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京大學大類培養初體驗:理性看待改革

南京大學大類培養初體驗:理性看待改革

全文共8118字,閱讀大約需要25分鐘。

本文作者:

賴璨 信息管理學院15級本科生

李麗晴 歷史學院15級本科生

伴隨著梧桐微涼、銀杏漸黃,又一批稚嫩而滿懷憧憬的新面孔出現在南大校園。與以往不同的是,許多新生手中的錄取通知書上不再帶有「學院」二字,而是變成了「試驗班」。

2017年是南京大學深化和落實大類招生培養改革的關鍵之年。這一年,南大開始按學科大類招生,編訂並實施全新的2017版教學大綱,南大招生目錄調整為11個學科大類和4個專業,「三三制」人才培養改革也邁入了2.0階段。

在國內,大類培養並非一家之言,祝洪章在《對高校「大類培養」模式下的「個人化」人才培養問題的思考》中提到「以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為首的一批雙一流高校在2001年後開始推行按學院、學科、甚至是跨學科的『大類招生、大類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這意味著,從2001年的不斷籌備至今天的全面落實,大類培養的計劃醞釀了將近17年之久

一方面,大類培養使得學生有機會在了解學科的基礎上再理性進行選擇,同時有利於拓展他們的視野;另一方面,新制度在實施過程中也顯現出一些不足,師生對這一制度還存在疑問。

大類培養的推行引發了各方關注與熱烈地討論,《教衡》就此對這一熱點話題進行了關注,並就學生所反映的一些問題對教務處邵進處長進行了採訪。

一、大類設置總框架

大類培養的一大特徵在於大類的設置。據了解,南大自兩三年前便已開始著手調整大類體系,其中涉及學科歸類合理性、培養模式與院系意願等問題,直到基本達成一個穩定的狀態,才於2017年開始正式施行。考慮到大類招生後學生缺乏院系歸屬的問題,南大建立起一套聯動的管理與服務制度,在全校各大類設置了學業導師、朋輩導師等,幫助新生解決在學習與生活方面遇到的問題。

南京大學2017年普招專業目錄(來源:南京大學本科招生網)

從總體上看,學校盡量地將相近學科歸於同一大類內,為專業之間的融會貫通做出了努力。為此,各院系加強了相互之間的協調合作,部分院系的專業分散在了不同的大類,更有利於培養出複合型人才。

南大的老生曾同學表示很看好大類培養,因為學生在大一時學的內容綜合性更高,可能看問題的思維方式會比分專業招生的學生更加全面完整。而對於大類的設置,部分師生認為還有改進的空間。社會學院的翟學偉教授認為,社會科學大類招生首先應該要先定義什麼是「社會科學」,法學在西方的概念中不是社會科學,但在中國是社會科學,因而非常混亂,而「信息管理」到底屬於什麼門類還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因此現在的社科大類並不是真正的社會科學類,而是個大雜燴。這使得他在為新生授課時切身體會到大類課程在選擇教材與參考書目、考試出題和批改試卷等方面都存在問題。建城的趙同學從自身的視角出發,指出建築學專業性較強,太多人一起上設計課可能會影響上課質量,而工科大類第一學年較少的課程安排也將使得之後選擇建築學的學生未來三年里學業更為緊張。

二、新型課程初體驗

提及大類培養,南大師生普遍的感受是新生學習的內容與選擇的範圍更為寬廣了。大類中的新生需要同時接觸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並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找到自己日後的去向,至學年末再進行專業分流。為了配合大類招生制度的實施,新出台的培養方案中出現了兩種新課程類型:同一大類所有學生共同修讀的學科平台共通課,以及由學生自行選擇、與專業分流掛鉤的菜單課。共通課與菜單課到底應該如何設計、建設與教學,對於歸到同一大類里的各院系而言都是重要的任務

老師——打破學科壁壘

各大類的學科平台共通課往往採取幾個院系的老師輪換授課的「拼盤」式課程形式,例如社會科學試驗班在大一上學期開設了《社會科學導論》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導論》兩門共通課,據信息管理學院副院長陳雅教授介紹,經四院討論達成共識,前者主要由各院系的長江學者與資深教授輪流授課,後者則由各院系具有「海歸」背景的青年才俊輪流承擔教學任務,教學效果要經過期末考試的檢驗來確定。她認為大類培養從拓展視野方面看是非常好的,能夠讓學生接觸到可以作為支撐學科與支撐知識來運用的相關學科與知識,且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潛能,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領域。歷史學院的梁晨副教授也認為在大類招生中各個院系應該派出最好的老師來展示本院系的實力和專業的魅力,這對於學生的專業選擇是非常有幫助的

