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12款靠譜的潤喉止咳方

12款靠譜的潤喉止咳方

止咳篇

南瓜泥

適用風寒引起的感冒咳嗽

感冒咳嗽多由風寒之邪侵襲、內郁肺氣、肺衛失宣引起,可通過食療來緩解。

南瓜性溫、味甘無毒,潤肺益氣、化痰排膿、驅蟲解毒、治咳止喘、療肺癰便秘。

民間也有用蒸熟南瓜,混合蜜糖吃治哮喘的驗方。

原料:南瓜250克、蜂蜜15克

做法:將南瓜蒸熟後搗泥放涼,加蜂蜜拌勻備用。早晚飯前空腹吃50克。

黃豆水

適用小孩久咳不止

如孩子體質偏熱、易便秘,或者開始咳嗽。每天一劑黃豆菜心水,每天喝一次,可以一直喝到痊癒。此外,還可以用來調理感冒期間虛弱的身體。

原料:黃豆50粒、白菜心1個

做法:準備50粒黃豆,泡1小時,煮上40分鐘,再加入白菜心,煮5到10分鐘。

蜂蜜生薑蘿蔔飲

適用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

生薑發汗解表、溫肺止咳,不但能把多餘的熱量帶走,同時還能帶出體內的病菌、寒氣。

白蘿蔔中含有蛋白質、脂肪以及豐富的鈣,具有較強的消炎、止咳作用。還適用於肺熱咳嗽引起的咽喉干痛、聲音嘶啞等問題。

原料:新鮮白蘿蔔1斤、生薑30克、蜂蜜30克

做法:蘿蔔和生薑去皮後切碎塊,一同放入榨汁機打碎,加入蜂蜜後即可飲用。

羅漢雪梨飲

適用風熱咳嗽、急慢性咽炎引起的咳嗽

羅漢果性味甘涼,具有止咳定喘、清涼解暑的功效,與清熱養胃、滋陰潤肺的雪梨配在一起,養陰清熱止咳的作用更強。

原料:羅漢果1個、雪梨2個

做法:將乾淨的羅漢果、雪梨放進砂鍋中,加入凈水,大火燒開,改微火,煮20~30分鐘,將水瀝干,即可飲用。

銀耳百合飲

適用無痰乾咳的咳嗽

銀耳養胃生津,百合止咳祛痰。兩者搭配食用,止咳效果更好。

原料:銀耳10克、冰糖20克、百合10克、蜂蜜少許

做法:取10克銀耳,清水泡發12小時,放入碗中,加入冰糖及百合,放入蒸鍋,隔水燉1小時,拌入蜂蜜,每日早晨起來空腹食用。

黑豆薑湯

適用咳嗽痰多、支氣管炎

原料:黑豆150g、老薑2片、紅糖10g

做法:黑豆與老薑洗凈加水1000毫升合煮,滾後轉小火續煮20分鐘,濾渣後取湯,加入紅糖拌勻後趁熱飲用。

注意:喝三天停一天。癌症與糖尿病者,不可加糖。尿蛋白異常、尿素氮異常、肌酸酐異常、尿毒症、洗腎、腎功能不全、腎癌、血糖偏高、痛風、高尿酸血症等患者,忌食。

潤喉篇

羅漢果花茶

大家都知道用羅漢果來泡茶,可以緩和喉嚨疼痛。羅漢果花也一樣具有潤喉功效,並且羅漢果花的香味濃郁,用熱水一泡,芬芳四溢。

羅漢果花,泡茶飲用,可以清肺潤燥,對喉嚨疼痛、咳嗽、聲音沙啞,甚至是上火引起的大便秘結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注意:羅漢果花有些性質寒涼,癥狀緩解後不要一直喝。

金銀花茶

金銀花茶,也是人們常見的用於清熱解毒的花茶。金銀花茶不僅針對上火的人有很好的舒緩作用,對咽喉乾澀,口乾舌燥,外感風熱也有一定的作用。

注意:它的性質寒涼,並不適合體質虛弱或者寒性體質的人,不適合長期飲用。

玉蝴蝶茶

玉蝴蝶,又叫做白玉紙,主要產自於雲南、貴州等地方。它可以清肺熱,利咽喉,對急性或者慢性的支氣管炎、咳嗽、喉嚨痛、扁桃體發炎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玉蝴蝶茶,主要是用其種子泡茶。一茶匙玉蝴蝶,加上滾燙開水,泡10分鐘即可飲用。

薄荷茶

薄荷泡茶可以消除咽喉腫痛,還能舒緩因感冒引起的頭痛或者發燒,加強體內血液循環。

注意:薄荷不適合產婦和嬰兒食用。

紫羅蘭茶

紫羅蘭泡茶飲用,對於呼吸道有很大好處,不僅可以滋潤喉嚨,還能舒緩因感冒而引起的咳嗽、喉嚨痛等;還對呼吸器官疾病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保護上呼吸道,調理支氣管炎。

茉莉花茶

茉莉花作為花茶泡水飲用,可以起到抑制細菌的作用,內服外用,就可以對喉嚨起到止痛、消炎、清熱等功效。尤其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更適合喝。

咳嗽期,飲食禁忌

初期的咳嗽不要急著吃止咳藥,宜吃滋陰潤肺的蔬果,如:銀耳、黑木耳、蜂蜜、絲瓜、蓮藕、蘿蔔、水梨、蘋果、枇杷、杏子等。

忌食任何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芥末、沙茶醬、辣椒、咖喱、胡椒粉等。

忌吃生冷食物,例如:冷凍食品、飲料、冰淇淋、霜淇淋等。

勿吃辣椒、胡椒、生薑等辛辣之物,對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使咳嗽加重。

忌抽煙、喝酒。

忌食煎、炸、熏、烤、烘焙食物,例如:炸豬排、油條、洋芋片、鹽酥雞、臭豆腐、炸薯條、烤鴨、燒餅、洋芋片、奶油蛋糕、甜甜圈、小西點…等。

忌吃甜食,以免生痰。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面診手診舌診脈診 的精彩文章:

身體求救信號你懂嗎?經絡不通,補什麼都沒有用!
最省錢、最安全、最有效的健康秘訣,本書一次告訴你

TAG:面診手診舌診脈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