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文學大家蘇東坡

文學大家蘇東坡

文學大家蘇東坡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遵母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蘇東坡,北宋時的大文學家,書畫家,是一位佛學修養頗高的大居士。《五燈會元》記載,參東林常聰禪師,有所悟,作偈云: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1]

蘇東坡的這首偈語告訴我們,當我們證悟到自心實相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天地萬物,皆是佛法音。縱然有千言萬語,又怎麼能描述得了這個「原本的真實」?本真超然須親證,千言萬語說不能。若人慾知佛境界,當凈其意如虛空。

後來,蘇東坡到了荊南,聽說玉泉禪師駐錫此地,悟境極高,便去參訪。於是,蘇東坡脫掉官服,易裝前往。玉泉禪師看到蘇東坡,便上前招呼說:「請問高官貴姓?」

蘇東坡運用機鋒禪語回答說:「姓秤,乃秤天下長老的秤。」

玉泉禪師聽後,默然片刻,大喝一聲,問蘇東坡:「且道這一喝,重多少?請秤一秤。」

蘇東坡「無對」,尊禮之。[2]

玉泉禪師的這一聲喝,隨生即滅,實不可得,又如何秤量它?隨生即滅的這一聲,恰恰襯托出這個不生不滅的自心本性。若人借著隨生即滅的這一聲喝,體悟到了這個不生不滅的自心本性,便是聞聲悟道。若人向這一聲上認取,正是佛家所說的顛倒妄想。大喝一聲無蹤跡,隨生即滅哪裡覓。回光鑒取聞聲人,歷歷孤明照天地。當時的蘇東坡,也只是向這隨生即滅的聲音相上著意,未曾識得這個「不生不滅」的無相真心。

蘇東坡與金山寺的佛印了元禪師是好朋友,他們之間有許多公案,都顯示出了佛家的心學內涵。

有一次,蘇東坡要見佛印禪師,並且事先寫信告知了佛印禪師:「不必出山,當學趙州上等接人。」也就是說,您不要下山來接我,您要像當年的趙州禪師接趙王一樣,就在禪床上接待我即可。

趙州禪師兩次接待趙王的公案是這樣的:

師(趙州禪師)見大王入院,不起,以手自拍膝云:「會么?」

大王云:「不會。」

師云:「自小出家今已老,見人無力下禪床。」[3]

師(趙州禪師)因在室坐禪次。主事報和尚云:「大王來禮拜。」

大王禮拜了,左右問烈士:「王來,為什麼不起?」

師云:

「你不會。老僧這裡,下等人來,出三門接

,中等人來,下禪床接,上等人來,禪床上接,不可喚大王作中等、下等人也,恐屈大王。」

大王歡喜,再三請入內供養。[4]

趙州禪師德高望重,趙王非常敬仰趙州禪師。一天,趙王前來拜謁。趙州禪師不但沒有出門迎接,反而不起座,以手拍膝,問云:「會么?」見者是誰?若也會得,大事了畢。大王不會,趙州禪師只好隨順俗情,云:「自小出家今已老,見人無力下禪床。」趙王聽了趙州的這話,不但毫無慍色,反而更加恭敬。

禪非坐卧。這個非坐非卧的,究竟是個什麼?這個是真佛真祖,也是諸人真實的自己。若向坐卧相上認取,一坐萬年,只是死漢。六祖大師云:「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5]這坐卧起止的是誰?這拖死屍的是誰?參禪悟道,只向這裡識得。這裡不識,皆屬中下等人中收。

蘇東坡以為,佛印禪師將會用「上等人來,禪床上接」的方式來接待他。可是,佛印禪師卻出三門接他。蘇東坡問道:我讓您在禪床上迎接我,您怎麼出三門接我?佛印禪師云:

趙州當日少謙光,不出山門迎趙王。

爭似金山無量相,大千都是一禪床。[6]

趙州不下禪床接趙王,那是因為趙州不謙虛。佛印禪師的這話,不是批評趙州禪師,而是教化蘇東坡。我老和尚出三門接你,你以為我下禪床了嗎?你這個蘇居士,我以接上上等人的方式來接引你,你卻不知,你卻將那木頭架子當作禪床,豈不知,在我老和尚這裡,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禪床寶座。試問大家,「大千都是一禪床」。這時,何者是我?何處是床?

