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前任3》在電影院痛哭流涕,你還是不要去看《後來的我們》

看《前任3》在電影院痛哭流涕,你還是不要去看《後來的我們》

「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你不屬於我,十年之後,我們是朋友,還可以問候,只是那種溫柔,再也找不到擁抱的理由。」07年,我剛到北京,那時候,KTV還是最流行的娛樂方式。無數次深夜的KTV里,這首陳奕迅的《十年》幾乎是每次的必點歌。

女生的必點歌里,劉若英的《後來》也是很多人的最愛,「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 我曾一次次靜靜坐在北京KTV花花綠綠的燈光里,看喝醉了的朋友們,在煙霧瀰漫的空氣中,流著淚嘶吼著這些詞句。

那時候我並不懂,愛情到底為什麼讓人那麼糾結?既然還愛著,幹嘛要分開?既然分開了,幹嘛還愛著?我想,也許那些KTV里深夜哭泣的男男女女也鬧不明白,但是,他們都懷著這種疑惑流著淚,宣洩完心中鬱結,默默整理完失態的表情,又默默走進北京灰濛濛的現實中。

劉若英的導演處女作《後來的我們》,劇情幾乎是陳奕迅的十年,照進劉若英的後來。兩個從小城市到北京的小鎮青年,見清和小曉,在北漂的過程中相互取暖,後來,他們成了更好的人,只是兩人的愛情在努力打拚的過程中,被殘酷現實的辛酸細節,一點點腐蝕磨損。

這部電影,和那兩首歌一樣,讓人無法抵擋住流淚的衝動。

對於像《後來的我們》這樣的題材,我是懷著一種特別複雜的心情看的。因為同樣從小城市到北京漂著的北漂,因為曾經同樣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過,對這部電影的期待,如同在異鄉吃一道家鄉菜,又懷著久違的渴望,又生怕味道不正宗。

好在,電影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紮實的現實質感。而這種北漂生活中似曾相識的細節,一下子擊中了我。

07年,見清和小曉在春節回家的綠皮火車中相遇。同一年,把我從家帶到陌生的北京的,正是那列熟悉的綠皮火車,十年過去了,我甚至能從電影鏡頭中聞到火車裡熟悉的汗臭味。

兩人住過的地下室和出租屋,我也曾蝸居過。我住過的破老小,和電影中一樣,樓道里貼滿搬家開鎖通下水道的小廣告,擁擠的過道堆滿雜物,上方的晾衣繩七七八八地晾著衣服。沒有窗戶的小房間里,有為了讓髒兮兮的牆保持美觀貼的舊報紙,熟悉的電腦桌,架子床,隔斷間糟糕的隔音,和半夜聽到的不可描述的聲音。無需刻意,這些細膩的細節自然因現實的沉重質感而動人。

春節回家的情節也因為真實而格外動人。我也曾和他們一樣,在春節前排除萬難搶到一張火車票。十年前,我們還沒有網上售票,我在大雪的清晨到售票窗口排隊,買到了第一張回家的火車票,我尤記得,我舉著那張粉色的車票離開的時候,整個隊伍爆發出希望的掌聲。

春節回家,少不了的是親戚的詢問,父母的擔心。而改行學電影的我,也像劇中學遊戲的見清一樣,少不了承擔父母「學這個是正經行業嗎?能掙到錢嗎?」的質疑。

也有春節沒回家的時候,和電影里一樣,是忙於學業,或是無法面對沉重的期盼。2010年的春節,我忙碌了一天,等公交車的時候,爆竹聲把對面居民樓的燈光一次次點亮,居民樓里的燈光溫柔明亮,而萬家燈火中,沒有一盞是我的。

電影里最動人,也最讓人心碎的,是兩人那種雖然一無所有但滿懷希望,充滿豪情壯志的感覺。在最簡陋的環境下,一張破沙發就能讓人感到溫暖,一碗泡麵也能吃出別樣的滋味。住在不見光的地下室,仍能看到窗外的小花。

