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在核桃壩等你……

我在核桃壩等你……

文章內容部分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文:雲安【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中國莊園】

核桃壩並沒有核桃,而是滿山的茶園。這個位於遵義湄潭的村子如同婉約的女子,秀外慧中,令人神往。

【一】

走在核桃壩茶園間的木棧道上,滿目蔥綠,處處生機盎然。這漫山遍野的綠,是老支書何殿倫留給當地人民的寶貴財富,它不僅是致富產業,更負載著老支書對核桃壩未來的無言期許。

在核桃壩,老支書何殿倫是當地的傳奇人物,他把一個窮得叮噹響的小山村變成了全國聞名的小康村,帶著全村人乃至全縣茶農走上以茶致富的道路。

建國初期,一首民謠道出了核桃壩的貧困:「核桃壩幾大灣,十年中有九年干,頓頓紅苕包穀飯,吃水要翻幾匹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願嫁進山,一年辛苦無收成,大田變成放牛山。」家鄉的貧困給何殿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立志要改變家鄉的現狀。

從上世紀60年代起,他就開始帶領村民因地制宜築壩引水,探索致富之路。堤壩修好的第二年,核桃壩村的糧食產量由50萬斤,一下增加到了150萬斤。從此,核桃壩人告別了「頓頓紅苕包穀飯,吃水要翻幾匹山」的生活歷史。後來,他又向縣裡有關部門爭取在堤壩上裝上了發電機,讓核桃壩人率先在湄潭農村用上了電燈。雖然燈光有點昏暗,但正是這盞昏暗的燈光,指引著核桃壩人不斷向小康生活邁進。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帶領村民大面積地種植茶樹,做到「戶戶有茶葉,集體搞工廠」。並提出「培養萬元戶,消除困難戶,家家農工商,致富奔小康」和「要使生活過得好,一人一畝茶園少不了」等發展思路,大大地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全村形成了1000餘畝的茶葉基地,培育的優質茶苗不但滿足了本縣15個鄉鎮的需要,還遠銷四川、廣西、重慶等省區市,並帶出了屢次榮獲金獎的「湄潭翠芽」。

一個普通的農民,憑藉過人的膽識和獨到的領悟力,將自己的家鄉由「窮山溝」變成了「中國西部生態茶葉第一村」,並先後獲得了「全國勞模」、「全國十佳茶葉風雲人物」等諸多殊榮,當選為十四大黨代表,被稱為「天下第一老茶農」。在湄潭,他是唯一一位得到國家三代領導人接見並交談的輝煌人物,也是湄潭人最引以為豪的一張「城市名片」。

如今,何老書記已然離去,但他不懼艱難,勇於開創的精神卻永遠地留傳了下來,灑在了這片他曾經為之奮鬥的熱土上,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二】

沿著核桃壩的「茶道」來到村子裡,映入眼帘的是錯落有致的黔北民居,道路兩旁的櫻花爭相盛放,輝映著白牆黑瓦,好一幅美麗的鄉村風情畫!

沿著道路筆直走,就來到了核桃壩人最熟悉的地方——茶青市場。清明前後是茶農們一年最為繁忙的時候,每天下午五點五十茶青市場的鈴聲一響,人們便開始交易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背著茶葉面帶笑容的茶農,手裡拿著一砸現金和計算器等待交易的茶商,偶爾還能聽到一些賣小吃的商販的吆喝聲,這大抵是核桃壩每天最為熱鬧的時刻了。

有些茶農賣完當天採摘的鮮葉,會走到斜對面賣小吃的地方買些水果或者其他小吃帶回家犒勞自己。他們有的帶著當地特製的草帽,背著竹編背簍,手裡提著吃的,臉上皮膚像茶葉紮根的泥土那般黝黃,面上露出踏實滿足的笑容。

當你走過這個地方,我想,你也會被他們臉上真誠的笑容所打動,那種簡單的欣喜與滿足,滿足於他們的付出與收穫,就像腳踩的黃土一樣勤懇、實在。

【三】

來到核桃壩,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吃當地的特色農家菜,特色農家小炒肉、涼拌米豆腐、爆炒鮮竹筍、臘豬腳火鍋等等,讓人看得口水直流,胃口大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羊肉火鍋,當地農民自家放養的山羊,肉質鮮美,沒有一點膻味。作為懼怕膻腥的吃貨,這裡的羊肉讓筆者吃得欲罷不能。

走進農家小院,主人會為你奉上一杯清茶,泡開的芽尖像浮到水面的小魚,飄散出淡淡茶香,沁人心脾,惹人流連。這裡的人熱情好客,真誠樸實。一杯清茶,一片濃情,承載著核桃壩人骨子裡延續了上千年的熱血爽朗。

除了好吃可口的農家菜與品茶,採茶制茶也是在這裡尋得的另一種樂趣。走進茶園,伴隨著幽幽茗香,和茶農們聊聊家常,看著他們臉上淳樸的笑顏,一個上午的時光便如此度過了。到了晚間,就可將白日里採摘的鮮葉手工製成茶,雖是有些幸苦,但心裡的成就感卻是滿滿的。