學生——評價不一

受訪的新生中,不少同學在填報大類時已有目標專業,但其中也有同學表示在上了共通課後又有些糾結了。社科大類的郭同學說:「當初想學法學,不過接觸所有專業之後感覺有點糾結,原因是還不太知道哪個專業真的適合自己,還希望深入了解一下。」數理大類的王同學曾問過班上同學的專業選擇意向,發現至少有一半還處於不確定的狀態。

說起上共通課的感受,同學們有著不同的評價。工科試驗班的陳同學認為輪番上課可以讓學生和不同的老師交流,理解不同老師的思維方式。也有同學不那麼認同共通課的上課模式。工科試驗班的李同學反映:「概論課的內容難以形成一個體系,既沒有日常的作業,也沒有教材。現在去上概論課的人越來越少。」社科大類的呂同學表示:「兩門共通課給我的感受是連續性差、雜而不精,太注重宏觀角度上對社科的總結和概括,有時會給人一種雲里霧裡不知重點的感覺。」

大類課堂實地觀察

11月,《教衡》記者專程旁聽了人文大類的《全球視野下的歷史與文化》與《媒介案例研究》課程,親身感受新型課程的直觀真實狀況。據了解,人文大類在第一學年僅開設各院系的菜單課,沒有學科平台共通課。記者旁聽的兩門菜單課都由相關院系的老師輪換講授專題性知識。

《全球視野下的歷史與文化》當天的任課老師稱自己臨時收到上課通知匆忙趕來,沒有做準備。記者坐在後排,感覺老師聲音不夠大,講課內容偏概念性、介紹性。課後受訪的小P同學表示,感覺這門課授課老師很多、課程系統性不強,不知道該如何記筆記;人文大類第一學期課程很少,共有五門菜單課給同學們選修,老師上課比較認真,像文學院的菜單課《文學藝術經典導讀》的授課老師都是大牛,吸引了很多其它年級的同學旁聽。

《媒介案例研究》一課當天講授「轉化率」,老師從學習的轉化率講到廣告引入話題,將理論與實際聯繫:「老師主要想給你們一些啟發:大學要考慮清楚學習的轉化率是什麼,一學期的課要轉化成什麼東西,反過來考慮我要在課上學到什麼。」「選你感興趣的課、更值得聽的課,想轉化成什麼,學者?財富?權力?」整節課下來,記者感覺容易理解和接受,課後受訪的小楊同學也認為老師上課生動有趣。她還表示,大一第一學期的課很好,能讓學生適應從高中到大學專業學習的緩衝,從而更從容地面對第二學期相對多一點的課程,並在之後選擇理想的專業深入學習。

三、專業分流覺茫然

要選什麼專業、能不能順利進入心儀的專業學習,是大類培養推行後新生都十分關心的問題。

不少新生目前對專業分流感到迷茫,專業前途與未來職業前景、大一課程的難度、授課老師的風采、同學間的主流選擇傾向等都會對他們的選擇產生影響。翟學偉老師指出,學生選專業的盲目性可能會導致大部分學生嚴重偏向某些學院,其他學院即使完成了分流也是被動的,因此同學在選擇專業時應多加考慮,不要盲目隨從。

影響課程選擇

專業意向的不確定可能會導致學生剛入學的時候在課程選擇上面臨問題。數學系2016級輔導員董飛老師以數理大類為例,指出很多學生選擇去修數學課中最難層次的數學分析與高等代數,因為這樣可以保留一個可能分流到數學系的機會,但是如果新生能夠較早明確其專業意向,其實可以去學層次稍微低一點的數學課程。學生扎堆選課的後果是部分一心只想修習數學的學生可能會因為選不上課而進不了數學系,與此同時部分選上課的學生又可能會因為課程太難而跟不上。

前輩的選擇建議

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的徐花老師曾經給社科大類新生做過一次小型團體活動,當時同學們才上課兩周,覺得不能很好地了解所有專業,擔心未來選得不合適。徐花老師當年高考後進入南京大學基礎學科教學強化部(匡亞明學院的前身)的文科強化班學習,大三才開始選定中文系作為具體專業方向。對於新生的選擇困難症,她表示大家害怕選擇是在害怕自己的選擇不是最好的那個。「我們焦慮是因為我們想要對未來負責。我們要明白,我們只能對現在負責。」她認為選擇應該慎重,但並不需要將現在的選擇看得過重,因為日後從事的事業並不一定就是現在所學的專業,從中文轉戰心理行業的她就是實例。「而且有人說過,你糾結的時候其實說明選哪個都差不多,所以只要你自己有標準就行,沒有什麼對錯。我們得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分流標準如何界定?

