且不止一次。二,前女友給導演聽錄音,哭起來,導演握住他的手,讓她銷毀錄音。三,緊接著灰熊搏鬥長鏡頭,觀眾自行想像現場慘烈。如果直接播出錄音,最多是感官刺激,但這樣的處理方法,卻讓觀眾在想像和互動中更加用心感受。電影是一種傳達,更是一種交流。電影是心理學。

03

周浩《厚街》

2013.11.23

每部電影中,都能或多或少地體現出導演之前工作的烙印。《厚街》出自攝影記者之手,是記者,不是電影人。是報社記者,不是電視台記者。不是文字記者,是攝影記者。所以沒有經典視聽語言的功底,也沒有固化的模式。不大師範兒,也不中規中矩。也許可稱之為特色。粗糲有質感。取景也不像電影,當然也不像電視,更像一連串的報紙上的攝影圖片。

鏡頭語言:一、室內空間局促,人物大頭上身。所以一開始有點搞不清環境結構;

二、長鏡頭多。上帝是最好的導演,生活本身是最完美的場面調度。要耐心等待,不要以為拍完了某個鏡頭,就倉促關機,如捉耗子;

三、很少見紀錄片用推拉鏡頭。這片子里用了很多次,效果居然很好。從人物拉到全景,關係出來了;

四、搖鏡頭,帶出關係。如電視搖到看電視的人。如果中間剪一刀,畫面看著整齊了,味道卻會沒有了。中間攝影機留給年輕情侶的一段,讓我想起多年後的《女導演》。在當年也屬創新之舉。

五、訪談是最難拿捏的拍攝形式。至少兩個以上的人物對話才好拍。如年輕女人和朋友聊天,說如果我長得漂亮也去做小姐。但和小姐對話的一段卻很好,有吉的聲音,一來一往的對話,但並不太像記者採訪,更像熟人的閑談。

紀錄片導演到底該介入多少?

對比上午看過的《灰熊人》,似乎一個是導演介入的極端,一個是導演不介入的極端。discovery的科教片的那類旁白不在現在的討論範圍內。豆瓣上有人評《厚街》「淺」。淺倒是說不上,但也覺得似乎少了些什麼。《厚街》給我的感覺有點像《差館》和《急診》,一個固定的空間,來來去去的人物,一個個小故事。世像百態呈現在眼前,可是沒有哪個人物讓觀眾能夠有代入感,能夠走入他們的內心。看過了,就過了。

少了些什麼?一般是人物的desire推動故事發展,觀眾會關心這個desire是否達成,也就是觀眾會帶著問題觀影,一邊看一邊找答案。劇情片自不必說,紀錄片也是有這個desire的。例如《灰熊人》,觀眾會想,他死了么?怎麼死的?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性格?他的做法到底對不對?

而《厚街》《差館》《急診》則更像一幅清明上河圖,它告訴你世界是這樣的,有這樣一些人。你能看到橋頭有個推著板車賣水果的人,但你不知道他家裡幾口人,他今天心情怎麼樣,他平時閑暇最喜歡做什麼。它像一本字典,而不是小說。也許客觀記錄和呈現本就是一些紀錄片獨特的價值?

最好的紀錄片也許要兼具文獻價值和美學價值。前者是「紀錄」,後者是「片」。

還是最喜歡《龍哥》。

04

大衛·賈柏《壽司之神》

2013.12.16

即便是二郎家投資拍攝的,這片子也不錯。

畫面唯美就不說了,壽司之神的精神內涵展現得很充分。精益求精,嚴厲,工作狂,強迫症,藝術家。這些東西並不是從他口中或者學徒口中說出,而是通過發生的(盯著顧客吃壽司的壓力= =),或者他們講述的事情,觀眾自己發現的。

所以《大同》里,小崔說耿「是個努力的人」之類的話,實在是最拙劣的表達方式。要通過鏡頭和剪輯讓觀眾自己體驗出這一點。選材的時候,少總結少用形容詞,多講事,才能讓解讀空間更廣。

05

約書亞·奧本海默《殺戮演繹》

2014.1.4

好久沒看片,《大同》剪到瓶頸,找找靈感。

優點說的人夠多了,不再贅述。魔幻現實的歌舞在開頭結尾,正是「勝利者書寫歷史」的寫照。

剪輯有些凌亂。結構上,段落間銜接有點生硬。內容上,太有野心,想涵蓋的事情太多,不夠乾脆利落。那個富人我覺得可以不要。《大同》也有類似的問題。後期好些,可能「必須要加入」的東西導演都加了,能回歸敘事重點了。可見超級NB的素材,剪的差點事,也還是能成一部NB的片子。雖然這麼說,但我也不知該怎麼剪會更好。只是隱約覺得,不喜歡雜亂的,片子還是乾淨點好。

長鏡頭還是紀錄片的靈魂啊。即使有不完美之處,如廢話、晃動、變焦。例如開頭,街頭演戲,青年團要燒女人的家那場,喊口號的ganster到遠處的安瓦爾,第一個讓我覺得小震撼的鏡頭,要是再長點就好了。還有結尾經典的殺人現場乾嘔鏡頭。

06

邱炯炯《痴》

2014.1.12

「驚為天人」這詞,頒給《群星之間》略有勉強,《痴》才當之無愧。

不知是不是我看電影太少的緣故,反正現在覺得,這是一部可以進入電影史的作品。

自己的美學,突破了電影表達的界限。舞台劇風格+攝像機運動。跨界的東西最好?

用視聽語言講故事。國共交戰(兩國的歌)、白彝解放(攝像機從上搖到下,幻燈片)、右派寫交代材料(小桌,審訊者和主角對坐,攝像機圍繞兩人轉圈,審訊者換人,主角哭起來)等無數段落,沒有任何對白。

荒誕的調侃和解構,魔幻現實的詩。如毛澤東的化妝室,三個主席,最後打蒼蠅。象徵和隱喻那麼抽象,傳達的情感卻又那麼真實動人。是藝術,不是大眾傳媒。

《血仇》《另冊》《右派》。最喜歡《血仇》,節奏情緒形式都堪稱完美。《另冊》中船上少年的採訪有些不舒服,不是因為死人穿越,而是因為太過寫實,和全篇的荒誕有些脫節。《右派》則有些拖沓重複。

《血仇》還讓我想到《我在伊朗長大》。孩子的視角講故事,講得雲淡風輕,卻更顯得驚心動魄。忽然想,《大同》總考慮片子能否被歐洲觀眾接受,是不是已經走偏了道路。邱炯炯這樣,導演版自我表達,歐洲剪輯師版去推廣發行,也許是最佳辦法。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凹凸百態 光影日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凹凸鏡 的精彩文章:

時間不是解藥:我們在蓬皮杜和王兵觀看「死亡」

TAG:凹凸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