鎮江金山寺里有個鎮山之寶。這個鎮山之寶,就是蘇東坡的玉帶。這條玉帶是怎麼留在金山寺的呢?這其中有個典故。

一天,佛印禪師與幾位弟子落座後,蘇東坡到來。佛印禪師說:「蘇居士!這裡已經沒座位了,你來這裡做什麼?」

蘇東坡一向好與佛印禪師鬥法,馬上就說:「若是沒有座位了,我就用您的四大五蘊色身當座位。」

佛印禪師說:「蘇居士!山僧有一問題,你若答得出來,我就給你當座位。你若答不出來,你腰間的那條玉帶,就要留下來,給我作鎮山之寶。」

蘇東坡自命不凡,以為可以穩操勝券,於是,就答應了。

佛印禪師問道:「剛才蘇居士道,暫借我的四大色身當座位,那麼,我你,四大皆空,五蘊非有,是佛說的嗎?」

蘇東坡答道:「是佛說的。」

佛印禪師問道:「四大皆空,五蘊非有,一切皆空了,這時,你相哪裡坐?」

蘇東坡不能作答。佛印禪師對小和尚說:「來呀,把蘇居士的玉帶解下來。」於是,蘇東坡的玉帶,就留在了金山寺。佛印禪師回贈了蘇東坡一件雲山衲衣。蘇東坡還為這個公案寫了一首偈:

百千燈作一燈光,儘是恆沙妙法王。

是故東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禪床。

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

會當乞食歌姬院,奪得雲山舊衲衣。

此帶閱人如傳舍,流傳到我亦悠哉。

錦袍錯落猶相稱,乞與佯狂老萬回。[7]

當時的蘇東坡,還未證悟「真空妙有的自心實相」,他認為,色即是色,空即是空,而不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還有一個傳說中的公案,雖然是傳說,然而,也比較符合佛理,所以引述到這裡,令大家參究。

蘇東坡被派遣到江北瓜州任職,與金山寺隔著一條江。一天,蘇東坡靜坐,頗有心得,作偈一首: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蘇東坡令書僮過江,將這首偈送與佛印禪師。佛印禪師看了這首偈,便在這首偈語的下面寫了二個字——放屁。佛印禪師又把這首偈封好,令書僮帶回。蘇東坡開封一看,便看到了「放屁」這二個字。蘇東坡心想,「八風吹不動」的境界,已經是很好的境界了,怎麼會不對呢?怎麼是「放屁」呢?於是,乘船過江,前來辯論。

船還未到岸,蘇東坡就發現佛印禪師已經在對岸等他了。佛印禪師見了蘇東坡,隻字不提那首偈的事。蘇東坡卻忍耐不住了,問道:「老和尚,你怎麼還罵人呢?」

佛印禪師說:我何時罵人來?

蘇東坡說:你在那首偈的下面寫的那二個字,還不是罵人呢?

佛印禪師哈哈大笑,說:原來是如此!你不是「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嗎?怎麼一屁就把你吹過江來了?蘇東坡恍然大悟,自己還是「動心」了,還不是「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的境界。

試問大家,如何是「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見到佛印禪師的回復,不動心,不過江,就是「八風吹不動」了么?

禪的境界,不是理論上的,而是實際證到的。若是沒有實際證悟的人,只是在文字上理解,那是沒有什麼用的。蘇東坡雖然才華出眾,意境很高,然而,不免著相住境,墮在虛幻的境界里。

若欲「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當須徹見自性。見性之後,對鏡練心,勤除習氣。習氣度盡,方得全身融入自性凈土,方得究竟解脫,方得「從心所欲」的大自在。正象《六祖法寶壇經》所說:

大圓鏡智性清凈,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8]

歷史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文人崇信佛教呢?這是因為,文人本來就對人生有較多的體驗,本來就對人生有較深的感悟。佛法對人生真諦的闡釋,恰好滿足了他們對真理的追求。佛教的智慧,佛教的妙語,開闊了文人的胸懷。



[1] 《居士分燈錄》卷下。《卍續藏》第八十六冊,第五七九頁上。

[2] 參閱《五燈會元》卷十七。《卍續藏》第八十冊,第三六四頁中下。

[3] 《趙州和尚語錄》卷中。《嘉興藏》第二十四冊,第三三六頁中。

[4] 《御選語錄》。《卍續藏》第六十八冊,第六六三頁中。

[5] 《六祖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五八頁中。

[6] 《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九。《大正藏》四十九冊,第六七七頁上。

[7] 《續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十一冊,第四九八頁上。

[8]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第三五六頁中。

文學大家蘇東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什麼叫「無念」?並不是一念不生!
怎樣才能消除「業障」呢?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