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嘴上不爭鋒,話多不如少

嘴上不爭鋒,話多不如少

人類長嘴是為了說話。話語是我們與人交流的工具,我們用說話表達我們的意思,傳遞我們的感情,也散播我們的智慧。南懷瑾大師一生的思想結晶,無非也是靠語言和文字傳遞給信眾的。

話說唐末有一位高僧名叫義存禪師,居住在福建雪峰山下,教授弟子無數。一天,義存禪師用過齋飯之後,就回到方丈室打坐參禪。這時,一個知客僧叩門而入,向他稟報寺中來了一位遊方僧人請求見方丈,自己以天色已晚而推辭,誰知對方堅持要見,自己阻攔不住只好前來稟報。

義存禪師想了想,便吩咐知客僧去請那掛單的僧人進來。這僧人一見義存禪師便自報家門,說自己是二十里外的覆船禪師的弟子,剛剛行腳到此。義存禪師知道對方是來印證自己功德的,於是便想考考他,問道:「你從哪裡來?」

這僧人一聽愣在了那裡,心想自己剛才不是已經自報家門了,為何義存禪師還要明知故問呢?雖然他不明白這是話頭,卻又不能不答,就說:「我從覆船禪師那裡來。」義存禪師悠悠地說:「生死之河還都沒有渡過去,為什麼先要覆船呢?」這僧人一聽,更是回答不上來,怔了半天,最後拜謝告退,第二天就離開了禪寺。

在下山的路上,僧人想來想去,他竟連老師都說上了,就星夜趕回覆船禪師處,將事情的始末告訴老師。覆船禪師一聽微微一笑,他知道這是義存禪師在難為自己的徒弟,於是說道:「你回去告訴他,說你已經超越生死了。」

果然,這僧人幾天之後再次來求見義存禪師。義存禪師見他去而復還,還帶著一臉的堅定神色,知道他心中所執更加深了,就提醒他:「既已覆船,還來做什麼?」「我已經超越生死苦海,不覆船幹什麼?」僧人坦然說道。

話語是人交流的工具,然而一旦陷入賣弄以至於互相嘴上爭鋒的境地,那就一點意思也沒有了。嘴上爭鋒只能說一個人不成熟,而不成熟的人一旦因為和別人「較上了勁」就很容易情緒激動,進而把一些本不該說的話說出口,正所謂「嘴上沒有把門的」。

要知道,話可不是想說就能說的,很多有傷人嫌疑的話,因為要駁倒對方而逞一時口舌之快將其說出口來,這就會無形中為我們的人際交流埋下了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地雷」。

其實,對和錯在某些場合併沒有絕對的標準,沒有必要非爭個誰對誰錯。讓對方一句,只要在原則範圍之內,是沒有什麼的,這個道理在社會上待了很長時間的人應該都懂,那麼年輕人為何不懂呢?其實是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在作怪。

有些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過分地相信自己的標準,因而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只要對方的行為和言語讓自己感覺不舒服,就一定要上前爭論,這樣造成的人際交往障礙在我們當中比比皆是。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規避掉這種逞一時口舌之快的毛病呢?南懷瑾大師告訴我們,要懂得剋制自己。南懷瑾大師曾說過,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歡圖個痛快,痛快之後的事便不管了,因此種下了很多禍根,如果在痛快之前能剋制一下,那禍根就可能不復存在了。

嘴上爭鋒,歸根結底就是我們不懂克制。很多時候,為了匆忙表達出我們自己的意思,甚至連對方的觀點都沒有完全了解就開始反駁,這就是不懂得剋制。有的時候聽了不喜歡聽的話,不管是對是錯我們都要反駁幾句,這也是不懂得剋制的緣故。

曾國藩曾對他的弟子說:「如果可能的話,要比別人聰明,但卻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聰明。」這句話可謂是人生的至理名言。一個成熟的人應該具有少說話、少爭吵的特質,尤其在一些毫無意義的分歧上面,盡量少賣弄自己的口舌,須知「水深流去慢,貴人語話遲」。

佛教微課堂

公眾號ID:xuefofa

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妙法梵音 的精彩文章:

人生的六個三必須

TAG:妙法梵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