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不甘心被說成心術不正,反唇相譏,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獨事呂布?

曹操不甘心被說成心術不正,反唇相譏,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獨事呂布?

陳宮,字公台,東郡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人。從小飽讀詩書,志存高遠。那時還未實行科舉制,入仕只靠推介,求官就成了必然。陳宮到都城洛陽求官,除了解決生計,更重要的是,入仕才能實現儒家先哲們一再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理想。也就是在洛陽求官時,陳宮認識了做京官的曹操,當然,身為京官的曹操是不會正眼下看來自基層的求官者的。這不但在當時,就是現在仍然如此啊,地位有別哦,有什麼辦法呢?都是下邊求上邊辦事,沒有或很少有上邊求下邊辦事的,所以掌握權力的上邊的官員,哪有什麼必要屈身俯就下邊的小官啊。我不知彼時的陳宮對如一般京官曹操者流對自己的視若無睹心存何種感想,亦或有感想也不敢發表吧?只能忍到肚子里嘍。等到曹操認識陳宮時,二人所處的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此時陳宮已任中牟縣令,而曹操以向董卓獻刀為由,企圖殺害董卓未果,正慌急外逃,

路經此地被守關軍士所獲,擒見縣令。在這種情勢下,陳、曹二人得以正式相識了,實際上是曹操被動地認識陳宮了。

此時曹操如所有不肯束手就擒者一樣,滿口謊言,張口就謊稱客商,居然將姓氏都改變了,說是覆姓皇甫。這肯定讓陳宮對他的操守進行深切沈視,本姓曹名操,字孟德嘛,為啥要來這一手?書中寫道,縣令熟視曹操,沉吟半晌,乃曰:「吾前在洛陽求官時,曾認得汝是曹操,如何隱瞞?」後又試探他:「我聞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禍?」曹操高傲地自詡為鴻鵠,將陳宮斥做要解他請賞的燕雀,這事涉人的人格,陳宮發作了,說你別小瞧我,我不是一般俗吏,怎奈遇不到明主而已!已無退路的曹操這時還不忘給自己和祖宗臉上貼金,稱,我們祖輩以來就當官,能不報國除奸?只是殺董卓未成,唉,天意啊!這對等待明主的陳宮來說,誘惑頗多,促動極大,忙問他的打算。曹操只能鋌而走險,稱要回鄉發矯詔,召天下諸侯興兵共誅董卓,這是他的心愿。陳宮一聽信以為真,以為遇到久等的明主,不但為其鬆綁,引為上坐,自我介紹,還當即做出決定,願棄官,從公而逃。就這樣,好不容易求到的官兒,一夜之間,自己拋棄不當了,背劍與通緝犯連夜並馬逃往二人的故鄉東郡。

我們試想一下,是什麼力量讓之前還求官的陳宮,此刻輕易放棄剛求到手的縣官不當,而隨通緝犯棄官而走的呢?這個原因一定比當官本身更重要,更不可動搖啊。不用說,是形而下的理想、信念,是儒家苦苦追求的君君臣臣,居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其君現在被擁兵自重,大權在握的董卓控制著,嚴重違背了儒家先哲們制定的君為臣綱的基本綱常,嚴重侵害了正常社會應有的正常的社會秩序。這還了得,除董卓國賊,理順國本,匡扶正義,就成了信奉和努力實踐儒家先哲們思想的頭等要務。所以在痛恨董卓,又苦於殺賊不得的情況下,今遇到一個有絕對號召力,置死地而後生的京官,明主,跟隨即可直接實現理想,要官何用?對於一個早已被儒家先哲們思想洗腦的奉行者而言,心裡揣著的是熊熊燃燒的忠君報國,濟世安民的理想之火,官職,輕若鴻毛啊!所以他才在曹操貶他為俗吏時,及時反擊,我不是俗吏!

一個人為形而上的理想、信念而追求,而生存,真的再難用世俗的價值觀來衡量他的所作所為了。

陳宮就這樣空身一人,追隨著曹操拋棄了由董卓把持的正統的,但在他眼裡看來已嚴重扭曲了的官場序列的位子,從此浪跡江湖。前路漫漫,註定充滿荊棘,坎坷,甚至艱險,厄運,他不加評估,看似隨意,實則蓄謀於久吧,就等這一天哦。二人的相識,相隨,就此揭開了二人此後一段時間裡的恩怨情仇的序幕,只是正值逃難的二人此時還無從得知。

