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上過的大學課程之最好和最差

我上過的大學課程之最好和最差

在近一年的時間中,斷斷續續利用下班後半小時的時間把最火網易公開課之一的《公正——該如何做是好?》(哈佛大學公開課,授課人邁克爾·桑德爾)12集看完,無緣留學的我終於感受了一番開放式人文課程的魅力。

所謂開放並不是指面對攝像機講課,也不是指選課學生來源多元且數量眾多,而是整個授課形式的開放性,沒有單一的講解,深奧而抽象的理論總是伴之以生活中鮮活的事例,同時,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環節貫穿整個課程,且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老師手中,無論是學生的答案還是觀點不同學生之間的辯論,都沿著老師指引的方向朝著既定的主題,最終回到本節課程講授的重點上。學生之間的觀點之爭甚至可以說是整個課程最精彩的地方。

課程的開放性還在於,老師不告訴你唯一標準答案,而是列舉出一系列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答案讓你自己判斷,課程提出的很多問題,我現在也還不能得出結論並且在繼續的思考中。比如:

是否代表大多數人利益的就一定正義?

當政治正確嚴重損害個人利益,這是否有違公正?

我們理所當然認為的通過個人能力和努力得到的優先權,是否一定公平?

這三個問題對應的典型案例分別是:

四個同伴在海上落水於孤舟中,為了生存下來,三人謀殺並分食了生病的那個夥伴。

對於此段截屏有必要說明一下,桑德爾先生只是在此轉述別人的觀點

某大學為了促進生源的多元化,分族裔制定了不同的錄取標準,同樣的分數和表現,白人落選、少數族裔入圍。

考上哈佛的人都毋庸置疑地智商高肯用功,但與哈佛學生一樣智商高肯用功的人未必都有機會上哈佛。

這些問題直接回答也許簡單,但是關聯到這些案例就沒法用是或者否來回答了。

這就是該課程的魅力所在。

然後,我就聯想到了我大學時期所上過的課程,那些以講授為主且沒有引發多少思考的課程——這裡並不是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而是,實事求是,在對比中想起了我所上過的最好課程和最差課程,僅此而已。

彼時我所在的旅遊管理專業上課很精彩的老師幾乎都是學歷史出身,而在我心目中最好的一門課是《旅遊規劃》,當時被任課老師廣博的學識、雄辯的口才和儒雅的風範所深深折服。最難忘的一課是以閬中為例講風水學,第一次聽說袁天罡和李淳風的我,聽得忘乎所以,也在下課後迫不及待地跟老師討論了困擾著我的「風水是否等於迷信」這一問題。

老師的「風水不等於迷信」的回答並沒有立刻說服我,卻讓我一直對這一節課保留著最深刻最美好的印象。

最差的課程,叫做《客源國概況》,一個深情呆板、言語平庸的年輕老師除了第一節課的自我介紹和課程計劃解說——全程播放一組台灣拍攝的名勝觀光視頻——基本沒有再說過話也沒怎麼點過名,就讓我們一整個學期的一整門課程都傻乎乎樂呵呵地看著製作精美的觀光視頻了——沒錯,對於這門不怕被點名、不用動腦筋、不用做筆記的課程,我們表示歡欣鼓舞、夾道歡迎、恨不得所有課程都這麼上,至於課程本該講客源國我們看的視頻卻是熱門觀光國,上課是讓我們眼睛去旅行還是腦袋去思考,抑或是老師上課付出的精力配不配得上他的課酬,這都在我們的考慮範圍之外了,老師都不為難我們,我們何必為難老師呢?

後來,每當我想到這一課程都如骨鯁在噎,這不是我上過的最差課程又是什麼?可當時不僅沒有一個人提出異議而且個個都還興高采烈,因為那時候手機沒普及,因為那時候電腦買不起,因為那時候看視頻挺奢侈——是不是要套用時下流行的一句話:「貧窮限制了批判力」?

這三門課程,其實完全沒有可比性,我也不想為此做一個以偏概全的結論,借用邁克爾·桑德爾的風格,提出來供大家自己思索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月清溪 的精彩文章:

TAG:冷月清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