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怎樣講好一個故事?聽穀雨故事會上大咖們怎麼說

怎樣講好一個故事?聽穀雨故事會上大咖們怎麼說

撰文 / 周雙玲 編輯 / 王怡波

4月20日下午,穀雨時節,在長城腳下的公社,騰訊穀雨舉辦了一場主題為「耕耘中國故事」的小型「故事會」。50位長期耕耘故事的作者和策劃者,圍繞非虛構寫作和新生態下的傳播進行了誠意滿滿的討論。

非虛構作品的核心是一個好故事,在這個敘事和傳播格局早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講好故事?怎樣豐富好故事的形式?最終又怎樣精準地讓合適的人群看到好故事?這些議題成為穀雨故事會上,各位嘉賓熱議的焦點。


 故事手藝:好故事的標準變了嗎?

新內容生態下,到底什麼是好故事?面對穀雨深度報道主編王波拋出的這個問題,非虛構寫作者南香紅、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負責人從玉華、故事硬核負責人林珊珊、紀錄片導演杜海分別從自己的觀察給出了答案。

「故事手藝」環節分享。從左至右分別為,南香紅、林珊珊、從玉華、杜海、王波。

南香紅說,傳統意義上,大家認為特稿是寫個人的命運或邊邊角角的故事,在我個人來看,把個人命運置於重大的公共議題下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林珊珊同樣看重議題的重大性。她覺得,最佳的選題就是把重大議題和強故事結合,在極致的故事中發現深刻的議題,在重大的議題中尋找強故事。

從玉華認為,好的故事都有很大的背景,看起來是在寫一個故事,一個人,其實最後看的都是背景。她以不久前在朋友圈刷屏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為例,雖然這篇文章的文本不是特稿,但是無疑是一個非常擊中人心的故事:這個故事裡包含醫療、保險以及各種不確定性的東西,所以人物命運的張力很大。原生態、野蠻生長的東西是需要關注的,而技巧的東西或者「術」的東西不是最重要的。

長期耕耘影像領域的杜海更關注的是怎麼用視頻講好一個故事。他引用國外一個紀錄片負責人說過的一句話:「什麼是好故事?第一,為什麼要做這個選題?第二,為什麼要現在做?第三,為什麼是你做?回答好這三個問題就可以了。」

在四位嘉賓眼中,好故事擁有類似的核心基因,只是在不同的呈現方式中,敘事方式有所不同。

作為追求歷史記錄和文本閱讀價值的寫作者,南香紅覺得,特稿不是所有大眾都能接受的,它不是麥當勞,而是帶著作者個人印記的手工品。原來我們操作的時候,用一句話概括是「用優美的文字,加上優美的表現,去呈現複雜的真」。

她認為,在當前的生態中,只有特稿不可複製、不可抄襲、不可洗稿,所以它成為了一個非常獨特的東西,一個只給喜歡的人看的東西。「好的東西需要花時間,它將來一定會存在,而且還會在信息混亂的時代越來越有自己的價值。」

她與從玉華、林珊珊都舉了今年的普利策特稿獎獲獎作品《一個美式恐怖份子的誕生》為例,來說明好故事的標準和特稿的價值:作品擊中了當下美國人的困惑,在選題上是非常好的典範。

 融合敘事:怎樣講好故事?

知道了什麼是好故事,那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尤其在媒介和技術發展迅速的當下,講故事的方式似乎層出不窮,連曾經時興的融合報道的概念,都早已被內容從業者用得過於頻繁。

「融合敘事」環節分享。從左至右分別為,向帆、黃志敏、叢妍、楊深來(騰訊新聞影像編輯)。

剛剛參與幾個融合報道項目的自由攝影師叢妍介紹,融合報道的出現,源於互聯網的發展、技術的發展、講故事方式的變化三者相結合。最早是2012年普利策把最佳特稿獎頒給了《紐約時報》的《雪崩》,這是特稿第一次以非純文字的形式出現,結合了文字、照片、視頻、地圖等形式,在網站上的呈現方式也是一體的。

她之前跟一個有圖書出版經驗的人聊天,對方說感覺現在做融合報道跟在出版社做一本書很像,有人做內容,有人做封面設計,部門之間的協同要求是比較高的。如果對比出版業這麼多年的發展,現在融合報道雖然常被提起,但也是剛剛興起的階段,還是需要進一步磨合和探索,尤其是在實際操作方面。

曾經與媒體合作完成過多個數據新聞項目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向帆則認為,現在在大部分機構,美編和文字、聲音、影像都是割裂分開的, 「得先混著坐,再來談融合敘事,現在融得還不夠。」