如果一切順風順水向前發展,二人的關係絕對堅不可摧,牢不可破,而且會隨著曹操的發達,陳宮也會水漲船高,跟著富貴的。那樣會讓外人艷羨不已。

但歷史在這裡,跟陳宮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作者偏不讓陳宮稱心,而是別出心裁地安排了戲劇性的情節,讓陳宮從中透過曹操的外殼,看到了他的瓤兒。對比手法的運用,也深刻地刻畫了陳、曹二人形象,將他們的靈魂一覽無餘地展示在陽光最亮處。

他們並馬行了三日,傍晚投宿到曹操父親結義兄弟呂伯奢家。可憐的伯奢熱情相待,卻不知殺身之禍降臨。他安排家人先殺豬,自己到西村買酒,但沒明告陳宮二人。原本因逃難而疑神疑鬼的曹操,聽到庄後有磨刀之聲,有人說,縛而殺之,何如?聯繫到伯奢去久未回,判斷是告官,讓家裡人先綁了他倆,決定先下手為強,就將伯奢家人全都殺盡,直至看到廚下綁一豬,陳宮才叫苦不迭: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二人趕緊逃跑,恰好又遇打酒歸來的伯奢,問他們家裡已殺了豬,他又打了酒,為什麼不吃了飯再走,趕緊回去。陳宮此時無地自容,死的心都有了。而曹操卻騙伯奢不備,又殺掉伯奢。

這令陳宮大為不解,適才誤殺,此翻為何?知而故殺,大不義也!這算端出陳宮的為人準則,胸裝仁義,而曹操完全撕下面具,面目猙獰地說出自己的為人準則,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書中寫道,陳宮默然。還能說什麼呢?行走江湖這麼久了,竟然認錯了、跟錯了人啊,不該呀!只怪自己太渴望遇到明主,追隨殺賊啦!真是飢不擇食,慌不擇路啊。

當夜,二人投宿客店,殺人犯曹操竟能睡得著覺!陳宮心裡卻如開鍋一般,無以入眠!看著睡著了喪失反抗能力的曹操,他想,我以為你是好人,棄官跟你了,卻不知你是個狼心之徒!今日不除,必為後患。舉劍就要殺掉曹操。可轉念一想,我為國家跟他到此,殺之不義,不若棄而他往。

這裡就十分明確了,棄官,自身受到損失,事小,因為棄官跟曹操是「為國家」,所以棄官,自身受到損失就輕若鴻毛。既然大家都是為了國家,為了大義,殺掉曹操就是不義。可他又是狼心之徒,自己儒家正派傳人,仁義布天下,道不同,不相與謀,對這種濫殺無辜者,制止不了,又看不下去,棄他而走,各走各路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夜色中,馳馬蒼涼奔行的陳宮,除了感到人生中受到的這次騙局帶來的創痛外,一時還無法更真切地看清曹操的更險惡的用心,那就是曹操口喊殺賊,其實他後來自己就是最大的國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陳宮的痛苦只是開始,遠未結束!我們允許陳宮先生認識的不足,世上本沒有先知先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直至尋求到真理,他同樣也得遵守這一規律喲。

前邊談到,陳宮求官洛陽,然後為追隨曹操,履行報國大義,而棄官,已有一追一棄;現在他又由追曹操報國,到發現他非好人,實則狼心棄他而走,又一追一棄,彰顯了他和曹操為人的不同,體現了他的忠義,正氣,正直和正派,不與非善同流合污;未殺曹操,而只是棄其而去,在於他認為曹操還是要行大義的,只是太狼心,非好人,不值得跟隨同路而行。這不但體現了他的仁慈,更體現了他的大局觀。——非好人,只要堅持履行報國大義,仍為同志,就不能殺。

如果僅僅停留於此,也就是今後不再見曹操,各走各路而已,過後說起,頂多說他不是好人,太手狠,但對曹操行大義、報國除賊那還是沒話說。二人分手,如果到此為止,那二人間的恩怨故事不但有失有頭無尾之嫌,而且藉助他們的恩怨糾葛來展示二人的形象及附加的思想意義的初衷,就無從完美實現。作者再以鬼斧神工的巨筆,別開生面地編排新的情節,讓二人進一步在對比中,彰顯各自的真實的人生觀、價值觀,行為處事準則,讓忠奸立顯,讓有道與無道涇渭分明,讓重義與無義一清二白,讓二人恩怨不斷加劇,直至這出恩怨情仇大戲最終完美落幕。

