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次問遍學並答(下)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次問遍學並答(下)

宋國廬山慧遠法師,公少瞻儒道,擅堅白之名,及脫俗高尚,亦江左須彌。凡所述作,莫非皆是實歸之路。默問常安草堂摩訶乘法師鳩摩羅什。苻書云:什是天竺大婆羅門鳩摩羅炎之子也,其母須陀洹人。什初誕生,圓光一丈,暨長超絕,獨步閻浮,至乎歸伏異學,歷國風靡,法集之盛,雲萃草堂。其甘雨所洽者,融、倫、影、肇、淵、生、成、叡八子也。照明之祥,信有徵也。大乘經中深義十有八途,什法師一一開答。今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有六事,中卷有七事,下卷有五事。

上卷六事:初問答真法身,次重問答法身,次問答法身像類,次問答法身壽量,次問答修三十二相,次問答受。

中卷七事:次問答法身感應,次問答法身佛盡本習,次問答造色法,次問答羅漢受決,次問答念佛三昧,次問答四相,次問答如法性真際。

下卷五事:次問答實法有,次問答分破空,次問答後識追憶前識,次問答遍學,次問答住壽義。

(6)

又問:經雲,四道與辟支佛智及滅智,皆是菩薩之忍辱。意似是學彼滅智,以成此忍。彼學本自不同,法忍云何而成?若必待此而不證,即諸佛世尊,大會說法,其中應不俄爾之頃,頓至法忍者?推此而言,反覆有疑。

答曰:經雲,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者。智名學人四智、無學人六智,斷名學人有餘斷,無學人無餘斷,是皆以諸法實相為己用。但二乘鈍故,須以六智;菩薩利故,唯用一智,所謂如實智。如鈍斧伐樹,數下乃斷,若以利斧,一砍便斷,是一樹一斷,但功用有異耳。諸賢聖如是,斷諸結樹,以小乘智慧鈍故,分為分智。

凡夫所想顛倒,往來生死,受諸苦惱,說名為苦。以無漏智慧,深厭此苦,厭已即舍,若無自性故。所以者何?是畢竟不生性。如是知已,結使自然不生,是名集滅道智。修此行已,增其盡智、無生智。菩薩利根故,如苦諦一相,所謂無相,但以凡夫顛倒之心,分別有苦有樂。

又此苦因於愛等,亦是一相,因同果故。此中無所斷,亦無所證。於其觀中,善能通達。是故當知聲聞智慧鈍故,先習此道,後乃得力,以菩薩深入故,觀四諦為一諦,如《思益經》中說四諦為一諦。

又《般若波羅蜜》中說聲聞所有智、所有斷,皆在菩薩無生法忍中。聲聞人以四諦入諸法實相,菩薩以一諦入諸法實相。聲聞智慧鈍故,多以厭怖為心;菩薩智慧利故,多以慈悲為心。同得諸法實相故,名為所有智、所有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如以蘇作種種食,名雖有異,而蘇是一也。

或有人言,眾生或愛多,或見多。愛多者以無作解脫,能入涅槃。無作解脫者,所謂諸法無常、苦。見多者,以空解脫門,能入涅槃。空解脫門者,所謂空、無我。若觀無常、苦者,化之則易;若觀空、無我者,所行之道,轉深轉微。

所謂諸菩薩,深愛樂佛法,亦未斷結使,生諸戲論,分別常無常、苦非苦、空非空、我非我、有無非有非無、生不生、非生非不生等。滅此戲論故,佛為說無生法忍。如人服散除病,散復為患,覆以下散,葯為希有也。無生法忍亦如是。觀諸法性故,得名為深。以除細微之病故,藥名為妙。

復有人言,有人謂菩薩不得聲聞、辟支佛道功德之利,是故說菩薩無生法忍中悉得其利。又此章中,不言學彼以成此用,先雲遍觀十地者,名之為學耳。又答雲,以入滅定,先期心生,設復暫滅,時至自發。

(7)

問曰:若菩薩不證,必同此喻,以此則凡造遍學,不應有退轉,豈非失位於龍門乎?若未經遍學,便雲退轉,此猶未涉險而頓駕,而本自不行,復何所論?