電影里,井柏然貢獻出演員生涯最佳的演技,而周冬雨的角色則如《七月與安生》一樣,執拗,靈動,有著蓬勃的生命力。兩個鮮活的生命迸發出熾熱的愛情太美了!這種愛情讓人如此勇敢,勇敢到可以為愛人「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連坐計程車的錢也沒有,哆嗦著依偎著等著末班車,但仍相信著北京這座城市能夠包容一無所有的青春,相信著「我們很快就要發了」「我要在北京買八套房子,送你一套。」

當時天真的我們曾相信,只要努力,只要有愛情,沒有什麼做不到的,年輕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讓八套房子離我們那麼近,而現實讓我們離想要的生活那麼遠。

北京給了太多人希望,也給了太多人幻滅。

是什麼讓曾經甜蜜的兩個人,從互相依存到漸行漸遠?這個問題太複雜,電影也沒能給我們答案。

以前,我們以為情比金堅,後來,我們發現,愛情最嬌貴,生活中一點點瑣碎的事情都能輕易將它磨損。

愛情是人生中最理想的存在,選擇愛情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選擇理想,而選擇理想就意味這時時刻刻要和現實中的一地雞毛作戰。這種愛情多讓人心動,最終的分手就多讓人心碎。

這場戰爭打的時間長了,兩個人都倦了。於是,就像五月天的同名歌《後來的我們》里唱的,「後來的我們依然走著,只是不再並肩了。」

淡淡的一句話,寫得太滄桑。

或許有多少人曾在KTV被那兩首歌感動過,就有多少人會為這部電影流淚吧。《後來的我們》預售已經八千多萬,八十五萬人點「想看」,這個成績在五一檔是現象級的。很多人疑惑,為什麼這個帶有文藝氣質的電影熱度會這麼高,但我並不驚訝。

大城市漂泊的故事,兩個相愛卻分開的人,家鄉的父母,歸途的旅程,這一切都太讓人有共鳴,畢竟誰沒有點故事呢?

再加上愛情片大導張一白監製,七次獲得金馬獎的攝影師李屏賓掌鏡,台灣流行音樂製作人陳建騏擔任作曲,影片的視聽和服化道是絕對舒服的。

整部電影也就像一杯奶茶,溫暖妥帖。

同樣奶茶般自然溫暖的,還有演員的演技,除了貢獻出演員生涯最有深度表演的井柏然和周冬雨,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張艾嘉《相愛相親》中就演技爆棚的名導田壯壯。在這部片里他塑造了一個特別有分量的父親角色。

電影里他自然沉穩的表現,也賺走了我的眼淚。

也許由於電影與我本人的經歷太貼近,在品嘗這道家鄉菜時,心裡難免也有咯噔的地方。雖然電影在北漂生活的細節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在兩人,尤其是男主角的事業線上的表達不太接地氣,見清作為一個學遊戲的大學生,他事業的挫折和轉機都略顯生硬。

另外,電影在兩人事業上現實質感的缺失也多少影響到兩人的感情線。影片前半部分周冬雨的角色尚有很生動的人物設定,父親早逝,與母親疏離,她渴望在大城市有一個家,但這個人設從兩人分手後就被弱化,讓女主成為功能性的角色。

這部電影從題材上與《愛樂之城》很像,但在探討事業和愛情的關鍵問題上,本片很遺憾地沒有像《愛樂之城》一樣更近一步,這個故事沒有成為烈酒,而只能是奶茶。

好在,這杯奶茶也足夠好喝,足夠動人。對於一部導演處女作來說,劉若英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而對於觀眾來說,只要電影所傳達的情感所表達的故事,足夠扎心,讓人有所觸動,甚至能從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於我而言,它就是好的作品。

文 | 落木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影兔不在家 的精彩文章:

TAG:電影兔不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