曹操顯貴後,或盡孝?或顯擺?總之派人回去接老父親一家來住。一路送達可也,偏偏半路節外生枝。路經徐州時,徐州太守陶謙感到這是結交權貴曹操的好機會,必須緊緊抓住,於是親自出城迎接,強行留住三天。最後又主動派兵護送。不想兵痦們見財心動,半夜將曹操父親全家殺個凈光,劫財而走。曹操氣得發昏,遷怒於陶謙,發誓要殺陶謙並血洗徐州全城,為父報仇,親自帶兵,殺氣騰騰直奔徐州。眼見徐州百姓遭殃,陶太守蒙難,時任東郡從事的陳宮,因與陶謙交厚,克服最不願見曹操、求曹操的巨大的心理障礙,硬著頭皮去見曹操,勸他退兵。曹操卻譏諷陳宮昔日棄他而去,今有何面目再來相見?這真是強盜邏輯呀!當初放你,已是恩同再造啊,不思感恩圖報,卻倒打一筢!有什麼辦法呢,人家現在手握重兵,還不是咋說咋有理。手無一兵的陳宮還能有奈他何?再也不是客店那晚舉劍就可以結束曹操性命的時候了,恐怕今後再也不會有那樣好的時機嘍。

我想他在與曹操相識、相處以來,肯定因曹操有違同道預期而遭受心理挫折,創痛不已。悔恨當初誤救曹操,可當初並不知他的真面目啊,不能後悔,可看到曹操為保全自己舉起屠刀,兇殘殺害無辜的伯奢全家,又極度後悔當初救他,沒趁他睡覺殺掉他。總之,他一直在後悔與辯解中掙扎度日。

現在又被忘恩負義之徒斷然拒之千里,為友為民難達預期,曹操讓他無顏面對友人,面對徐州百姓,無疑加劇了對他的傷害!我想他此刻的感受難堪、憤怒而又無奈:肯定感覺沒面子,臉上發燒,更有悔恨無及,當初過於仁慈沒有殺掉此賊,同時還有堅定的決心,那就是一旦曹操大權獨攬,就是第二個董卓,那他就是新的國賊,必須除之!可眼下手無兵權,只有浩嘆的份兒啊。

他無顏面對陶謙,只好馳馬投陳留太守張邈去了。在這裡他遇到了也投靠來的呂布,他眼前一亮,呂布的神勇天下無雙,且也與曹操有仇,何不聯手呂布一道破曹操!可是他們半路磨合,呂布自視甚高,對他並未放在眼裡,屢次不聽他的忠諫,導致錯失許多獲勝的先機,最後被圍下邳城。這次曹操在城下,陳宮在城上,二人陣營分明,再無迴旋餘地。曹操勸呂布投降,在呂布動搖不定時,站在呂布身旁的陳宮一箭射中曹操頭盔,鮮明地表達了與國賊誓不兩立的政治立場和殺賊報國的堅決意志。曹操也發誓必殺陳宮。最後城破,陳宮被擒。

押到曹操面前,終於使陳宮成為階下囚,曹操何等的心理優越啊,當眾玩起貓戲老鼠的遊戲。

問道,「公台別來無恙!」陳宮深知他還記恨當初自己棄他而去,讓他跌了份兒的舊仇,他現在顯貴了,覺得在大家面前丟了面子。陳宮以直截了當的方式正式答覆他:「汝心術不正,吾故棄汝!」這一段二人的對話,如見其人,形神俱現!一個掌握了生殺大權了,居高臨下耍無賴,一個正氣凜然地表明自己的立場,為人標準。

曹操不甘心被說成心術不正,反唇相譏,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獨事呂布?陳宮回答,布雖無謀,不似你詭詐奸險。可見陳宮自身正派,決不與心術不正之人為伍。曹操討不到便宜,繼續玩貓戲老鼠遊戲,說今日之事當如何?陳宮大聲說,今日有死而已!又將曹操堅決回擊回去,真是大丈夫威武不能屈,正氣凜然,頂天立地呀。曹操又拿出陳宮的家人相要挾,那你死了,你家人我咋辦?陳宮心在滴血,何等後悔遇到這麼一個禽獸啊,他就是想讓自己當眾向他低頭,求他,降他,這決對做不到,已經錯了一次,不能再錯第二次!可不低頭,家人怎麼辦?陳宮強忍對曹操的憎惡,痛恨,對自己的自責,懊悔,不卑不亢地說,你不講孝嗎,看你怎麼殺別人的父母,你不講仁嗎,看你怎麼殺別人的孩子!老母和孩子就在這兒,你看著辦。我既然被抓,只想一死,別無挂念!這樣凜然正氣的剛烈之士誰不想留,不留在別人眼裡也丟分呀。曹操又產生再度與陳宮攜手之意。書中寫道,陳宮徑步下樓,左右牽之不住。

