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易經》大智慧:守時、守中、守變

《易經》大智慧:守時、守中、守變

一、守時

《易經》第一卦乾卦的象辭就講:「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就連興雲吐霧的龍,尚且需要能大能小,能升能隱,能高能低,否則飛的過高同樣會後悔,沒有任何神通的人,更需要認準時機才可「出頭」,也就是要學會守時。

我們這裡講到的第一點,關於守時,它不是準時,而是把握時機。在時機和時勢尚未成熟時,就要暫時蟄伏,保存實力,待時而動。「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齊白石,27歲才開始學習畫畫,但只能勉強糊口,年過半百還成為一名「北漂」,賣一張畫的錢還買不到一顆白菜。齊白石有句名言,「不叫一日閑過」,不管日子如何艱難,他仍每天堅持作畫,還開創了新的國畫手法,終於在58歲時,才聲名鵲起,迎來事業巔峰。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命運就是這樣,每個人的時間表是不一樣的,有人年少成名,有人大器晚成。

你的黃金時代不是不到,只是時候未到。關鍵是我們能否把握當下,時時修鍊自己,不斷積澱提升,才能在機遇來臨時,守得雲開見月明。

二、守中

《易經》言: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做人首先要中正立身,正道直行,做事光明磊落。正如孟子所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後,醇親王托曾國藩的好友朱學勤轉來一封信,信中對曾國藩大加恭維,意圖結好。醇親王是慈禧的親妹夫,一般人對這樣的核心親貴,主動奉迎唯恐不及,曾國藩卻沒有給他複信。

醇親王不甘罷休,又托曾國藩的另一好友黃倬轉寄詩文,希望曾國藩應和,但曾國藩仍然峻拒。此時的曾國藩早已不是原來的憤青,而是寓清於濁,處世圓融,所以曾國藩此舉令身邊人費解。曾國藩解釋道:此為「避內外交通之嫌」。

做人還是要中和待人。《中庸》中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人在沒有產生喜怒哀樂這些情感的時候,心中沒有受到外物的侵擾,是平和自然的,這樣的狀態就是中。就算是情緒發出來,也要對其有適中的度的控制,這就叫和。

所以,所謂的中和實際上就是對於自我情緒的控制。層次越高、越有智慧的人,也越懂得控制情緒中的人格和修養的意義。

有人說,「中庸有什麼難的,不就是做事圓滑些,遇到矛盾和稀泥就好了?」

其實,中庸之道體現在為人處世上就是:不走極端,不唱高調,凡事有度,話不說滿,事不做絕,剛柔並濟,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恰到好處。

中正立身,中和待人,中庸處世,所有的高明最後歸於平凡,這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三、守變

《易傳?繫辭》中講:「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循環往複,革故鼎新才是萬事萬物產生的本源。

馬雲曾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一切都在時刻改變,因此不要懼怕改變。」既然外部的萬事萬物都隨時在變,那如果做事還拘泥固執,不懂變通,又如何能成功呢?

《易傳?繫辭》中說:「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還解釋到:「變通者,趨時者也。」「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歸納起來就是,變通要合乎時宜,不可不變,也不可亂變。

接受變化,擁抱變化,不墨守成規,不拘泥於一格,逢大勢不踐小諾,處大事不拘小禮,才是應對變化的真諦。

只有掌握變化者,才能不負過往,無畏向前。

部分文章源於網路,轉載僅限學習分享;

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處理,非常感謝。

龍吟茶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盛世國學 的精彩文章:

這六部國學經典,你一生至少讀一次!
一見傾心,一眼萬年 有些詩詞不用背,只是看一眼便再難忘記

TAG:盛世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