制完茶後,你還可以去到街道上走一走。安寧幽靜的環境,昏黃的燈光,路邊的晃動的樹影,這裡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沒有川流不息的行人,有的只是純樸寧靜的夜,打破了平日里躁動的不安,靈魂也在這一刻得到了平靜。

如果你也曾夢著一片世外桃源,那裡遠離鋼筋混泥土,沒有霓虹燈閃,有的只是早間傍晚的裊裊炊煙,鳥語呢喃;每天早晨你在一片翠色中醒來,踏著清晨的滴露,聞著原野的芬芳,好似所有的繁雜紛擾都離你而去,那麼你一定要來到這裡,走過鑲嵌在綠色中的原木小道,沿著湄江河流順流而行,感受這一片汪洋的翠綠,山水林間之樂,也便如此尋得了。

【四】

「垂釣漁人臨夜午,輕撓碎影寂無聲。」湄江河的靜,恰如午夜時分的月色,不歡喜,不哀愁,是一種怡然自得的平靜。

作為當地的飲用水源,湄江河無疑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河面嬉戲遊樂的鴛鴦,河裡自由自在的魚兒,河岸兩邊的青青水草,河中倒映的鮮翠欲滴的樹影,匯成了一幅幅生動的寫意畫。

沿著木棧道順河流而下,就來到了當地最有名氣的景點之一——琴洲島。琴洲地處核桃壩西南面的湄江河中,長約500米,中部寬約100米,其形宛似一琴倒懸河中,故名「琴洲」。

據《湄潭縣誌》記載,「琴洲」一名出自明末遺臣范鑛(明進士,雲、貴、川、湖總督,人稱范相國)之手。琴洲水土保持完好,在明末清初時期已是「綠竹繞島,柳木成蔭」,再加范相國隱居於此,常邀明臣遺老、當地名流、文人學士等遊樂洲上,琴洲一時名聲大振,也成為隱士避居的絕佳之所。

如今的琴洲,綠樹成蔭,歷經幾百年歲月洗禮,依舊「豐草綠縟,明秀蔥蘢」,「煙波蕩漾,禽鳥喧鳴」。 安放於湄江河上,像一架陳設已久的古琴,擁有著深沉渾厚的音色,等待知音的尋來。

「為界江天月,孤洲橫素琴。馮夷彈不得,捧出碧波心。高風已陳跡,流水空好音。蕭蕭只黃竹,清響作龍吟。

【五】

沿著湄江河逆流而上,便來到了當地頗有名氣的相思樹下,相思樹為兩棵,相距20米左右,樹高數十米,兩樹枝丫交錯,遠看像一對戀人在喃喃低語。

關於相思樹,當地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當地有兩戶門戶相當的人家,一戶姓張,一戶姓薛,張家有個女兒名小翠,薛家有個兒子名阿男,兩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從小一起長大。

薛家和張家給這二人訂了親,兩人也感情甚篤,水到渠成,無奈這薛家後來出事敗落了,張家老爺瞧不上敗落的薛家,不再讓小翠見阿男,準備給女兒另擇親事。阿男每日晚上都跑到河邊的柳樹下遙望著小翠的閨閣直至天明,日復一日,相思成疾,直到有一天,阿男再也沒能起來。好心的鄰居將他葬在柳樹旁,也好讓他能日日見著小翠,沒多久墳上就長出了一棵樹,碗口大小,樹榦是紅的,樹心也是紅的,村民們給它取名為「紅愁樹」。

張家小姐後來得知了真相,不久也去世了。過了一年,柳樹旁又長出了另一棵「紅愁樹」。兩棵樹越長越粗,樹枝越長越密,越長越近,遠看好似相互擁抱。而村民們在夜間偶爾還能聽到說話聲,看不見人影,只能看見兩棵樹相互交織,再難分開,當地人便把這兩棵樹命名為「相思樹」,而樹下的那口井命名為「淚珠井」。

後來,慕名來參觀的人多了,紅愁樹好像開始害羞,枝條開始慢慢退縮,只有少數枝丫連在一起,呈難捨難分、依依眷戀之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相思樹。

如今,相思樹已屹立於湄江河畔幾百年,對當地人而言,它不僅象徵著愛情的美好與執著,更是代表著許多人對未來愛情的無限期許。時間會從指間溜走,但情卻會永存人心。

穿過樹影斑駁的林間木道,走到相思樹下,繫上一根紅繩,許下對愛情的祈願,告訴自己,在那些名為「未來」時光里,你不來,我,不走。

如果有一天你來到了這裡,來到這個名為核桃壩的村子,只為著這青山曠野之中所飄散的煙火味道,吃上一口地道的農家菜,品一口杯中的香茗,行走在這遍布滿山的茶綠之中,現世安穩,歲月,亦靜好。

這裡是「中國莊園」,為您傾力打造生態農業、旅遊及莊園相關資訊的動態智創平台,想要了解旅遊、農業、莊園的最新資訊,掃下面二維碼及時關注我們吧!

中國莊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核桃 的精彩文章:

文玩核桃快速盤亮的方法,管用
補腦的核桃什麼時候吃最好?答案告訴你,很多人都不知道!

TAG:核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