曹操這時可能念及當初人家曾擔著血海般的干係,放了他,和他一起逃難,共赴他假稱的大義的恩情,以及哄騙了人家的愧疚,起身哭著往下送陳宮,陳宮不為所動,並不回顧。曹操做最後的好人,也是對陳宮做最後的爭取,要求下邊送陳宮的老母妻子回許都養老,怠慢者斬。陳宮聽了也不開口。我想陳宮此時肯定也百感交集,但他剋制自己,決絕地要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來結束與曹操相識相敵的這段不堪回首的恩怨情仇大戲。於是主動伸出脖子就刑,隨著一聲鋼刀砍斷脖頸的悶響,一腔火熱的鮮血,迎著陽光噴射開來,刺得人睜不開眼。在場的人全都被陳宮寧死不屈的勁頭震撼了,聯想到自己的自愧不如,禁不住全都哭了。而陳宮的靈魂早已化做彩蝶,翱翔在萬里晴空之上,正掖揄地俯視著守著他的遺體哭泣的俗人。

書中附詩讚公台:

生死無二志,丈夫何壯哉!

不從金石論,空負棟樑材。

輔主真堪敬,辭親實可哀。

白門身死日,誰肯似公台?

確實,呂布集團,侯成、宋憲等率先背主求榮,綁了呂布,開城投降;被俘的呂布一再求饒,妄圖苟活於世;張遼也輕易投敵,只有陳宮正氣凜然,大聲曰:「今日有死而已!」,不怕死,一生只為大義而生,當然可以為大義而死。詩中概括得準確,生死無二志,就是報國殺賊,就是要齊家、治國、平天下。在此志之下,凡違背者,皆不是同道,道不同自然不相與謀,與曹操的分道揚鑣就勢在必然,可惜到了曹操也不能理解。既被曹操所捉,絕不投降,不再追隨賊人,被曹操輕蔑,玷污自己的信仰和為人準則。只有剛烈一死,方能彰顯與賊人誓不兩立的意願,維護正直、正氣和正義的化身。

嗚呼,陳宮!生命誠可貴,信念價更高。終其一生,他從始至終都是理想信念的堅定維護者,實踐者,一生胸懷熊熊燃燒的正義之火,活在嚮往理想中,活在實踐理想中,成為做人立世的光輝典範。作者運用曹操的自私、兇殘、奸詐,呂布等或貪生怕死,或賣主求榮,或變節投敵,來襯托陳宮的意志堅定,忠於信念,完美地體現了陳宮是真正的忠君報國,矢志除奸懲賊的忠義之士!彰顯了忠於操守、威武不屈的儒家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可以說,陳宮是儒家學說的積極倡導者和忠實奉行者,是維護正統社會綱常秩序的捍衛者。視死如歸,連勇武天下第一的呂布都做不到,當然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更做不到。因此我才毫無保留地對陳宮投去無限崇敬的一瞥!對他的正氣在身,正直處事,正派為人,充滿無限嚮往;對他與反感、反對的人毫不妥協,絕不示弱的堅強立場和不屈鬥志,充滿深深的敬意!不錯,公台已矣,但你身上所展現出來的高貴品格,並未因時代久遠而失去原有的光芒,這種優秀品格世代相傳,早已構成民族之魂的精華一部,熠熠閃光。使我對你從未感到遙不可及,更不會感到陌生,相反我會對你感到無比親切,無限神往,無邊崇敬!多少次,我捧讀著關於你的文字,試圖與你進行跨世紀的對話。我輕柔地撫摸著書頁,似乎在小心地幫助你撫平你心靈的創痕。無數個艷陽晴日,神秘夜晚,我分明真切地感受到你的存在,感受到你不甘的靈魂還在無聲地徘徊,聽到了你深重的嘆息,總之正源源不斷地釋放著深受壓抑的壯志難酬的焦慮和苦悶,以及對後世後人深長的顧盼和莫名的沈視。而今一切恩怨糾葛都已隨風而去,我無法幫助你實現宏偉的理想和良好的願望,作為一個對你無限仰望的後世的追慕者,只能遙寄對你的追念、景仰和渴慕,這是對你所能做的唯一的回報,儘管你可能並不需要來自後世的一個對你無限心儀的人的追念,我仍要表達對你的如此心意。除此,我還要真心祈禱天國不再存在詭詐奸險,不再讓你蒙羞,嗟嘆,熱切地祝福你能完滿地實現自己的抱負,靈魂最終得以永久安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遇記 的精彩文章:

我國出土過哪些奇葩搞笑的文物?最後一種笑死我了!

TAG:史遇記 |