教務處網站上的培養方案顯示,各個大類的專業分流標準不盡相同,大致上以選修院系開設菜單課、參考指定課程成績為主,有的還需要筆試面試。其中,社科大類專業分流政策中,高考成績(折算為標準分)占專業准入成績比重的60%這一規定可謂獨樹一幟,引起了廣泛關注。據了解,該規定的理由是新生進校後學習的科目太少,不能充分反映出學生的總體素質與真正的學習能力。

2017年11月,以潘修明為首的17級社會科學實驗班二十餘名學生以面向社科大類新生的網路問卷調查為基礎,撰寫了一篇《關於2017年南京大學社會科學試驗班大類分流政策的研究報告》。報告列舉了同學們對分流方案、大類課程內容及考試內容等提出的意見與建議,其中關於「將高考分數計入分流成績」這條規定的建議尤其值得關注。同學們普遍認為,高考對於學生個體而言實則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各地試卷難度與閱卷寬嚴程度不盡一致,高中和大學的學習模式也有較大的差別。因此,高考成績較難完全反映出學生真實的學習能力與對某專業的學習熱情。

四、教務處:改革要讓學生、家長和社會滿意

2017年12月29日,教務處處長邵進接受了《教衡》的採訪。「出現一些顧慮或問題,也是預料之中的,畢竟現在是正式改革的第一年。我們在此也呼籲同學們一起幫助學校來發現問題,思考怎麼去更好地解決問題。」 在採訪中,邵進老師介紹了南大大類培養改革的理念,並對師生的一些疑惑作出回應。

Q

&

A

1、Q:南大為什麼開始推行大類培養?

A:實際上大類培養在南京大學並非「新鮮事」。在大家聽的比較多的「三三制」裡面就有一個專門的培養階段叫「大類培養階段」;如果我們再追根溯源,那麼我們學校一直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人才培養理念叫「四個融通」,其中有一個融通就是「通識教育與個性化培養融通」。可以說,我們現在推行大類培養聯動改革,是有著深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的。

所謂大類培養,其實就是按學科群打基礎、注重跨學科教育、強調通識教育。如果我們放眼世界一流大學,比如說美國常青藤大學、亞洲的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香港大學,它們在本科教育階段更多注重的都是通識教育。近些年北大、清華、復旦等也都在推行本科階段的通識教育改革,可以說這已經成為了高等教育界的一個共識。從人才培養的角度而言,按學科群打基礎、注重跨學科教育也比較符合通識教育的要求,先讓同學們有一定的學科群基礎,然後再按一級學科方向去分離,逐步找到專業方向,由寬到窄,慢慢找到自己的個人興趣。

一個南大學生的專業知識當然要好,而且要精深,但是僅有這個是不夠的。你一定要有全球的視野,一定要有跨學科的能力,這樣可能才能成為中國未來的領軍人才,否則你只能是某個行業的高級專門人才。領軍人才一定是在視野與思維方式等方面是超群的,而不只是在某個知識點上最拔尖。我們期望通過大類的這一年為同學們今後的本科學習、研究生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當他走上社會以後,無論他是否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都能夠憑藉其視野與思維的超前而成為我們這個民族的領軍人才。

2、Q:有同學擔憂延後一年專業學習的大類培養模式會影響出國申請或就業,對此怎麼看?

A:我覺得同學們出現一些擔憂和顧慮完全能夠理解,畢竟今年是大類培養改革的第一年,同學們又剛剛告別中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學習階段。因此我們在政策出台之前,針對同學們有可能產生的擔憂和問題都作了預案。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從三個方面為同學們答疑解惑。

首先,大學的第一年學習通常以什麼為主,這個是我們需要先理清的。國際的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往往會在本科教育的前兩年著重進行通識教育,之後才會讓學生進入更專業的領域去學習。「三三制」以來,我們南大的本科第一年也是以通識教育為主的,沒有太多涉及到專業課。因此,同學們如果是擔心大類培養後會耽誤專業課的學習,我覺得沒有必要。

