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泥土塑造的廊道重器——自然學者眼中的彩陶之美

泥土塑造的廊道重器——自然學者眼中的彩陶之美

這是人類文明劃時代的進步。塑土以型,築泥為器。古老的陶器是遠古人類智慧發育的結果。

一抹紅色被均勻地塗抹在了陶碗的碗沿,據今 8000 年前,彩陶誕生了,對美的訴求與生存的需求完美結合,人類文明爆發出偉大的創造力。

絲綢之路南亞廊道上的河湟谷地是彩陶的故鄉。古老的彩陶隨著人們遷徙的步履傳播遠方,古道上布滿了彩陶流光溢彩的身影。

江西仙人洞陶片

這是我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陶片。上世紀 60 年代,江西仙人洞古人類遺址。兩枚粗糙的陶片,為我們還原了 2 萬年前古人類生活的場景。

陶片黝黑,有明顯灼燒過的痕迹;陶面略有弧度,顯然屬於某種器皿的一部分。

青海師範大學生命與地理科學學院教授侯光良先生說:「這說明,仙人洞人可能已經使用陶器蒸煮食物。」

人類的體質因為蒸煮這種簡單技術的發明,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人類開啟了嶄新的文明紀元。

研究表明,最初的陶罐僅僅具有實用的功能,美並非它所考量的內容。距今 8000 年前的大地灣人,將一抹紅色塗抹在了一隻陶碗的碗沿,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彩陶。這一時期,人類的精神追求與陶器的實用功能開始結合在一起。

馬家窯文化,誕生在中國甘青交界處的古文明形態,彩陶是這一文化形態的重要特徵。在甘肅境內的黃河流域及洮河流域,青海境內的黃河流域及湟水流域,遠古人類用彩陶記錄了對自然最初的感受和觀察,以及內心世界的波瀾壯闊和靜水深流。

河湟谷地,馬家窯人重要的棲身之地,這是一個彩陶的世界。侯光良先生說:「無論工藝水平還是彩繪的技藝,誕生在河湟谷地的彩陶在當時是世界一流的。」

那個時期,彩陶的製作最能體現人類文明高度,由此看來,河湟谷地就是當時名副其實的高科技矽谷和集合了人類多種創造力的藝術之都。

上蒼恩賜的最佳材料

馬家窯文化彩陶

遙遠的地質年代。乾旱的氣候特徵,在地球的表面孕育出了厚重的紅土,這種誕生於6500萬年至200萬年前的第三紀紅土,是塑造彩陶的原材料。

具有很高黏連度的紅土,在甘青交界處廣為分布,在河湟谷地堆積尤厚。這是古人類取之不竭的獨特資源。泥條盤築法的創造,讓這種紅土變形為各種各樣陶器胎體。

「目前發現的馬家窯人製作的陶器,大多都有使用過的痕迹。」侯光良先生說。

火,人類最早利用的自然資源,為了增加陶器的使用性,多種輔料被加入進了紅土之中。

「已知的馬家窯文化陶器,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加砂陶,一種是泥質細陶。」侯光良先生說。

砂具有高溫燒制後防止陶器開裂的功能,泥質細陶則更多地具有了一種審美的功能,它一般被運用於儲存器的製作中。

黃土是馬家窯人在製作泥質細陶時被廣泛使用的添加劑。這是一種誕生在 200 萬年前,至今仍在不停發育的土質。這種廣泛分布的黃土和製作陶器的基礎原料紅土一樣,為馬家窯人創造陶器,提供了最佳的原材料。

自然條件促進了人類的發育

泥條盤築法

科學研究表明,繪製彩陶的基本色彩紅色和黑色,均來自自然礦物。紅色是三氧化二鐵,黑色是錳鐵,這是兩種比較易得的原材料,為彩陶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侯光良先生介紹,彩陶的製作有近十道工序。取土、淘洗、調和、盤條、塑性、陰乾、打磨、繪製、燒造……可以說,每一道工序,都凝結著遠古人類的智慧和汗水。

已知的馬家窯彩陶的主要紋飾有蛙紋,渦紋等,其分支更是紛繁雜陳,這是遠古人類精神在物質層面的體現,彩陶由此實現了精神與實用的高度統一。

「馬家窯人的藝術創作,在那個年代處於世界一流水平。」侯光良先生說。

是什麼樣的原因,使馬家窯人的創造力有了飛躍式的發展?