答曰:菩薩有二種,有退有不退。退亦有二種:一者,直行五波羅蜜,如舍利弗等,持頭目施,而生厭退:二者,無方便行般若波羅蜜,入三解脫門,觀涅槃時,以深妙樂故,即便取涅槃證。

取涅槃證有二種:一,行菩薩道,以無方便,入三解脫門,證於涅槃;二者,菩薩聞佛說,菩薩應學聲聞、辟支佛道,度脫眾生,雖是菩薩,而用聲聞、辟支佛法,入三解脫門。是人無方便,慈悲心薄,深怖畏老病死苦,取涅槃證。如人若能乘馬,不墮馬也,不善乘者,便隨馬力。諸菩薩亦如是,起無漏心,入解脫門,隨順無漏,不能自拔。如是退轉菩薩,優劣不同。若久行菩薩道者,成就方便力,雖起無漏心,而不隨之。以慈悲方便力故,不令墮落。如是者,則同滅定為喻也。

又退轉者,雖有本願,以福德智慧力用薄故,不能自出。如入賊陣,皆願欲出其身,力方便者,乃能得出;無力者,雖有其意,不能得出。又如說《法華經》畢竟空,設有退轉,究竟皆當作佛。佛說退者,意欲令菩薩當得直道,始終無退。如《般若波羅蜜不退品》中說。又須菩提言:世尊,菩薩退為以何法退?色陰退也,受、想、行、識退也?佛言:不也。離五陰有退也?佛言:不也。須菩提言:若不爾者,云何有退?佛為須菩提,漸以明《法華經》義故。

(8)

問曰:聲聞、辟支佛智及滅,則是菩薩忍,菩薩於智滅中不證時,為是無生滅觀力也,為是度人心力也?若是無生滅觀力,則遍學時,不得並慮,若不並慮,則無生滅之觀,玄而不征,以其無征,菩薩便應隨至取證。若是度人心力,時至則反。

凡為菩薩,以僧那自誓。此心豈不必欲度人,而中退轉者,何也?又雲,《大智論》雲,得忍菩薩解諸法實相,廓然都無時,猶如夢中乘筏渡河,既覺無復度意。若爾者,先期後有,何功用有?得忍大士,已起陰路,猶尚若茲,況未至者乎?君來喻雖美,吾喻是其族也。

答曰:無生觀力劣,而玄有同。何以故?無生滅故。一切法,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以不滅法故,滅諸觀行。菩薩如是智力,雖二道不應為證。何以故?證名第一真實,更無勝法。而菩薩以利智慧,深得法性,不應以法為證也。然雖心不並慮,因見小乘法卑陋故,深發本識,知非所樂。但為度小乘人故,觀其法耳。譬如大鳥常在甚深清凈之池,以小緣故,暫住濁水,事詫便去,不樂久也。此亦如是,隨大力所牽,不為小力所制。

度人心力者,諸菩薩雖入無漏禪定,而能不舍慈悲之心。小乘則不然,以其力劣故,心在無漏,則不應復有心所念。又菩薩以小乘法觀泥洹時,有樂小乘道者,因用其法而度脫之,此則是度人心也。凡言善學小乘法者,皆是得無生忍菩薩。所以者何?以彼謗言,尚不得此法,何能以是度人也?是故學不以有殊妙之事。故富樓那過去無量佛所,於弟子眾中第一法師,今佛弟子中亦為第一。是故當知,是大菩薩現行小法。

又小菩薩未得甚深大乘之法,行五波羅蜜。若入小乘空法者,不知般若波羅蜜,無方便力,慈心弱,不能自拔,爾時隨至而證。佛若教如是等菩薩遍學者,則生厭心,失菩薩道。如人有咒火之力,能入大火,若無咒力,則不堪任。

又人言,菩薩利根故,如涅槃寂滅相真實之法,雖有慈悲之力,不能自制。但以十方諸佛,現其妙身,而教化之。譬如身大者,墮在深坑,一切繩用,不能令出,唯有大士,以金剛瑣,爾乃出之。菩薩亦如是。深見生死過患涅槃寂滅安穩之處,唯有諸佛,乃能令出,更無餘人也。

(9)

又問:遍學以何為始終?從發意至得忍,其中住住,皆是遍學不?若初住遍學,於二乘智滅中,已得無生法忍,則不應復住住遍學。若果不住住遍學,則其中無復諸住階差之名。若初住不得忍,即住住皆應遍學。若住住遍學,則始學時,漏結不盡。如其不盡,則雖學無功。想諸菩薩,必不徒勞而已。