敘事方式的變化,引發的一大問題也成為嘉賓討論的重點:技術和內容,到底應該如何平衡。數可視創始人、CEO黃志敏認為,技術和內容應該平衡和統一,就像電影一樣,光有特技不行,還要有好故事。但現在很多融合報道是走偏了,過分追求形式上的東西。

黃志敏介紹,融媒體報道,在國外其實叫沉浸式報道,說白了就是讓你更好地融入到故事裡面去。

「穀雨故事會」現場。

叢妍也認為,融合報道的本質還是講故事。一個好的故事,無論是用最簡單的方式呈現,還是用融合報道的形式呈現,標準都是一樣的。無論是讓讀者產生共情,還是使讀者進入這個故事後不跳出,都是想要增強代入感。

只有核心的內容是好的,故事內核夠吸引人,內容產品才有可能被認可。黃志敏甚至認為,其實大家不用擔心在手機上不看長稿。很多人拿著手機會把幾百萬字的網文看完,怕什麼不看幾千字的報道?我們做融合報道不是為了把事情變複雜,而是為了把事情變簡單,節省大家的閱讀和理解的時間。如果沒有人看,那只是因為你做得不夠好,不是別的。


傳播矩陣:為什麼你的內容受眾不買賬?

「酒香不怕巷子深」,這是以往內容生產者的信念。但在當前,這樣的想法看起來有點一廂情願。

「傳播矩陣」環節分享。從左至右分別為:葉鐵橋、鍾偉傑、劉倩文、雷天琛(騰訊新聞編輯)。

刺蝟公社創始人、CEO葉鐵橋說,原來大家覺得,把內容生產出來,它們就會自己去傳播,現在完全不是了,這種觀念正在改變。

他說,很多嚴肅內容生產者認為,我生產的東西是偏嚴肅的、有價值的,為什麼在傳播量上會面臨一些困境?現在的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我們很多的產品可能就是面向他們來生產的,為什麼他們不買賬,他們到底在關心什麼東西?

在葉鐵橋看來,這樣的想法源於生產者不夠了解年輕人。他說,「年輕人」這個概念包括太多了,「在今天我會深切感受到,我們的人群已經像孤島一樣被分割得四分五裂了,比如說喜歡二次元、同人小說,喜歡各種各樣的東西的是完全不一樣的人群。

「今天生產的很多東西確實只是針對非常小的一部分用戶,包括今天討論的這些話題在整個社會中都是特別小的話題。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我不會附加很大的價值,認為做的這個東西就應該有特別多人關注,或者是特別重要的事情。其實它就是非常小眾的。」

箭廠視頻總製片人鍾偉傑則表示,自己並沒有太多的傳播上的焦慮感。他認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要去滿足非常的需求,彌補某個欠缺,觀眾才能靜下心來,被吸引。當短平快的東西那麼極致的時候,我們作為所謂媒體人,反而應該盡量多做一點好的內容,使有需求的人找到它們。」

他覺得,數據不是衡量好不好的標準,而是給你一個關於傳播的成績單。最主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生存模式:我們需不需要靠流量來生存?我是需要的,我還會在意。如果我不需要,這個數據量只是某一種參考而已。

以內容生產者的角度來說,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定位找好。創作就是為了做出來後,確認這個東西是值得留下來的,也包含作者的意願在裡面的,完全很自主的、定位很明確的東西。

騰訊新聞資訊運營部主編劉倩文也認為,內容是否會被接受,並不取決於內容是不是嚴肅,而是內容夠不夠好。

但同時,也要用一定的傳播手段進行價值擴散。無論做多高端或多嚴肅的內容,都要考慮最先進的手段和大家最看不上、最容易忽略的人群。比如段子手或者微博上大量存在的杠精,因為他們容易發現不同年齡層次的人關注點在哪裡,幫助你把點提出來,而這些人傳播可能是幾何級的。

對於我們不了解的人群一定要想辦法了解,這個了解是聽他們的聲音,而不是自己去幻想,把標籤貼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嘉賓分享

⊙運營編輯 / 周雙玲 運營統籌 / 迦沐梓

穀雨致力於支持中國非虛構作品的創作與傳播。了解更多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穀雨計劃(guyuproject)」,投稿與合作請發郵件至guyustory@qq.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穀雨計劃 的精彩文章:

故土流變中的山河故人,傷感與焦慮並存
普利策獎得主張彥:講好中國故事的正確姿勢

TAG:穀雨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