向善向美是人類本能的追求,同時當代科技研究表明,馬家窯人生活的區域,在那一時期的亞洲版圖中,並不是條件最好的,可以說正是這樣的自然條件,促進了馬家窯人的大腦發育。

和窮則思變的道理一樣,由於生存本能的需要,馬家窯人的創造力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熱帶雨林地區較少產生大型文明板塊的原因,那裡的自然條件太優渥了,人的創造力被隨手可得的資源削弱了。」侯光良先生說。

甘青地區出土的這件彩陶上繪有九個太陽

彩陶紋飾是對自然的理解

人是自然的派生,人也是自然環境的依附。

在對馬家窯彩陶紋飾的研究中,侯光良先生髮現,許多紋飾都與水有關,比如旋渦紋反映了水的形態,蛙紋則反應了生物的狀態。水似乎是馬家窯人彩陶創作的主要素材。

藝術是人類對生活環境觀察思考的結果,早已成為了藝術理論的共識。侯光良先生說:「在我看來,遠古人類創造的彩陶就是當年馬家窯人生活的真實寫照,是遠古人類生活環境的真實影像。」

今天的河湟谷地並非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可是古地質專家在對河湟谷地的地理地貌做出考察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五千年前的河湟谷地河流縱橫,沼澤密布,水是這片土地最醒目的自然景觀。

水以及因水誕生的一切,自然成為了馬家窯人創作彩陶時隨處可見的原始素材。

「青海省博物館收藏著一隻鴨形彩陶器,我們知道,今天在河湟谷地鴨子很少見,這種禽類之所以能成為遠古人類的創作題材,說明五千年前,河湟谷地水資源的豐富和氣候的溫潤。」侯光良先生說。

孢子測定技術的使用,不僅為侯光良先生的這一論斷提供了證據,同時也讓他有了更重要的發現。

彩陶中的氣象密碼

冰河期,氣象運轉中發生的氣象現象,這種在地球運轉中多次發生的現象,對於人類文明來說,是一場災難。

孢子測定技術顯示,中國歷史的商周時期,地球氣象正處於一個冰河期,乾旱導致的農業歉收曾經使得亞洲東部發生大面積的戰爭和饑荒,這樣的氣象災難,同樣在彩陶中有所體現。

一隻彩陶雙耳盆的盆沿上繪有九個太陽,古人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著對自然的感知。「同樣,在這一時期,中原文明誕生了后羿射日的傳說。」侯光良說。

氣象變遷產生的物種變化也是彩陶紋飾的主題。

「千年前,水是彩陶最常見的紋飾,3000 年前,羊紋飾出現了,這說明隨著氣候變得乾旱,畜牧業成為了生產的主體。」侯光良說。

彩陶傳播見證文明交流

宗 日 文化 ,海 南 藏 族自治州境內共和盆地發現的一支重要的遠古文化遺存,學界普遍認為,馬家窯文化對宗日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對宗日彩陶的研究中,學者共發現了兩種類型的彩陶——做工相對粗糙的宗日文化夾砂彩陶和馬家窯文化做工細緻的彩陶。

「至少在四千五百年前,遠古人類已經開始了文明的交流。」侯光良說。

無獨有偶,多年前,考古工作者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現了遠古玉器,其紋飾與喇家遺址出土的玉器驚人相似。

「這說明,早在遠古時代,生活在甘青交界地帶的遠古人類和南亞地區的人類族群就已經開始了文明的交流,交流的路線大約就是絲綢之路南亞廊道的雛形。」侯光良說。

如果我們以更為廣闊的視野審視河 湟 谷 地 ,你 會 發 現 ,至 少 在 五 千 年前,誕生在河湟谷地的彩陶,就已經開始了文明的遠征。向西,它通過河西走廊進入了新疆;向南,它跨越白龍江流域,在多年的發育後,彩陶中承載的文明因子,最終定格在了金沙遺址等諸多的考古發現中;而向西南方向,它翻越青藏高原,最終抵達南亞諸國。

這裡是彩陶的故鄉,遙迢的古道就是一條彩陶流成的河,每一件陶器都帶著文明交流的渴望,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締造了不同的輝煌。「從這個意義上說,河湟谷地就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侯光良先生說。

圖片由侯光良先生提供

作者:李皓 王十梅 來源:西海都市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海日報 的精彩文章:

「古八景」新氣象

TAG:青海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