又問:《十住除垢經》說,菩薩初住中遍學,雖入聖諦,不令法滅,亦不令起。此語似與《大智論》異,亦是來答所不同。是乃方等之契經,於理有所共信。若不會通其趣,則遍學之說,非常智所了知者,則有其人。

答曰:此義前章已明要。大菩薩現作聲聞,為度小乘人故,學小乘法,如富樓那等。或有人言,有三種慧:聞慧、思慧、修慧。未得無生法忍菩薩,以聞、思慧學二乘法。何以故?是人福德智慧,未深厚故。若用修慧,則便作證。是故唯無生法忍菩薩,三慧遍學諸道。

又新發意菩薩慧,誦讀思惟大乘經法,雖學,亦不為成無生法忍也。而得忍菩薩,同體實相之利,但深淺有異。是故觀智而已。此因緣先已說。又《十住斷結》說,未見此經,不得妄以相答。

(10)

又問:證與取證,云何為證?菩薩為證而不取,為不證不取也?若證而不取,則證與取證宜異。若以盡為證,盡不先期而設至,云何為不取?若謂既證而不取,則須菩提不應雲,是處不然。若以盡為證,三結盡時,則是須陀洹;下分盡時,則阿那含;二分盡時,則是阿羅漢。若三處皆盡而非三道,則有同而異者矣。其異安在乎?若先同而後異,直是先小而後大耳;若先異而後同,直是先大而後小耳;若都不同不異,則與來答違。而取後會,此所望也。

答曰經直雲證,欲令易解故,說言永證。證與所證,無有異義。《般若波羅蜜》中,佛為須菩提解之,菩薩欲入三解脫門,先發願,不作證,即今是學行時,非是證時。以本願大悲念眾生故,雖入三解脫門而不作證。如王子雖未有職,見小職位,觀知而已,終不貪樂,當知別有大職故。菩薩亦如是。雖入小乘法,未具足六波羅蜜十地菩薩事故,而不作證。

證明已具足放舍止息,所觀第一,更無有勝,不復畏受三界苦惱,是名為證。譬如人有事相言,未得可信重人為證者,則生憂怖,種種方便,求自勉濟,若得證已,心則安穩,不復多言也。諸賢聖如是。知世間可厭離,無所貪著,即見無生無滅、無作無相常法。

此法無為,不生不滅故,不可在心。不可在心故,不名為修。以無漏故,不名為斷,但以為證耳。此理真實,第一可信。若於是法貪慾修行,即是戲論,生法煩惱。是故應證而不應修,如熱金丸雖好,正可眼見,不可手捉。如是證涅槃已,不復須厭離修道。

凡證,說有四種:一者,有人慾得諸法實相,修行其道,見涅槃相,即以為殊妙,發大歡喜,而生相著,因涅槃故,有所戲論。此人之心,自謂得微妙法,名為智慧中戲論煩惱也;二者,見涅槃法,厭離心薄通鈍故,不能斷一切煩惱,或為須陀洹,或為斯陀含,或為阿那含,名為學涅槃者,不名得證也;三者,厭情休息,智慧心則見涅槃已,不生愛著,不生戲論,舍諸煩惱,名阿羅漢、辟支佛;四者,發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度眾生故,欲與眾生第一之利,所謂涅槃利,生死中厭離心厚,世世修習種種法門,無量福德,利根第一,雖見涅槃,不生愛著,不生戲論,舍一切凡夫結使,如一切法同涅槃,無生無滅。但未具足菩薩之道,本願未滿,唯斷凡夫結使,未斷菩薩細微結使故,不名為證。

證名所作已辦,不復更有所作。得證者,唯有三人,阿羅漢、辟支佛、佛。三學人雖斷結使,不患盡故,但假名為證,非實證也。如因得道人故,余學道者,通名道人。此中得無生菩薩,如諸法實相涅槃,自利已足,三界苦斷,為教化成就眾生故,出於涅槃無為之法,還修有為福德,凈佛國土,引導眾生,是故不名為證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賢法師 的精彩文章:

坂本五郎收藏的中國古代佛教造像珍品
神農故里-羊頭山石窟造像

TAG:明賢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