其次,我們認為通識教育專業教育並不是涇渭分明的兩個概念,在教學實踐中它們完全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拿大類培養來說,我們正在推行的大類共通課和菜單課就是「專業的基礎」,無論是共通課也好,菜單課也好,對大類的學生進一步分流到學院,或者是專業,它都是有用的,你不能說它不是專業課;另一方面,這些課程對於擴寬視野和訓練思維都很有益處,是具有通識性質的課程。我們在和院系一起商議設計菜單課程時,牢牢把握了兩個原則:一是對進入該學院的同學而言,這類課程要成為所有專業課程的基礎,二是對進入大類中其它院系的同學而言,這類課程要對他今後的專業學習有所幫助。也就是說,我們在大類培養的課程設計中兼顧了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

此外,南大本科生畢業後多數會繼續深造,直接就業的比例並不高。南大人就業真正依靠的也是綜合能力與素質,而非專業技能。「三三制」的成功實踐也表明,在本科的早期階段淡化「專」注重「博」,對南大學子綜合競爭力的提升是很有幫助的。因此,建議同學們放寬心態,踏踏實實上好課,過好大類的這一年。

3、Q:有同學反映部分課程質量不高,教務處會採取何種措施保證課程質量?

A:這是一個核心問題,也是學校高度關注的重點問題。一方面,課堂教學質量是本科人才培養的核心,課程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人才培養成果的優劣。南大對課堂教學質量向來非常重視,從學校層面而言,我們的「一二三」質量保障體系、校級督導聽課、領導幹部聽課、預警課程機制等等都是把目光聚焦在本科課堂教學,嚴格把好課程質量關。最近,南大正在大力推進「十百千」優質課程建設,即建設十門量級處於國際先進水平的示範性課程、百門量級具有國內重要影響的精品課程、千門量級體現南京大學先進教學水平的優秀課程,爭取通過3-5年的建設,全面推進南大本科課程的提質增效,這將是我們「雙一流」中一流本科人才培養最核心的建設工程。

另一方面,我們對大類的課程也非常關注,要求學校的本科教學督導更多地去跟進大類課程。大類課程的質量也是大類招生培養改革能不能成功的關鍵,但因為是第一年的緣故,測評數據、聽課記錄等等的積累還是不夠,我們也希望同學們更多地參與到教學評價活動中來,比如我們每學期都要進行的本科課堂教學測評,我們非常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同學認真完成問卷,為課程、為老師、為南大的本科人才培養建言獻策

4、Q:很多同學表達了對專業分流的顧慮,對此有什麼想說的嗎?

A:我覺得同學們的顧慮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對專業的不了解和對自己未來發展方向的不確定,考慮到大家還是大學的「新人」,有這些顧慮完全能夠理解。前一段時間同學們應該都完成了一個專業意向的摸底,我們設置這次調研,實際上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同學們的意願,更好地安排下學期的課程,然後也能激發和引導同學們的興趣。

同學們現在看待專業,可能更多考慮它是不是社會上的所謂「熱門」,對於這個專業本身到底是什麼樣子、就讀這個專業以後能獲得怎樣的知識和能力,可能了解的並不是很多。其實南大沒有絕對意義上差的專業,比如圖書情報學和地質學,它們或許不是當下社會所謂的熱門專業,但在本輪學科評估中都拿到了A+,可以說是全國最頂級的。我們學校有一個阿爾卑斯大地學科考,主要就是帶領地質的同學們赴阿爾卑斯山區,與法國奧爾良大學進行大地學方面的聯合野外考察,同學們不僅獲得專業方面的訓練,更能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獲得全方位的成長,就人才培養而言是非常有意義的。

如果大家都集中選擇熱門專業,一是不現實,因為無論哪個專業,它都有一個承載的上限,並不是多多益善的。並且從國家戰略的層面來說,一定要想辦法吸引部分學生去把與國家戰略息息相關、但卻不那麼「熱門」的學科繼承下來。假如天文要是沒人去學,整個天文學科就會後繼乏力,最終影響的是整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二是集中就意味著往往會面臨更大的考研與就業壓力,而在人數少的專業更有可能獲得出國或交換的機會,從而提升個人的綜合競爭力。同時隨著社會變遷,熱門專業也可能會出現變換。所以我們鼓勵同學們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從學習的角度而言,興趣才是第一位的。

南大專業分流將以大家的興趣為第一導向,但是由於每個專業的師資有限,必然無法滿足所有人的第一志願。我們的設想是以引導為主,對每個專業的接收人數設置一個上限,熱門專業可能較往年適當上浮一定的接收比例另一方面,引導不代表強迫,對於冷門專業學校不會規定保底招收人數。還是那句話,我們鼓勵同學們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之所以不在一入學就分專業,也是想讓同學們通過一年的學習找到自己真正心儀的專業。並且在實施「三三制」的南大里,同學們也很容易跨專業選修課程。

5、Q:學校今年新推出的學業導師、朋輩導師等制度如何實施,對同學有什麼建議?

