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每周詩語|夜靜弦聲響碧空:風箏在詩中的多重意蘊|原創

每周詩語|夜靜弦聲響碧空:風箏在詩中的多重意蘊|原創

春天是風箏迎風起舞的季節。

風箏,又稱為紙鳶、風鳶、紙鷂、鷂子等。風箏源於中國,起於春秋時期,據今已有2000多年。

風箏起源

風箏是由何人發明,眾說紛紜。據《墨子·魯問》記載:「公輸子(即魯班)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也就是說,魯班曾做了一個木製風箏,在天上飛了三天。

但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云:「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飛)一日而敗。」墨子曾花費三年時間製造了一木製風箏,在天上飛了一天。風箏到底是墨子還是魯班發明的?這是個謎題。但這二人都是春秋時人,所以風箏的歷史可以從春秋時算起。

風箏因其與春風密切相連,也因其生動多彩的形象,引發了眾多文人的詩興。古往今來有不少風箏題材的詩歌。透過這些詩歌,我們可以窺見風箏的多重意蘊。

風箏與兒童

在兒童眼裡,風箏是春日裡不可缺少的一個玩具。春天風大,風箏飛翔在春風裡,「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清代詩人高鼎有《村居》詩曰:「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芳草青青的草地上,鳥兒在天空歡唱。原野上的楊柳,借著春風,輕拂堤岸,一派煙霧迷濛的氤氳景象。有如此美景環繞,豈能辜負了這大好春光?

放學歸來的兒童,歡快地奔跑,手中牽引著喜愛的風箏。嫩綠的春草、歡快的黃鶯、嬌柔的楊柳、活潑的兒童,再加上生動的風箏,好一幅春意盎然的「樂春圖」啊!

此詩成功地將童年的朝氣與早春的生機聯結在一起。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一個風箏。其實何止兒童,放風箏已經成為春日裡人們喜愛的一種戶外活動。

演奏樂曲的風箏

唐代詩人高駢在《風箏》詩中寫道:「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寂靜的夜空中,何處傳來弦聲?這弦任由風兒演奏出簡單的音調。這音調似乎很模糊,但仔細聽來卻能成曲,也勉強能欣賞。

這曲子一會兒又變奏出另一種聲調。可見,唐代的風箏裝有弦或笛,飛入天空在風的演奏下發出聲音,甚至能夠產生美妙的樂聲。這也就是風箏名字的由來——因為它能在空中發出箏弦的聲音。所以如果仔細區分,風箏和紙鳶還是有區別的。普通紙鳶不會發出聲音,而風箏卻能奏出音符。

助益軍事

風箏由於能飛得很高,形狀、顏色方面具有很高的辨識度,又有一定的載重量,故可以作為測量距離、傳遞信息、跨越天險的神奇工具。在歷史古籍中有利用風箏進行相關軍事活動的記載,甚至飛機的發明都受到了天空的鳥兒與風箏的大量啟發呢。

情中的風箏隱喻

春天是生髮愛情的季節。流行歌曲中往往以「風箏斷了線」隱喻愛情的逝去。其實在古詩中早已有「斷線風箏」以及此類愛情隱喻了。唐代元稹《紙鳶》中有「風吹繩斷童子走,余勢尚存猶在天。愁爾一朝還到地,落在深泥誰復憐。」表達斷線風箏一朝到地落入深泥中的可憐窘境。

斷線意味著愛情與別離。無名氏所作《紙鳶上羌天》中就有:「紙鳶上天線扯斷,漠漠羌天只有雲」的句子。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曾以斷線風箏為謎底有詩一首:「階下兒童仰面看,清明裝點最堪宜。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將斷線風箏與別離聯繫在一起。

駱綺蘭的《春閨》詩曰:「春寒料峭乍晴時,睡起紗窗日影移。何處風箏吹斷線?吹來落在杏花枝。」這裡斷線風箏引來的無疑是一段春天的閨愁。諸如此類的詩歌,不勝枚舉。

風箏給色彩斑斕的春日增添了詩情,給奼紫嫣紅的春日增添了歡笑,也給希望滿滿的春日增添了意蘊神采。讓我們去原野上放飛一隻心靈的風箏吧!讓它承載我們的童心、夢想、愛情與希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曹操不止一面:是英雄還是奸雄?
人,究竟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過錯?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