A:這項制度之前在部分院系已經自主推行,在實施大類培養後出於工作需要,由學校層面開始正式聘任與實施。由於新生尚未細分學科,因此導師需要基於跨學科的背景下去進行學業指導,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嘗試,需要不斷去琢磨,收集同學們集中反饋的問題,加強導師隊伍不斷的交流與培訓。教務處也會與學工處進一步地加強聯動,主動及時地為新生提供各類學習幫扶。

同學們充分發揮自主性也很重要。我想建議同學們學會學習、學會選擇、多主動請教,早一點明確自己的路。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如果同學們遇到了問題,既可以向任課老師或其他學科的導師請教,也可以向大類的負責部門反映。就拿教務處來說,我們有一個長期的「黨員服務崗」,我們的黨員老師們會利用午休時間接待同學們的學業諮詢,不定期的還會和學工處聯合舉辦諮詢類的活動,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能主動前來諮詢的同學並不多。我們非常希望同學們能夠用好這些機會,尤其是在實施大類培養後,這樣的機會一定是越來越多。其實對同學們而言,能夠主動地面對問題,尋求解決,對自己負責,這也是一次寶貴的成長經歷。

6、Q:能向我們簡要介紹教務處下一階段的大類培養工作計劃嗎?

A:下一階段,教務處將重點著手三個方面的工作:評估大類里的學科劃分是否合適;評估大類中的共通課與菜單課的運行情況,確定是否需要調整;評估大類教學與學生工作服務支持的體制機制。這些工作不能在短短的一兩年之內全部解決,而是整個「十三五」期間學校的一項重點工作。改革最終的目標是要更多地有利於同學的成材,否則改革就失去意義了。我們力求做到讓同學滿意,讓家長、社會滿意。

五、總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社會對高級專門人才需求也日益多樣化。這意味著過去單一的專業培養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培養「個性化人才」成為高校應對經濟社會人才需求變化的必然選擇,即培養學生有能力在解決問題時能夠以跨學科的視角進行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以應對複雜的問題或局面。

同學們目前階段對專業知識過分看重和專業選擇的盲從,往往導致其忽略社會對新時代領軍人才的需求和大學的本質所在。英國教育學家紐曼在其《大學的理想》中提到,若一個小男孩上學時的任務就是學習,那麼若干年以後,他的才智與一個只會接受事實的儀器或貯存事實的容器也相差無幾。鑒於此,紐曼認為大學的使命是培養具有獨立人格、高尚情操和強烈責任感的人。耶魯大學前校長理查德?萊文教授也有類似的看法,他的辦學理念即把耶魯大學21世紀頂級戰略目標確立為「積極致力於優異的本科教育,培養在學術、專業和公眾生活中的領袖人物」。當前,南大提出了「培養符合國家需要、推動科技進步、引領社會發展、適應國際競爭的優秀創新創業人才」的人才培養理念,新任校長呂建認為,與職業學校不同,南京大學等高校更多是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潛力,即並非培養專科類人才,而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交叉複合型人才,這些都是南大三三制和大類培養改革的理念源頭和初心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大類培養在現行階段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些任課老師表示課程大綱難以制定,在考試形式和內容上也難以安排和給出合理的評分;部分大一新生反映大量的通識課程使得他們缺少了學習專業課的時間。在大類培養改革初期,似乎實現了通識的「通」,在專業的「專」上似乎有所缺失。然而高等教育並非局限於本科,還有碩士、博士階段,同學在目前階段應先紮實基礎,由寬入窄,最終進入專業的領域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大學作為一個開放自由的空間,學生自身也應增強主動性,遇到問題多主動尋求各方幫助,在學習上多主動融入課堂、積極提問,切不可坐視不理存在的問題。此外,由於大類打破了原來各個院系各自管理的模式,因此在教學管理層面上增大了難度和增加了師資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投入,這必然要求充足的高等教育經費的投入。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大類培養才正式邁出第一步,某些方面不夠成熟在所難免。更重要的是需要校方與師生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相互溝通、共同解決,齊心協力讓南大朝世界一流大學的方向奮進。《教衡》希望通過本專題為全校師生提供更多信息,以期對促進三方交流、共創卓越南大有所助益。相信在南大人的共同努力下,大類培養終將培育出累累碩果。

4月26日,中午,

四食堂展台

《教衡》,限量200份的南大回憶

等你領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NJU教衡 的精彩文章:

TAG:NJU教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